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guān)知識。
2.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準確朗讀并默寫。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感。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反復(fù)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領(lǐng)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dǎo)學生領(lǐng)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dǎo)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nèi)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著的飽滿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牧私鉅N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fā)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jīng)》發(fā)端,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0——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介紹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后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fā)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3.解題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聯(lián)系。
4.朗讀
、欧蹲x顯示誦讀節(jié)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
提示:詩歌節(jié)奏可以按音節(jié)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jié)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茖W生朗讀。
5.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詩歌內(nèi)容。
補充: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介紹古代修辭“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兩句和起來理解,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yīng)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xiàn)于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6.合作探究:【活動設(shè)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景的(實寫)?哪些詩句是想像的虛景(虛寫)?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比菍嵕埃饕鑼懥藴婧Kㄊ幯膭討B(tài)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tài)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fā),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博大的胸懷?
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弊钅荏w現(xiàn)作者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寫景有什么特點?
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情景結(jié)合
7.集體朗讀。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1.學習有關(guān)近體詩知識
1)、絕句
一般為4句,第2、4句入韻,偶爾首句入韻。
2)、律詩
一般為8句,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一般要求對仗(對偶),
第2、4、6、8句入韻,首句也有的入韻。
8句以上為“排律”。
2.學生朗讀。
3.思考回答: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詩句“江春入舊年”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表達“鄉(xiāng)愁”。由“客路”,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這兩句是說,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還未盡,海日已生;新年和舊年的交替,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xiāng),怎能不產(chǎn)生鄉(xiāng)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dǎo)出結(jié)尾一聯(lián)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xiāng)愁有關(guān)。
但這種鄉(xiāng)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這就是本詩鼓舞人的地方。
試比較:例如跟“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lǐng)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chǎn)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4.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當堂背誦。
5.作業(yè):
背誦默寫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學習《錢塘湖春行》
1.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正音,明確詩句含義。
3.研讀與賞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lián)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
首聯(lián):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jīng)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俺跗健,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霸颇_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lián):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lián):寫花草,著重表現(xiàn)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chǎn)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白類酆䱷|行不足”二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淺草”、“沒馬蹄”。
3)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4)詩中“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三.學習《天凈沙秋思》
1.導(dǎo)語:
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筆下它是絢麗多彩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2.解題: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jīng)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jié)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4、品析鑒賞:
1).學生根據(jù)詩句,想象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gòu)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yīng)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景物烘托、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5.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四、小結(jié)詩歌的特點:
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通過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想象豐富;語言精練;押韻,有節(jié)奏感。
五、引導(dǎo)同學們研討歸納欣賞詩歌一般的方法
1.抓詩眼
2.尋意象。(根據(jù)“詩眼”,尋讀詩歌中的景物,想像詩中畫面)
3.悟詩情。(根據(jù)詩中的景物,體會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與詩人同悲共喜。)
六.作業(yè):
1.背誦默寫兩首詩。
2.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jié)課交流。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nèi)容,領(lǐng)會其中抒發(fā)的感情和表現(xiàn)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lǐng)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钡摹皽妗弊衷趺唇忉?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保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nèi)容。
問題設(shè)計:⑴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葡挛牡侥囊痪錇橹故菍懽髡咚姷那榫?
、菍崒懹^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nèi)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忍釂枺骸叭赵轮小钡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nèi)容?
啟發(fā):作者寫觀海的內(nèi)容到這里結(jié)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lián)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fā)了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灞尘昂妥髡撸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三面環(huán)江,為名勝之地。
㈡了解詩歌,學生當即背誦全詩(由于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估計比較易于成誦;
、鐚W生練習背誦(略)
、枵w把握。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這是詩人的想象,很明顯,船到鎮(zhèn)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zhuǎn)往別的地方去。)“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自由發(fā)言)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為下句“江春人舊年”張本)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殘冬臘月)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由于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jīng)洛陽的——洛陽在鎮(zhèn)江西北方。)
好,現(xiàn)在我們可以總結(jié)一下詩人產(chǎn)生濃重鄉(xiāng)愁的原因。(略)
、槊浞治觥!昂H铡眱删鋸恼路ㄉ峡矗袑(dǎo)出結(jié)尾一聯(lián)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xiāng)愁有關(guān),這樣說有根據(jù)嗎?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學生憑想象自由發(fā)言。)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xiāng),怎能不產(chǎn)生鄉(xiāng)愁呢?)但這種鄉(xiāng)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著新的希望嗎?)
四、總結(jié)。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lǐng)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chǎn)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3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寫作背景導(dǎo)入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jīng)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nèi)容
1、師范讀,生跟讀。
2、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nèi)容
、欧治鲎至x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觀,看,統(tǒng)領(lǐng)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若,如同。
星漢,銀河。志,理想。
、苾(nèi)容
A、詩的前兩句寫什么?最后兩句是寫什么?中間十句寫了什么?
