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清仑乱少妇|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码|亚洲三区无码视频|婷婷六月中文字幕

<blockquote id="qcsuu"></blockquote>
  • <rt id="qcsuu"></rt>
  • <dl id="qcsuu"><cite id="qcsuu"></cite></dl>
  • <cite id="qcsuu"></cite>
  •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29 10:27:1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匯編(1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 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跋嘁姇r難別亦難!庇腥苏f離別是詩,有人說離別是歌,有人說,離別是淚水。特別是古代社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種種原因,人們是喜歡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一旦離別,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難預料。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又送王孫去,”——生:萋萋滿別情。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 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nèi)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讀題。

      剛才兩位同學讀了課題,你認為誰的讀法是正確的。為什么?

      生:因為元二是一個人。

      師: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嗎?

      誰再來讀題?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師:用現(xiàn)在的話可以說是出差,可內(nèi)涵不一樣。

      2、介紹時代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長安城經(jīng)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于當事人來說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為國家建功立業(yè),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tǒng)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附近。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再來讀題?

      3、簡介作者。

      誰送元二? 生:王維 師:誰了解王維?

      4、出示王維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永濟人。他少年聰慧,9歲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繪畫,長于書法,開創(chuàng)中國文人畫畫風,他的創(chuàng)作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蓖砟晁^著退隱生活。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jié)奏。

      了解了王維,咱們來讀讀王維的這首詩。

      1、生自由反復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讀準確;第二,節(jié)奏要讀清楚。

      2、指名讀。

      3、有味道了。我請你來推薦一個你們班的朗讀高手來讀讀看!

      4、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

      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xiàn)在,前后順序調(diào)換一次,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

      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

     。▊、難過、惆悵、依依不舍、痛苦、憂愁)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1、帶著這種感覺再讀讀課題。生讀題:送元二使安西 師: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匯報并相機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讀王維的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4、指名匯報。

      5、指導朗讀。

      這幅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用一個詞來說。

     。ㄇ逍 生機勃勃 清爽 明麗 欣欣向榮) 師:這就是景語。

      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6、創(chuàng)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后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濕潤潔凈,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嗎?這么美的景色正適合王維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維無心流連這良辰美景,因為他心中裝著一個“別”字。你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王維的離別情懷嗎?

      8、生齊讀一二句。

      9、教師引導并介紹折柳送行的習俗。

      師引導: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為什么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么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義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chǎn)生離別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這一雨一柳攪擾著王維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樂朗讀一二句。

     。ǘw會送別情。

      1、細雨如絲柳色青,離別情深意更濃。詩中有兩句直接寫離別之情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王維濃烈的離別情了嗎?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為什么會這么依依不舍呢?因為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了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圖。

      這里是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兒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和我們大不一樣,說話也聽不懂。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jīng)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jīng)之路。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道:

     。3)出示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見,玉門關外是何等的荒涼!而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

     。4)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圍了。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5)唐朝著名詩人岑參曾經(jīng)有詩云:(出示)齊讀: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瘏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6)讀了這四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6、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舍。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才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xiàn)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評議,指導朗讀。

      師:這酒中飽含著你對好友的深深的祝福,來,端起酒杯對元二說,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融入了你對好友的關心、牽掛。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溢滿了你的難分難舍之情。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飽含著你的痛苦、無奈、憂愁。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盛滿了你對元二前途、命運的擔憂,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生:喝下了。師: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9、指名朗讀。

      師:這是一杯怎樣的酒?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ㄍ纯唷⒈瘋、難分難舍、祝福、牽掛、關心、友誼、難以下咽)

      10、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導讀。

      師:朋友,還記得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馬馳騁的快樂時光嗎?可現(xiàn)在,我們就要分別了。怎不讓人傷感呢?來,再飲一杯酒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你這一去,路途遙遠,千山萬水,千難萬險都等著你去經(jīng)歷,你要保重啊。來,我們再飲一杯。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陽關,誰陪你喝酒,誰陪你聊天?來,再飲一杯酒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讓我們就此分手吧。祝你馬到成功,早日凱旋而歸。來,再喝一杯。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5年后就病逝了,在這期間,王維和元二是否重逢過,我們不得而知。現(xiàn)在,你理解了王維的依依不舍了嗎?

