狗嘴吐不出象牙的典故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間戰(zhàn)爭此起彼伏,風(fēng)云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zhàn)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shù)臍v史典故。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狗嘴吐不出象牙的典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象牙,稀有名貴之物。這一俗語是說,稀有名貴之物當來自稀有名貴動物之嘴,普通動物的嘴里是長不出名貴之物的。借指說不出好話來。
關(guān)于這一俗語,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商人,從事象牙販運生意。由于象牙是稀有之物,產(chǎn)于南國,去那里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山高路險,十分危險。盡管如此,由于象牙是雕刻藝術(shù)品的上等原料,價錢高,利潤大,所以這位商人還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做這象牙生意。
為了路途安全,這位商人養(yǎng)了一條狼狗,伴著他千里往返。一次路上遇到強盜打劫,這條狗沖上去把強盜咬傷,救了主人。從此,主人更加善待這條狗,狗也更加忠于主人。
時間長了,狗看到主人實在辛苦,就對主人說:“這么危險苦累,咱不去南國販運不行嗎?”主人問:“那去哪里弄象牙?”狗說:“我想法給你吐出來!庇谑,狗蹲在屋里張嘴齜牙,努了半天,什么也沒吐出來。
商人不無遺憾地說:“狗就是狗,狗嘴里是吐不出象牙來的!
現(xiàn)在“狗嘴吐不出象牙”常用來比喻壞人的嘴里說不出好話來。一般用于譏諷和開玩笑。
擴展:
成語故事1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yōu)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fēng)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fā),突發(fā)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diào),仍然低著頭繼續(xù)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fā)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fā)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qū)ν庑腥苏f內(nèi)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xiàn)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成語故事2
亡羊補牢告訴我們: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xiàn)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xùn),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xù)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yǎng)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nèi)。
一日清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fā)現(xiàn)羊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羊叼走了。
他的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jīng)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fā)現(xiàn)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xiàn)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xùn),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xù)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成語故事3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lǐng),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可是不愛讀書。起初,吳主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身當居要職,要多讀些書。”呂蒙說軍務(wù)繁忙沒有時間,孫權(quán)說:“我難道是要你精通經(jīng)史而成為學(xué)問淵博的學(xué)者嗎?只是要你讀點書,增長一點見識,開闊一些視野。你說軍務(wù)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到收獲很大!眳蚊捎谑情_始利用空余時間讀書。
后來魯肅要到陸口,路過呂蒙的轄區(qū)時,魯肅覺得呂蒙是個大老粗,不想去見他。有人勸他說:“呂將軍已經(jīng)今非昔比了,應(yīng)該去看看他!庇谑囚斆C來見呂蒙。大家喝酒喝得高興時,呂蒙問魯肅:“現(xiàn)在將軍重任在身,要與關(guān)羽為鄰了,要怎么防備他呢?”魯肅說:“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吧。”呂蒙說:“現(xiàn)在吳蜀雖然結(jié)成了聯(lián)盟,但關(guān)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準備呢?”于是給魯肅籌劃了五條計策。
魯肅非常驚奇,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下的阿蒙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幾日后,就應(yīng)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是比喻重新認識事物。
。ǔ鲎浴度龂尽侵尽蚊蓚鳌罚
成語故事4
戰(zhàn)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jīng)常發(fā)動戰(zhàn)爭。大秦帝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lǐng)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愿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于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么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什么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并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lǐng)地。大秦帝國知道后,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jié)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后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lián)趙抗秦,最后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dǎo)致趙國滅亡。后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成語故事5
從前大禹治水時堵塞洪道,疏通長江黃河并使四夷九州溝通起來,整治的大河三百條,分支河道三千條,水渠溪流不可計數(shù)。大禹親自抬筐揮鏟,終于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禹是大圣賢,仍親自為天下事務(wù)如此操勞。
相傳在堯的時代,中國有大川三百條,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處都是,一旦發(fā)生大水,江河橫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后來大禹擔起了治河的重任,他親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終于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因為太勞累,以至腿上無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暴雨中,頭發(fā)被強風(fēng)給吹動著,每天頂著烈風(fēng)急雨不斷辛勤地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莊子·天下》記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fēng)”,因此,要讓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做服飾,日夜不停地操勞,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為準則。并且還說:“不這樣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張,也就不配稱作墨家。”
后來“櫛風(fēng)沐雨”就被用來比喻行程非常辛苦,在外奔走,極為辛勞。亦可作“沐雨櫛風(fēng)”。
【狗嘴吐不出象牙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樂不思蜀的典故04-22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12-17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11-23
有關(guān)成語的典故05-31
不貪為寶的成語典故04-18
成語典故05-22
成語典故04-15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12-17
破鏡重圓的成語典故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