敘事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nèi)容無關(guān)寫景
B、寫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畫了洶涌的,聳立海中的,島上繁茂的,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么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jié)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nèi)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jié)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钡健昂椴ㄓ科稹绷攘葦(shù)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tǒng)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nèi)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tǒng)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zhèn)、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p>
五、作業(yè):
⑴完成書后習題;
、票痴b默寫課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4
教學目的:
引導(dǎo)學生通過詩歌閱讀訓(xùn)練:
1、理解詞語在詩歌中的含義。
2、概括詩歌的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傾向。
4、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
1、閱讀方法指導(dǎo)。
2、繼續(xù)閱讀心理培養(yǎng)。
教學難點:
教師所指導(dǎo)的閱讀方法、答題技巧如何為學生所掌握。
教學設(shè)想:
要將最佳閱讀心理的培養(yǎng)與具體閱讀方法的指導(dǎo)相結(jié)合,在教學中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dǎo)中一定要配合以最佳閱讀心理培養(yǎng),使學生的閱讀在最佳的閱讀心態(tài)下進行,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上課前先進行閱讀心境、閱讀心緒、閱讀心情、閱讀心力、閱讀心志、閱讀心欲方面的訓(xùn)練,使學生形成最佳閱讀心理。
閱讀方法指導(dǎo)要把重點放在引導(dǎo)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字詞句而體會詩歌的意境,在理解詩歌中的形象、意境的基礎(chǔ)上判斷詩歌所表達的主旨,作者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傾向,進而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
要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dǎo),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三為主”方針。
要盡可能地體現(xiàn)現(xiàn)代課堂“平等、合作、發(fā)現(xiàn)、交流、共享”的精神。
教學設(shè)計:
本知識點用8課時進行完畢。第1課時引導(dǎo)學生學習詩歌閱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第2—4課時進行客觀題的閱讀訓(xùn)練;第5—8課時進行主觀題的訓(xùn)練。
第3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xù)培養(yǎng)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樂觀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
指導(dǎo)學生進行古代詩歌閱讀訓(xùn)練,引導(dǎo)學生掌握以下方法:
讀詩題、出處、作者、注釋了解詩歌的有關(guān)背景。
認真品讀詩句,體會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境。
根據(jù)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境分析把握詩歌的中心思想和表達技巧。
教學步驟:
一、確定本節(jié)課的訓(xùn)練內(nèi)容:
本節(jié)課我們應(yīng)該做些什么?
詩歌閱讀訓(xùn)練。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很難忘的經(jīng)歷,如得到了很珍貴的禮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等,我也有自己很難忘的經(jīng)歷,那就是我第一次讀到了幾首古詩,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凄冷曠達之美、“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孤寂之美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感到如得至寶。我們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這偉大的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這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文化又為我們留下了異常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要珍惜這些彌足珍貴的至寶,珍惜她,發(fā)展她。
怎樣才能讀懂古代詩歌作品?
想一想以前有沒有學過這一類的知識,翻一翻看有沒有這一類的資料可以給我們提供幫助。
學生們閱讀相關(guān)內(nèi)容,并歸納交流總結(jié)讀詩技巧。
教師引導(dǎo)總結(jié):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注釋。
2、帶著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chǔ)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3、培養(yǎng)最佳閱讀心理。
二、進行具體的詩歌閱讀訓(xùn)練:
。ㄒ唬┳x《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1、導(dǎo)要求學生注意:
。1)采用品讀的方法。
。2)應(yīng)用我們學到的閱讀方法。
。3)盡可能地翻譯出來。
。4)完成詩后的習題。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wù)撛娭械挠嘘P(guān)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宦游人”是什么人?
。2)大好春光,“宦游人”為何“偏驚”
。3)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了什么?
。4)詩中的.點睛之筆你認為是哪一句?
。5)如此看來,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是否屬于敗筆,因為它似乎與主題不一致?
4、結(jié)論
。1)表現(xiàn)了什么主題?
。2)應(yīng)用了什么手法?
。3)讀詩要注意些什么?
。4)翻譯詩句。
。5)對正詩后習題。
(二)閱讀《晚次樂鄉(xiāng)縣》
1、導(dǎo)注意閱讀心理的調(diào)適和所學方法的應(yīng)用。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wù)撛娭械挠嘘P(guān)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征”為何意,是否為征伐之意?
。2)荒煙為何斷了,古木緣何而平?
。3)尾聯(lián)與前二聯(lián)從視覺抒寫的角度是否一致?
4、結(jié)論
(1)本詩抒寫了思鄉(xiāng)之情,詩中沒有一句話里有“思鄉(xiāng)”之語,卻讓人感觸至深,為什么?
。2)句末為何寫夜猿鳴叫?
(3)對正詩后習題。
。ㄈ╅喿x《早梅》
1、導(dǎo)注意閱讀心理與方法。
2、讀學生品讀詩歌,完成詩后習題。提醒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3、論談?wù)撛娭械挠嘘P(guān)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1、2句的關(guān)系如何?
。2)“昨夜一枝開”據(jù)說原來是“昨夜數(shù)枝開”,你認為“一枝開”好還是“數(shù)枝開”好?為什么?