      六、欣賞《陽關三疊》。

      師:千杯送別的酒,萬句祝福的話。此時此刻已難以表達朋友間依依不舍之情。聽,是誰唱起了這憂傷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陽關三疊》曲。

      師:這是后人根據(jù)這首詩譜成的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

      2、在陽關三疊的背景音樂中學生再次誦讀全詩。

      聽,這熟悉的曲子再次響起,讓我們再次誦讀,讀出你的感受。

      七、比較送別佳句,體會不同風格。

      1、談話: 送別詩的千古名句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一起來看王勃和高適這兩位詩人的詩句。

      2、出示送別名句,引導比較,體會作者感情的細膩。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師:讀讀這兩位詩人的詩句,再和王維的兩句詩進行比較,你有什么別樣的感受?

      3、指名談感受。

      師:王維的兩句詩道出了我們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為送別詩之首。

      4、創(chuàng)設情境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春天的早晨,王維在渭城送別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創(chuàng)作了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誦讀全詩。

      師:于是,千百年來,一代代人口中傳送著這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誦讀全詩。

      師: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在這里學習古詩,誦讀經(jīng)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誦讀全詩。

      師:若干年后,當你和好友分別時,你會想起這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誦全詩。

      八、總結談話,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不管是怎樣的送別,都書寫著同一個字——情,人間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還有親情、師生情等,也許,你也有一些話想對親人或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分別很久的朋友,課后,把你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好好珍惜這份真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二、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教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在朗讀中加深體會,豐富想象,獲得審美感受。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憶詩句,明題材。

      師述:人生自古傷離別,送別一直是古今人們情感交流的不變話題。我們以前也學過不少描寫離別的詩句,誰能背一背?(學生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送別詩。

      2、知詩題。

     、、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②、讀準詩題,解讀題意。

      師述: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維送別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時候的`真情流露,讓我們一起讀讀詩題。(注意引導學生讀好題目的停頓,以便更好的理解詩題。)

      3、知背景。

      結合地圖述:在當時,提到安西就不能不提起“陽關”,它在今甘肅省境內(nèi)與“玉門關”相臨。唐朝時,人們以此為界,把以東的地區(qū)叫“內(nèi)地”,以西的地區(qū)叫“西域”。安西是唐朝政府為統(tǒng)治和管理西域地區(qū)而設立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今新疆庫車地區(qū))。這首詩正是詩人王維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時所作。

      (二)、初讀古詩。

      1、大聲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把詩讀流利。

      2、讀詩韻。

      讀詩就要讀出詩的美感,(師范度),你能不能把詩讀美?(指名讀)。

      3、談收獲。聽大家讀詩真是一種享受,你們對這首詩又理解多少呢?(生交流)。

     。ㄈ、知詩意,悟詩情。

      師述:讀詩要讀得精、讀得深、讀得有情需要深刻的理解詩意以及詩中蘊涵的真情。

      1、創(chuàng)情境,意場景。

      朋友送別的酒宴即將結束,在這分別的最后時刻會是怎么的情景呢!讓我們伴隨著《陽關三疊》的古曲回到唐朝,去見證一段深厚的友情。úシ殴徘

     。1)、出示:“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睅煾星槔首x。

     。2)、深情地讀讀這兩句詩,結合剛才自己的收獲和書中的注釋有字到句想想詩意。

      (3)、比較詩句,深入體會。

      出示:①:“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冢骸拔汲浅隄袂鍓m,客舍青青柳色綠。”