。3)頸聯(lián)寫“風”寫“禽”,是否偏題?為什么?
4、結(jié)論
(1)你認為本詩有什么特點?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2)朗讀《早梅》,品味詩中的意蘊。
。3)詩中的梅具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她?
三、總結(jié):讀古詩要注意些什么?
1、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祥和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敞開的心門。
2、正確的閱讀方法: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注釋,注意理解。
。2)不理解的詩句根據(jù)上下句悟讀或猜讀。
。3)帶著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chǔ)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4)要有閱讀激情,不能麻木冷漠。
四、布置作業(yè):
“精良素質(zhì)鑄煉”之4—12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
2.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加深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詩歌蘊含的哲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本課的教學設(shè)想
(一)本課教學方法的選擇
誦讀、分析、點撥
(二)本課學法的指導(dǎo)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登幽州臺歌》
(一)導(dǎo)讀
幽州臺,即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燕昭王成為明君圣主的代表,黃金臺也成了明君圣主禮遇賢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臺,憑古吊今,感懷時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二)讀背景
陳子昂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眼光的人,武則天當政時,契丹南侵,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陳子昂為參軍。陳子昂提出的正確主張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結(jié)果兵敗,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陳子昂身上。陳子昂內(nèi)心無比痛苦,他獨自一人來到附近的幽州臺上,吊古傷今,寫下了這首傳世名作。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動設(shè)計1:朗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思考前兩句詩是什么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生成預(yù)設(shè):時間角度(前、后)!肮湃恕敝腹糯Y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xiàn)代禮賢下士的明君!扒安灰姟薄昂蟛灰姟,時間無止無休,生命短暫,因“不見”明君而無法施展才華,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愁苦之情。
活動設(shè)計2: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思考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生成預(yù)設(shè):空間角度(天、地)?臻g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涕下”?
(四)讀“情(抒發(fā)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也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渴望。
二、學習《望岳》
(一)導(dǎo)讀
泰山,五岳之首。春秋時,齊國、魯國兩國都可看見泰山。由于山勢高聳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謂神奇秀麗。山中還常常升起層層云氣,看后使人心胸開闊!锻馈愤@個“岳”指的是“泰山”。
(二)讀背景
杜甫南游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25歲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開朗,豪情迸發(fā),吟誦出這首千古名篇。這首詩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動設(shè)計:《望岳》圍繞“望”字寫,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聯(lián)遠望,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讀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蔥郁的景象。
2.頷聯(lián)近望,從“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讀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頸聯(lián)細望,從“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一句讀到了云涌云翻的壯闊景象和傍晚鳥兒歸巢的景象。
4.尾聯(lián)想象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從側(cè)面襯托泰山的巍峨高聳。
(四)讀“情(抒發(fā)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活動設(shè)計:請同學們反復(fù)誦讀這首詩,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杜甫,年輕的你豪氣沖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樣想的呢?結(jié)合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登上泰山時的心境呢?
生成預(yù)設(shè):杜甫登上泰山后,發(fā)現(xiàn)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開闊了,禁不住熱情地贊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透露出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三、學習《登飛來峰》
(一)導(dǎo)讀
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傳說寶林山是從瑯琊東武海中飛來的,因此又得飛來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觸景有感,寫下《登飛來峰》一詩。
(二)讀背景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年輕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親身登臨千尋塔遠望,用一覽無余的視角來抒發(fā)他心中興奮愉悅的心情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齊聲朗讀詩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點問題。
活動設(shè)計1:“飛來峰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詩人寫景的立足點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成預(yù)設(shè):立足點是“千尋塔”。從“千尋”讀出塔極高。從“聞?wù)f”一詞可以讀出詩人并未見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活動設(shè)計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在這首詩中,“浮云”有什么隱含的深意呢?
生成預(yù)設(shè):詩中“浮云”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案≡啤背鲎浴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四)讀“情(抒發(fā)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四、課堂小結(jié)
本課學習的三首詩,讓我們感受到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和孤獨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體會到王安石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希望我們能理解這些詩歌表現(xiàn)的哲理,讓古代文化精華進入我們的內(nèi)心,滋潤我們的心田。
五、課堂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前3首詩。
2.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首,發(fā)揮想象寫成一篇散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6
學習目標
1、朗讀并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培養(yǎng)感悟古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3、品味詩歌的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并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感悟古代詩歌的內(nèi)容。
2、難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yù)習
1、朗讀《觀滄!贰洞伪惫躺较隆贰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zhì)疑。
二、導(dǎo)入
這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楊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喚起我們美好的情懷。朗讀時應(yīng)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觀評析。
三、正課
1、朗讀《觀滄!,要求讀得富有節(jié)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xiàn)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fā)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tǒng)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quán)、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觀滄!肥遣懿俚拿撬鳛趸笗r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關(guān)于漢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聯(lián)系。
4、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交代觀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開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描寫由此拓展開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板e!,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贊美之詞。在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天蕭瑟,洪波涌起。
雖然已到秋天蕭瑟、草木零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依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以生機盎然之感。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遼闊壯美,波濤洶涌,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感傷的情調(diào),表現(xiàn)作者壯闊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兩句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寫出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5、小結(jié)。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第二課時
6、朗讀《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簡介。
王灣,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玄宗開元年間進士。開元初,為滎陽主簿。五年至九年,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官至洛陽尉!度圃姟反嫫湓娛。
這首五言律詩最早見于《國秀集》。詩題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三面臨江。詩人這次途經(jīng)北固山去游吳中,但見船下江水潮平岸闊,頭頂南雁北歸,觸發(fā)了心中情思,于是寫下這首傳世佳作。
8、賞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首聯(lián)“客路”點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規(guī)定了全詩的情調(diào)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頸聯(lián)寫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xiàn)了出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頸聯(lián)表現(xiàn)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尾聯(lián),不言思鄉(xiāng)之情,而思鄉(xiāng)之情自在其中?吹侥涎惚睔w,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游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xiāng)。“鄉(xiāng)書”、“歸雁”與首聯(lián)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yīng),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xiāng)思愁情。
9、小結(jié)。 這首詩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fā)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給人以積極、樂觀、奮發(fā)的藝術(shù)享受。
四、作業(yè)
第三課時
預(yù)習
1、朗讀《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凈沙》。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zhì)疑。
二、導(dǎo)入 上節(jié)課我們賞析了前兩首詩歌,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賞析后兩首詩歌。
三、正課
1、朗讀《錢塘湖春行》,要求讀得富有節(jié)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2、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貞元十六元(880)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后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因上書言事,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官終刑部尚書。世稱白香山。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此詩是長慶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詩人早春游湖,面對湖光山色,鶯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詩中字里行間流露著喜悅、輕松的情緒和對西湖春色細膩新鮮的感受。詩的風格自然清新,娟秀明麗。
3、賞析。
詩人以“春行”二字作為貫串全詩的主線,由點到面又由面到點地逐層展開描寫。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首句直述“春行”的出發(fā)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攬勝地“孤山寺”之北,“賈亭”之西,既點明了具體環(huán)境,又為展開湖上春光的描寫作好了鋪墊。次句大筆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漲云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過西湖水面剛與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瀾連成一片的畫面,已經(jīng)感受到春意的氛圍。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頷聯(lián)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郁的感覺,作者描寫鶯“爭暖樹”、燕“啄春泥”,細膩而生動,流露出詩人一路行來的新鮮感受和喜悅心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頸聯(lián)寫花草。隨著“亂花…‘淺草”一聯(lián)鏡頭的轉(zhuǎn)換,詩人已由“賈亭西”來到了“湖東”,寫法也由點的展開變?yōu)槊娴氖湛s。唐人有騎馬游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靶胁蛔恪保且驗榭床粔,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小結(jié)。這首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詩人從大處落筆,頷聯(lián)寫鶯燕,頸聯(lián)寫花草,尾聯(lián)直抒胸臆,著重表現(xiàn)詩人的主觀感受。全詩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第四課時
5、朗讀《西江月》。
6、作家作品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現(xiàn)在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湖幾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恨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shù)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曾兩次罷官,隱居上饒(今屬江西省)的帶湖,前后時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里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耙剐悬S沙道中”。黃沙,就是黃沙嶺,在上饒西部。詞中描寫農(nóng)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fā)詞人的閑適心情。
詞按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三種,58字以內(nèi)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diào),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diào)。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diào)、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diào)。讀雙調(diào)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下片或上闕、下闕)之間的聯(lián)系。
7、賞析。
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色: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停地嗚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談?wù)撝衲甑呢S收。詞人在夜行中見到和聽到的這一切,內(nèi)心的喜悅可想而知。在藝術(shù)形式上,詞人用農(nóng)村夏夜里特有的聲音——蟬鳴、鵲啼、蛙叫、人聲來渲染歡樂的氣氛,另一方面又反襯出鄉(xiāng)村夏夜的寧靜,這是以鬧寫靜的手法。
下片寫的是后半夜的景象: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zhuǎn)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社林旁邊那家曾經(jīng)見過的茅店。不用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何等的驚喜!