      學生交流。

      (4)感情朗讀。

     、倥錁窌诚耄嚎蜕,本是遠行著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平日的風塵早已把這一切籠罩上一層蒙蒙的塵霧,這番陰沉的景象在離別人的心中不免又增添了幾番黯然消魂的惆悵。這場雨來的好啊!陳舊的景物經(jīng)它的洗禮煥然一新,他把楊柳洗出它青翠的本色,它把客舍洗出原先的亮麗,澄塵而不濕路,仿佛特意為遠行人安排了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又仿佛為送行人透露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diào)。真是天從人愿。

     、凇⑴錁防首x。

      讓我們伴隨著音樂邊想象當時的情景,邊深情得讀讀這兩句詩把!(生朗讀)。

      2、感情升華,品味離別。

     。1)、此時此刻,看到此番情景,想到朋友即將離別,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生交流)。

      (2)、師小結:千言萬語一時之間怎能盡言!不如化作一杯酒把!

      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讀讀詩句說說詩意。

      (4)、這酒中蘊涵著怎樣的真情呢?(生交流)。

      ①、附陽關之外風貌的古詩幫助感悟。

     、、演一演送別場面。

      (5)、感情朗讀。

     。ㄋ模、整體回味。

      1、從這首詩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生交流)

      2、回味讀。

     。ㄎ澹⒄n外拓展。

      朗讀更多描寫人間真情個古詩或故事,記錄下自己的感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它具有獨特的語言美、韻味美和意境美,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皇坠旁姟端驮拱参鳌贰?/p>

      板書課題,作者。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一幅圖畫,聆聽一段話語,體味一份感情。(板書:圖語情)齊讀課題。

      二、知詩人,解詩題

      1.師簡介詩人背景。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畫成就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元二是王維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衛(wèi)邊疆。王維是一位特別重感情的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這首著名的送別詩,F(xiàn)在,誰能說一說題目的意思?(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們對詩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題目的意思,這就完成了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解詩題。(板書:知詩人,解詩題)

      3.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聽準字音。

      4.學習“渭、浥、君、舍、朝”五個生字,板書多音字“舍”。

      5.學生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6.指名讀,更正讀音。

      7.采用多種方式熟讀古詩。

      三、抓字眼,明詩意

      大家把詩讀的字正腔圓,但更要讀出感情,這就需要我們理解詩意。同學們怎樣做才能理解詩意呢?(參考課下注釋)

      這就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二步驟:抓字眼,明詩意。(板書)

     。ㄒ唬┙Y合預習情況,小組討論

     。ǘ┙涣

      1、交流1、2句:板書:朝雨新柳圖

      2、師: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這兩句詩。閉上眼睛再讀這兩句詩,把這幅畫讀到你的心里去。

      3.這幅畫中還有人呢,是誰?他們正在干什么呢?詩中怎么寫的?指名讀三、四句。

      4、說說詩句意思

      5、想象,理解情誼:

      此時此刻,離別在即,王維是怎么勸酒的呢?假設我是元二,你是怎樣勸我的?元二啊,請你再喝完杯中的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陽關就沒有我這樣的老朋友了。(師:你把自己當做王維了,勸得情深意重。)

      6、交流匯報。(板書完成:臨別勸酒語)

      四、想意境,悟詩情

      1、有感情朗讀詩句。

      2.從詩中選取的景物感受離別之情。

     。1)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圖請看屏幕。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

      來,我們把它讀出來。(指導有感情地讀)

      預設:這是王維的淚,是元二的淚,是兩人離別的淚水。仿佛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流淚。

     。2)那么詩人為什么寫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與“留”諧音。

     。3)這僅僅是在寫景嗎?不,這是詩人在借景抒情,讀出景中的情。學生練讀,展示,師指導。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在這傷感別離的時刻,千言萬語化作這一杯送別的酒,我就是詩人,來,讓我們一起端起酒杯對好朋友元二說:勸君——(生接讀)

      2.從兩地的距離和環(huán)境的差異體味離別之情。

     。1)師:飲了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同學們,你可知元二此行西出陽關再到安西有多遠嗎?出示古地圖。

      師:從渭城(現(xiàn)陜西咸陽市)至陽關(現(xiàn)甘肅敦煌縣),到安西(現(xiàn)新疆庫車縣),此行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時間才能到達。而那里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2)多媒體出示兩組詞語對比,學生選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4

      學生和內(nèi)容分析: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讓四年級學生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詩句中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的確有一定難度。而且,稍不留神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情緒。所以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學古詩的方法為基點,安步進行,并且為了讓學生愛學,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配樂朗誦、啟發(fā)想象、多種朗讀、等手段,讓學生在聽聽、讀讀、說說、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教案緊扣古詩特點,把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落到實處。并用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入意境,是學生和詩人情感大到了共鳴,讓學生體悟到了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0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形式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二是繼續(xù)積累詩句,培養(yǎng)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邊境,詩人特意來為朋友送行,起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借別時將盡,分手在即是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有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課時安排:一課時

      設計理念:

      1、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2、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舍、君)。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3、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古詩的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xiāng)去了,汪倫很舍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

      [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回憶舊知識的情境”,不論從學生思維還是學習方法上都對學習本詩起到鋪墊作用。]

      二、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首詩的題目的?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xiàn)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庫車縣。

     。2)強調(diào)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古詩題目有別與白話文,設計此環(huán)節(jié)一是讓學生對詩意內(nèi)容有個大概了解;二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及詩意背景。]

      三、初讀,知字音

      1、自由讀詩。

      2、要求;(1)、借助字典或書上的注釋,把字音讀準。(2)、注意詩句內(nèi)部的停頓,爭取把古詩讀通順。

      2、指名讀詩。

      3、正音。(多音字朝、舍。新生字浥、君)

      4、齊讀。

      [能把古詩讀通順,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四、合作學習,知詩意。

      1、學生說說理解詩意的方法。

      2、自主學習。

      3、同桌合作學習。

      4、指名說說詩意,并說說自己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教師強調(diào)“渭城”、“陽關”,并讓學生說說對“浥”“君”字的理解及理解方法。

      [知其意才能達其情,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心中形成古詩的白話內(nèi)容,對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悟情”鋪設道路。]

      五、借助想象領悟詩情

      1、指名學生讀詩,其他學生閉眼,你的頭腦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透過畫面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2、學生說說畫面,同時說體會到的感情(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3、放影課件學生感受畫面,體會情感。

      4、分組讀詩,在畫面中體會情感。

      5、抓詞句體會情感。

     。1)、學生自主學習,你從那些詞句中感受到他們之間情誼深厚?

     。2)、指名學生說,體會景物描寫,從景物描寫中體會感情,并知道朗讀。

     。3)指名學生說,體會語言描寫,從語言描寫中體會感情,并帶著自己的感情朗讀。

     。4)、教師知道后再指名學生感情朗讀最后兩句。

      (5)、教師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后讓學生齊讀最后兩句,體會送別、挽留的深厚情誼。

     。6)、通過體會路途遙遠,體會感情,齊讀最后兩句。

      [多次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思想溶與作者思想,體會“送”與“別”;“走”與“留”時的情感,使學生受到珍惜友情的心靈凈化,同時也引領著學生感受到古詩抒情達意的美妙和作者妙筆的熏陶。]

      六、齊讀古詩,回歸整體

      師:就在雨霏霏,風蕭蕭的今天,一杯又一杯地喝酒,但還是要分別的,所有的傷感都溶進了著首詩,拿起書來,再次感受著離別之情吧。

      學生齊讀全詩。

      七、總結,背誦古詩

      師:我們通過對景物描寫和詩句語言的體會,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悟到了他們之間依依不舍的情誼,把你們領悟到的感情試著用聲音表現(xiàn)出來,我們試著背背行嗎?