8、小結(jié)。這首詞上片寫景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的。
9、朗讀《天凈沙秋思》。
10、作家作品簡介。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務(wù)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隱田園,寫出許多“嘆世”之作。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guān)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并寫有小令、套數(shù)二百余首,經(jīng)后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這些評價,并非溢美之辭。
天凈沙:散曲曲調(diào)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詩體,是在民間逐漸發(fā)展形成的一種可以配樂歌唱的長短句歌詞,以后文人相繼大量寫作。
散曲分小令與套數(shù)兩種。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數(shù)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小令相聯(lián)而成的組曲。一套至少兩支曲子,多的可達三四十曲,沒有定數(shù)限制,但必須是同一宮調(diào),而且要一韻到底。在結(jié)尾的地方,一般有“尾聲”,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樂的終結(jié)。散曲的長短句形式較詞更為靈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長的可有二三十字為一句的。句中可以襯字,使唱詞生動、通俗、口語化。
11、賞析。
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用名詞構(gòu)成一幅凄切慟人的圖畫。“枯”、“老”、“昏”、“古”、“西”、“瘦”等詞語的色彩情調(diào)都貼切地襯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緒。后兩行才點明在夕陽西下環(huán)境中的游子,顯得何等孤凄悲涼。這些細節(jié)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繽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jīng)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磥,這是個異鄉(xiāng)人,他將投宿何方呢?異鄉(xiāng)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庇纱丝梢娝泥l(xiāng)愁是何等的濃重。
12、小結(jié)。
小令由昏鴉的歸棲,引出古道上慢步行進的瘦馬,最后才點出這一切是斷腸人在天涯的秋思?偣捕俗郑ㄟ^抒寫秋野蕭瑟凄涼的景色,將一個飄零他鄉(xiāng)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鄉(xiāng)的寂寞情懷表現(xiàn)得十分深刻,顯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藝術(shù)構(gòu)思。
四、作業(yè)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7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默寫四首詩歌;
2、了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3、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
4、初步學習欣賞精彩文句;
5、培養(yǎng)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教學難點:
欣賞精彩文句,培養(yǎng)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課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預(yù)習要求:
熟讀四首詩歌,閱讀課文注釋。借助參考書,查出《觀滄!贰洞伪惫躺较隆贰@锩娌欢淖衷~。嘗試歸納兩首詩歌的主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授一些古代詩歌常識。疏通《觀滄!贰洞伪惫躺较隆纷衷~和詩歌大意,熟讀并背誦全文。完成課后練習一之1。
教學步驟:
一、導(dǎo)入:PPT出示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導(dǎo)入本課的學習。1分鐘。
二、導(dǎo)讀《觀滄!
(一)題解:1分鐘
簡介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見課文注釋,補充,八月,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九月,經(jīng)過此地。
。ǘ┦煜ぴ姼。3分鐘
1、聽《觀滄!防首x。
2、學生齊讀《觀滄!。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重點強調(diào)“碣”“!薄懊钡淖中。
(三)理解字詞。5分鐘。
滄,青綠色。臨,到,登臨。碣石,(見課文注釋)。何,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見課文注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成分,不譯。行,運行。若,好像。其,代詞,指大海。星漢,(見課文注釋)。燦爛,光彩鮮明耀眼。幸,(見課文注釋)。至,(見課文注釋)。
以,連詞,來。詠,以詩詞等來贊頌或敘述。
。ㄋ模┱w把握,疏通文意。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nèi)容和主旨。(討論回答)
內(nèi)容:(開頭兩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
。ㄋ五e!椴ㄓ科穑┟鑼懞K暮蜕綅u。
。ㄈ赵轮小舫銎淅铮┙柚嫣氐南胂髞肀憩F(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ㄗ詈髢删洌┲笔愫狼椤
主旨: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
。ㄎ澹┬蕾p詩歌。(討論回答)5分鐘。
1、完成課后練習一之1。
這首詩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構(gòu)思獨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寬廣胸懷和豐富的想象力,抒發(fā)了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宏偉抱負。
2、賞析詩歌結(jié)構(gòu)(“觀”字)和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
踢目為觀滄海,全詩以哪個字統(tǒng)領(lǐng)全篇?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動的,哪些是靜的?
全詩以觀字統(tǒng)領(lǐng)全篇滄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xiàn)實中的'實景。
三 、導(dǎo)讀《次北固山下》
。ㄒ唬╊}解:5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見課文注釋。補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鄉(xiāng)之情濃重。(以放學留堂不得回家為喻)
2、講授古代詩歌常識。
A、古代是詩歌分類。
B、詩歌格律常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xiàn)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而把唐朝新出現(xiàn)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guī)定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
首聯(lián):(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綠水前。
頷聯(lián):(3)潮平兩岸闊, (4)風正一帆懸!獙ε悸(lián)
頸聯(lián):(5)海日生殘夜, (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lián)
尾聯(lián):(7)鄉(xiāng)書何處達? (8)歸雁洛陽邊。
。ǘ┦煜ぴ姼。3分鐘
1、看動畫,聽《次北固山下》朗讀。
2、學生齊讀《次北固山下》。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重點強調(diào)“雁”的字形。
。ㄈ├斫庾衷~。5分鐘
次,見課文注釋。客路,見課文注釋。行舟,行駛的小船。潮平,潮水漲滿,似乎與兩岸齊平。風正,風又順又和。懸,掛著。殘夜,見課文注釋。鄉(xiāng)書,思念故鄉(xiāng)的書信。達,到達。
。ㄋ模┱w把握,疏通文意。(討論回答)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nèi)容和主旨。