      學生背誦。

      [知情后的朗朗上口,能讓學生更進一步領悟,表達自己的感想;朗朗上口便使學生熟記心中,增加學生知識的積累。]

      八、拓展練習。

      1、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2、作業(yè):背誦并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灑

      送別

      王維-------------元二

      挽留

      教學反思

      我執(zhí)教的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一課是人教版第七冊20課,從整體上,我覺得這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可圈可點。

      一、整堂教學體現(xiàn)了《課標》中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之中。按照預設的以“情”為主線,以“解題--知音—解意—悟情—誦讀”主要環(huán)節(jié)引領著學生享受經(jīng)典之韻味,這堂課成功的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文本、教師和作者、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發(fā)生對話,能夠從情感深處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渴求一種知識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使學生主動愉悅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讓學生按要求課前預習,這樣就彌補了40分鐘以內(nèi)難以尋求的資料資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求知的好習慣;并且能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梯架方法:解題——知音--解意-達情-誦讀-積累;還有就是在理解詩意時抓重點詞句擊破的方法等等。這樣以來,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于古體文的學習不在懼怕,并且可以輻射到課外,舉一反三的自學更多的古詩文,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及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三、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在本課中,教師順著學情,因勢利導,實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教師把可以托付的內(nèi)容盡量托付給學生,學生則彰顯了巨大的潛能。

      當然,事無完事,由于面對的不是本班學生,了解甚少,在本節(jié)課上與學生對話時時有愿違:主要表現(xiàn)在沒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層次的得到發(fā)展,并且在課堂上不能作出準確的激勵與評價。說明我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課后點評:王老師

      楊老師所授的《送元二使安西》這節(jié)課讓聽眾感受到了送別的難舍難離,學生的發(fā)言有一定深度,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注重學法指導

      楊老師按照“古詩四讀法”,即:學古詩,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這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步驟,也是學生自學古詩詞的一般思路。這樣做,即幫助孩子們梳理了課外知識,又提高了他們?nèi)绾渭庸ば畔ⅲ為進一步讀、悟古詩做了情感鋪墊。

      二、貫穿落實了三維目標

      老師在上這堂課時,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始終讓“讀”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王維優(yōu)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體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對教學方式的整合。采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與文本對話,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三、課堂中呈現(xiàn)出“一唱三嘆”的精彩兩點

      一嘆:“酒是離別的曲。”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后,教師情滿胸腔地采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挽留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學生每復讀一次,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再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崩蠋熃柚@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币痪涞膶訉愉秩荆瑹o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三嘆:巧妙地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

      當然,這堂課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當本節(jié)課中學生聲情并茂的吟誦,老師應該加以鼓勵,因為鼓勵會大大的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讀詩的興趣會更加高漲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詩人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他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而喻。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心和祝福。

      二、教學目標

      知能目標: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古詩。

      過程目標:采用個別讀,齊讀、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中悟情,讀中悟美。

      情感目標: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感悟詩情、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本課設計側重從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誦讀體會法——課件演示法

      五、教學準備:

      課件

      一、(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找地名,初讀解題。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板書:送

      誰能用“送”組個詞 ? 能用這個詞說句話嗎?說到這個詞,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是啊,從古至今,“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落寞惆悵,總是特別的傷感難過。剛才,我們欣賞的樂曲是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chuàng)作的《送別》,歷經(jīng)幾十年傳唱,經(jīng)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傳唱千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證這段深厚的情誼吧。ǔ鍪菊n題《送元二使安西》)

      2、誰會讀這個課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釋的)表揚學生:真好,學會了看注釋,就能學的更快!

      去哪兒?(干什么?可以不去嗎?)

      解讀“安西”:安西又在哪兒呢?(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xiàn)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揚:又多了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新疆是中國最西邊一個遙遠的地方。

      誰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書:王維 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誰了解王維?誰還有補充的?

      你來讀一讀課題?

      聽老師來把這個課題讀一讀?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讀。你來讀。表揚:翹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讀得時候腦袋一點一點的,你在感受我們古詩的韻味兒。

      一起讀。別讀得那么有力。

      二、讀全詩,掌握節(jié)奏。

      1、生自有反復地讀。

      下面,請大家對照資料、注釋,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清爽了、順口了為止。

      2、指名讀

      讀得很專心,很投入,很好!讀書要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清清爽爽地讀。

      3、讀得不錯!比如:后鼻音讀得那么準!“朝雨”的“朝”在這里讀“zhao”,“客舍”的“舍”在這里讀“she”,真是讀得非常準確!誰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

      4、有味道了。我請你來推薦一個你們班的朗讀高手來讀讀看!

      5、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

      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xiàn)在,前后順序調(diào)換一次,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

      6、生齊讀詩歌。

      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jié)奏,那個味道。

      三、知詩人,以畫解詩。

      1、讀詩,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畫面、讀出情緒來。

      2、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

      把手放下,請大家輕輕地讀一讀,看看注釋,看看插圖,想想,畫面上有些什么?

     。ò鍟河辏┦裁磿r候的雨?是怎樣的雨呢?

      清晨下著小雨,淅淅瀝瀝,打濕了地上的塵土!皼泡p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濕潤了路上輕微的浮沉,而不濕路。雨也多情,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

     。ò鍟毫┫胂笠幌,怎樣的柳樹?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說“新”。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柳還是“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表示依依惜別。

     。ò鍟嚎蜕幔┝,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潔凈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隳馨阉烂赖刈x出來嗎?

      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

      誰還能陶醉其中地讀一讀。

      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

      三、品詩意,三嘆“更盡”。

      1、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學們請看,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滿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 陽關——無故——人啊。ò鍟汗嗜耍

      2、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線圖)

      渭城在如今陜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稱之為渭城。陽關在如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庫車附近,古時候稱為“安西”。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

      滿眼的荒漠,滿目的凄涼,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嶺。如果是照當時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

      3、元二即將遠行,此刻詩人王維心中該有多少話要對他說呀!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元二呀——”,寫一寫詩人心中那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播放樂曲《陽關三疊》)

      學生可能會寫: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師:好朋友,多關心啊。好一個知冷知熱的朋友。

      生2: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師:照顧得多么無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

      ……

      元二,渭城的風景多么美。∮H愛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觀賞美景啊,可你卻要遠行千里,不知何時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親愛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卻又無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親愛的朋友,握著你的手,千言萬語,只化作――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不舍,這份依戀,再次舉杯——勸君。(板書:依依惜別)

      生齊讀。

      5、不知道喝了幾杯了,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該啟程上路了。來,我們踏歌吟誦全詩,為元二送上一程吧。úシ拧蛾栮P三疊》)

      從大家的聲音,我感覺到你們都明白了這首詩,那你們能將這首詩默寫下來嗎?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1、多情自古傷別離,同學們古往今來送別的詩數(shù)不勝數(shù)。

      聽,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聽,這是高適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同學們,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朋友雖然遠去了,但我們更相信:

     。ㄕn件出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短暫的40分鐘到了,老師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讓我們一起再深情地吟吟這首詩,作為臨別贈言吧!

      五、背古詩,課外積累

      老師為你們搜集了一些送別詩印在資料的后面,同學們可以好好地讀一讀,記一記,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境編一個故事呢!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別

      柳 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古詩。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悟詩情詩意,學寫作方法,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

      3、讀王維其他作品,感受詩人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1、板書課題,解題,質(zhì)疑。

     。1)今天我們要學習王維所作的一首古詩,來,齊讀詩題。詩題是古詩的眼睛。誰來說說,透過詩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詩題,你覺得這首詩里會寫什么內(nèi)容?

      2、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過渡】這是同學們的猜想,古詩的內(nèi)容真的如你們所想嗎?快拿起課文紙來讀讀這首詩,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讀正確。

      指名讀,相機理解:“浥”。

      (1)這里面有一個字,“浥”,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這首詩里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讀準確。當不確定多音字的讀音時,可以通過字義來判斷。

     。3)古詩只讀正確流利是不夠的,誰來試試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jié)奏?