首聯(lián):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zhèn)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lián):船上所見景色。 “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tài)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lián):繼續(xù)寫船上所見,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 “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lián)直接表達思鄉(xiāng)之情。 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尾聯(lián):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lián)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見, 抒發(fā)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給人以積極、樂觀的藝術(shù)享受。
。ㄎ澹┍痴b這兩首詩歌。7分鐘。
四、布置作業(yè):1分鐘
默寫《觀滄!、《次北固山下》。熟讀背誦《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不懂的字詞自己查出來。借助參考書,嘗試歸納詩歌《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繼續(xù)講授一些古代詩歌常識。疏通《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字詞和詩歌大意,當堂背誦《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默寫《觀滄!贰洞伪惫躺较隆。完成課后練習一之3。
教學步驟:
一 、簡要復(fù)習第一節(jié)內(nèi)容。2分鐘
1、背誦《觀滄!贰洞伪惫躺较隆
2、古代詩歌常識。
二 、導(dǎo)讀《錢塘湖春行》
(一)題解:1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及出處。
見課文注釋,補充:任杭州刺史時作。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看動畫,聽《錢塘湖春行》朗讀。
2、學生齊讀《錢塘湖春行》。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
(三)理解字詞。4分鐘
水面初平,見課文注釋。云腳低,見課文注釋。暖樹,見課文注釋。不足,見課文注釋。亂花,各種色彩繽紛的花朵。才,剛剛。沒,遮掩。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nèi)容和主旨。
首聯(lián):寫詩人春游的地點和湖上風光。
頷聯(lián):借“鶯爭暖樹”“燕啄春泥”描繪早春到來時西湖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寫景靈韻生動。
頸聯(lián):表達了詩人游春的豐富感受,喜悅之情溢于文字。
尾聯(lián):突出描寫了湖東的白沙堤,這里綠楊成蔭,為詩人最愛。
主旨:通過描繪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發(fā)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和愉悅的心情。
。ㄎ澹┬蕾p詩歌。5分鐘
1、完成課后練習一之3。
2、賞析中間二聯(lián)。
能否從詩中找出表現(xiàn)初春的詞語?
早鶯,暖樹, 新燕,春泥,亂花,淺草
“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討論回答)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边@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游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游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游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游春的舒感
三 、導(dǎo)讀《天凈沙 秋思》
(一) 題解。3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見課文注釋。補充:作者號 東籬。
2、講授古代詩歌常識。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配樂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diào)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ǘ┦煜ぴ姼。3分鐘
1、看動畫,聽《天凈沙 秋思》朗讀。
2、學生齊讀《天凈沙 秋思》。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
。ㄈ├斫庾衷~。1分鐘
昏鴉,見課文注釋。斷腸:形容極度悲傷。
。ㄋ模┱w把握,疏通文意(討論回答)。3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nèi)容和主旨。
前三句寫景,渲染悲涼氣氛。
后兩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圖的描繪,抒發(fā)了他鄉(xiāng)游子深沉的思鄉(xiāng)愁緒和孤獨寂寞的情懷。
。ㄎ澹z查背誦詩歌。5分鐘
。┠瑢憽队^滄!、《次北固山下》。10分鐘
四 、作業(yè):1分鐘
默寫《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風正一帆懸”的“正”可否改為“順”?準備課后練習一之4,練習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默寫《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欣賞精彩詩句。歸納字詞。完成課后練習一之4,練習二。
教學步驟:
一 、復(fù)習。24分鐘‘
(一)背誦四首詩歌。4分鐘
。ǘ┠瑢憽跺X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10分鐘
。ㄈ┮浴跺X塘湖春行》分辨律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2分鐘
。ㄋ模┳骶毩曨},鞏固字詞音義、詩歌的作者姓名、字、號、朝代,詩歌體裁,以及詩歌內(nèi)容。8分鐘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確的是?
。 )
A.滄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綠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燦爛(càn làn) 淺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歸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蕭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為下列詩句中加粗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1.行不足( )A.腳B.夠C.充分
2.沒馬蹄( )A.沉沒B.沒有C.遮掩
3.昏鴉( )A.黑色B.昏迷C.黃昏
4.星漢燦爛( )A.銀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游
三、填空
、佟队^滄!氛故静懿俨┐笮亟蟮脑娋涫牵喝赵轮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凇跺X塘湖春行》描繪早春的詩句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③《天凈沙秋思》點明主旨的詞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堋洞伪惫躺较隆伏c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的詩句是: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文學常識填空。
、佟队^滄!返淖髡呤遣懿,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凇短靸羯城锼肌分小疤靸羯场笔窃~牌名,“秋思”是題目。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邸跺X塘湖春行》選自 《白氏長慶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姓名),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
(
二 、賞析精彩文句。(討論回答)10分鐘
“小橋流水人家”是否與詩歌的悲涼氣氛不相符?
用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這種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意境更為悲涼。
前三句只是列舉了景物,和詩歌的主題是怎樣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頓生色彩,都帶上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gòu)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全篇純用白描勾勒出絕妙的深秋晚景圖。
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jié)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jīng)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xiāng)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風正一帆懸”的“正”可否改為“順”?
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 “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nèi)容?梢妼懢皹O為傳神。全詩和諧優(yōu)美。
三 、完成課后練習一之4,練習二。10分鐘
四 、作業(yè):1分鐘
課后熟讀這四首詩歌和字詞解釋。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8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古代詩歌的朗讀技巧,背誦詩歌。
2、理解并掌握詩歌中字詞的釋義。
3、品味鑒賞詩歌,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shù)魅力,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4、通過反復(fù)誦讀,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lǐng)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掌握古代詩歌的朗讀技巧,背誦詩歌。
2、通過反復(fù)誦讀,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lǐng)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詩歌小常識
1、按內(nèi)容:
送別詩、抒情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戰(zhàn)爭詩、敘事詩
2、按形式:
、俟朋w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格律詩分為絕句(每首四句)和律詩(每首八句),字數(shù)有五言和七言。律詩注重格律,對偶工整。每一首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四部分。
、墼~
、芮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F(xiàn)存詩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是他這次途徑北固山去游吳中,“江春入舊年”,快到除夕的時節(jié),雖然江南山水如畫,但時近年關(guān),遠離家親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東逝,頭頂南雁北歸,不能不催人鄉(xiāng)關(guān)何處之思,于是寫下了這首傳 世佳作。這首詩格調(diào)壯美,意境開闊,預(yù)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fā)展的前景。
三、朗讀:停頓按意義單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四、理解詩詞大意
首聯(lián):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綠水中前行。
頷聯(lián):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水平緩,兩岸之間江面寬闊,風平浪靜,一片白帆高高懸掛
頸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發(fā)出春天的氣息。
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家鄉(xiāng)的音訊什么時候能到達呢?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五、簡要概括詩中四句話的`內(nèi)容。
1、首聯(lián)寫旅途所見的大江兩岸的景色。
2、頷聯(lián)寫春潮涌張、江水浩渺,波平浪靜、視野開闊的景色。
3、頸聯(lián)寫在江上行舟即天亮時的景色。
4、尾聯(lián)用“鴻雁傳書”集中表達作者思鄉(xiāng)之情。
六、描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湖水平緩,兩岸之間江面寬闊,風平浪靜,一片白帆高高懸掛。(寫景名句,以大景傳小景之神。)
賞析:"平”、“闊”、“正”、“懸”四個字用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tài)勢。這四個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物闊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七、“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lián),歷來被人稱道。請選擇一角度,作簡要賞析。
1、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現(xiàn)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頓生思鄉(xiāng)之情。
3、把“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xiàn)了作者積極、樂觀、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擬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兩句詩對偶工整,形象生動。
八、用自己的話描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展現(xiàn)的畫面。
在殘夜將盡未盡之際,一輪紅日已經(jīng)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還未過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九、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句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xiāng)之情。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十、請從內(nèi)容和感情的角度,談?wù)勀銓Α班l(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理解。
詩人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表達了濃濃的鄉(xiāng)愁。
十一、主旨
本詩寫詩人泊船北固山下時所見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發(fā)了詩人思鄉(xiāng)之情。
十二、寫作手法
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詩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達情思。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敝械摹伴煛弊郑プ×私@一景物特征;“生殘夜“入舊年”中的“生”與“入”,寫拂曉日出,突出表現(xiàn)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現(xiàn)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寫法生動、傳神。
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昂H丈鷼堃,江春入舊年”一聯(lián)中“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但“日”“春”卻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質(zhì)。作者本意說理,但寫景抒情的句子里卻蘊含理趣,妙不可言。
3、語言清新,意境開闊。詩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兩岸的青山綠水,為讀者勾畫出一幅江南舟行圖,表現(xiàn)出江南風光壯美的一面。
十三、作業(yè)。
十四、板書設(shè)計:
首聯(lián):青山綠水難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頷聯(lián):寫景名句,以大景傳小景之神。
頸聯(lián):哲理名句,時序變遷,季節(jié)更替
尾聯(lián):主旨句,思鄉(xiāng)之情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 了解古代詩詞的有關(guān)常識。
2. 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培養(yǎng)點:
1. 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賞析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
2. 比較閱讀,探究詩詞中的情趣,體會詩歌的不同風格。
情感體驗點:
1. 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高尚的高尚的審美情趣。
2. 欣賞氣吞山河的雄壯美、敘事寫景的哲理美和側(cè)面點染的烘托美。
教學重、難點:
如何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怎樣鑒賞精彩的詩句。
教學方法:
通讀每首詩,感知詩句的節(jié)奏、韻味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詩,理解詩的意境;鑒賞精彩語句,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內(nèi)涵。
教學過程:
一、本課目標:
1. 賞析前兩首詩,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把握各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了解格律詩的基本常識。
二、教學流程:
(一)、導(dǎo)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四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lǐng)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整體感知: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烏桓時所作。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姨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一壯美的詩篇。詩人描寫了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xiàn)了壯闊的胸襟,抒發(fā)了統(tǒng)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2.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滄,是暗綠色!皽婧!庇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3.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4.理解內(nèi)容。
①、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芭R”作“登臨”講。)
、、根據(jù)開頭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nèi)容了?(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到“洪波涌起”為止。)
、、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nèi)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xiàn)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昂椤,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yīng)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
5.分析韻律: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6.齊讀、背誦
。ㄈ、學習《次北固山下》
1、導(dǎo)入:這首詩是寫鄉(xiāng)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lián)而聞名于天下。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三面環(huán)江,為名勝之地。
2、讀讀講講問問。
。1)、串講:
、倏吐,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
、诔逼剑赋迸c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埏L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軞堃梗箤⒈M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zhèn)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菖f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捺l(xiāng)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稘h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后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于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腳上捆著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2)、整體把握。
。3)、名句分析!昂H铡眱删
3、總結(jié)。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lǐng)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chǎn)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4、布置作業(yè)
5、教后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10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通過誦讀,品會詩歌中描繪的意境,學會把握詩歌意象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誦讀古代詩歌的興趣,提高審美和鑒賞能力。
重難點:
1、《觀滄!分小按蠛!边@一意向的準確把握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子規(guī)”“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點分析頸聯(lián)蘊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凈沙·秋思》中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結(jié)合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
《觀滄!
一、新課導(dǎo)入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其實曹操當時說這句話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寶刀欲刺董卓卻獻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幾個官兵,以曹操的本領(lǐng),殺些個把官兵而逃不是難事,而操當時卻沒有殺人,想蒙混過關(guān)卻被捉于陳公,好在陳公欣賞他并與他一起逃亡。路上兩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漢,晚上宿于老漢莊中忽聞磨刀聲,曹操剛在鬼門關(guān)轉(zhuǎn)了圈回來了,此時更是驚弓之鳥,試想他當時的心情,除了提起寶劍先下手為強還能怎樣?曹操在殺了老漢全家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殺錯了,原來老漢家只想殺豬招待他。兩人只得離開,半路上遇到獨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漢,曹操為除后患將老漢殺了。試想在當時的情況下,在陳公的質(zhì)問下,他才回了這一句這位三國霸主,除了霸氣側(cè)漏,還是一位頗具才華的文學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傳說中的“奸雄”,重溫那段烽火連天、硝煙四起的歷史吧!
二、教師范讀,把握字詞和背景
1、字詞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2、寫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和袁熙又勾結(jié)遼西烏桓首領(lǐng)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zhàn)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zhàn)爭了。而《觀滄!氛潜闭鳛趸竿局薪(jīng)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yōu)秀作品。
三、學生齊讀,共解文意
重點講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句意:日月運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好像都閃耀于大海的胸懷之中。
2、賞析:作者將海上的景色與自己的宏偉抱負結(jié)合起來,表達了自己寬闊的胸襟和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
3、拓展: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
四、教師作結(jié),再次齊讀
本詩通過登臨碣石山所望及的滄海景色,展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稱,與“杜甫”并成為“李杜”,與杜甫、白居易并成為“唐代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奇特,善用夸張。有《李太白全集》傳世。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二年,當時王昌齡由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尉,而李白在揚州時聽到好友被貶謫的消息后寫下這首詩。
三、詩句解讀
重點講解:楊花、子規(guī)和明月這幾個意象,初步奠定學生頭腦中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基礎(chǔ)。
1、什么是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2、文中三個意象各有何象征意義?子規(guī),即杜鵑,又稱布谷鳥。傳說杜鵑鳥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楊花,即柳絮,隨風飄蕩,居無定所;春天逝去,時光短暫,珍惜時光。明月,相思、別離、孤單寂寞、人生哲思等。
3、學以致用
本詩前兩句借楊花、子規(guī)兩種意象營造出一種哀婉惆悵的氣氛;后兩句寄情于景,托明月寄相思,并表達對友人由衷的勸勉和寬慰。
四、主題歸納
這首詩描繪暮春時節(jié)的景色,敘述好友被貶謫之事,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關(guān)切以及因朋友遠去偏僻之地而產(chǎn)生深深的擔憂之情。
第二課時
次北固山下
一、寫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chǎn)生故國之思。王灣中進士之后,進入仕途,做官之后常往來于吳楚之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二、教師范讀,理解文意
首聯(lián):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綠水之中。頷聯(lián):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顯得十分開闊。和風順江吹來,鼓滿了高懸的船帆。頸聯(lián):夜還未消盡,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年已經(jīng)來到。尾聯(lián):給家里寫的書信怎樣才能送到呢?希望被貴的大雁捎信到我的家鄉(xiāng)。
三、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賞析:海日、江春都表示一種時序的交替,而且匆不可待,叫人不得不心生感慨,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該句蘊含了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走黑暗;江春進入舊年,將驅(qū)走寒冬,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四、主題歸納
本詩通過描繪長江中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家人的思念之情,還表現(xiàn)出詩人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相關(guān)文章: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課文09-20
人教版七年級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通用10篇)05-17
《古代詩歌四首》優(yōu)質(zhì)教案設(shè)計(精選11篇)03-19
人教版七年級上《古代詩歌四首》練習題09-26
描寫深圳的詩歌四首07-07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范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 教案02-03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3-17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