      3、解決問題,體會送別之情。

      過渡:讀了這么幾遍,大家覺得詩里描寫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嗎?有沒有王維送別元二的環(huán)境描寫?哪兩句詩呢?有沒有寫他們送別時的情景?(生答)

      接下來看你們能不能結合注釋,把對詩句的理解變成一幅畫面。

     。ǔ鍪緦W習提示,指名讀)大家自由地讀讀古詩,先讀古詩和注釋,邊讀邊想象,把想象到的畫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鐘)

     。1)剛才看同學們學得很投入,一定都讀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來看看他們送別時的環(huán)境,誰把自己讀出的畫面講給大家聽?

      【客舍】【朝雨】客舍潔凈,楊柳鮮亮,驛道清塵不揚……這美麗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詩句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還有誰愿意分享你讀出的畫面?

      【柳色新】說到柳,老師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習俗!旧x: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別之情。請看:【課件】

      這柳,在張籍的詩里出現(xiàn)過:【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這柳,在白居易的詩里出現(xiàn)過:【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這柳,出現(xiàn)在李白的詩句里:【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柳,自然也出現(xiàn)在王維的詩句里:【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幾千年來,這柳不知見證了多少次離別,可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巧借楊柳訴心聲”!這種情景交融的寫法在古詩中很常見,叫做寓情于景。

     。2)我們接著交流,從后兩句詩里,你讀出了怎樣的送別畫面呢?

      【相機理解“更盡”】在同學們的描述中,我看到了兩位朋友頻頻舉杯共飲,不忍分離的畫面。多少留戀與不舍,都化作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學們請看,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渺無人煙,滿目的凄涼。岑參有一首詩是這樣描述的: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后兩句引讀)

      渭城這里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是——風沙漫天;

      渭城這里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是——滿目荒涼;

      渭城這里有飲不盡的故鄉(xiāng)水,聽不完的家鄉(xiāng)話,到了安西卻是——舉目無親,難覓鄉(xiāng)音。

     。3)從繁華的渭城到荒涼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個日日夜夜,這一路的辛苦勞頓、孤獨落寞,王維是深有體會的,因為他也曾經(jīng)出使過安西。這是一段資料,請你來讀。

      開元二十五年,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大逸戰(zhàn)勝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維以鑒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

      王維去過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和與鄰國間戰(zhàn)爭的殘酷,所以在送別元二時,他的內(nèi)心應該是揉合了多種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維,在朋友元二臨行前,你想對老朋友說些什么呢?

      (4)千言萬語說不完,一切盡在美酒中。

     、賻е蹙S的留戀,女生一起讀!九x】

      ②帶著王維的祝福,男生一起讀!灸猩x】

      ③好一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一起吟誦全詩,為元二送上一程!【齊讀】

     。5)【讀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動!】就在與元二分別六年后,王維去世了,渭城一別錘煉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兩人的永別。消息傳到安西,當元二再次讀起王維當年為他所作的這首詩,心中一定有別樣的情感。讓我們試著背誦這首詩,來紀念兩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這首詩里,王維借杯中的美酒表達了對朋友的深情,這就叫“借物抒情”。(板書:借物抒情)

      二、拓展讀詩,感受詩人情懷。

      1、讀《相思》,感受詩人的柔情。

     。1)同樣是“借物抒情”,我們再來輕聲讀讀王維的這首《相思》,結合注釋,看看作者借助什么事物,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借助紅豆表相思之情。

     。2)【課件出示紅豆圖片】這就是紅豆。(生讀:紅豆產(chǎn)于南方,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死于樹下,化為紅豆,于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間的情愛,而這首詩,又叫——《江上贈李龜年》,是王維贈與朋友李龜年的,表達的是朋友之間的相思之情。

     。3)來,請男生讀前兩句,女生讀后兩句,一起感受王維對朋友的`想念。

      (4)“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弊x了王維的兩首送別詩,在你的心里,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預設】重情重義、珍惜友誼……

      看,大家品著詩句,慢慢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

      2、讀《送劉司直赴安西》,感受詩人的豪情。

      王維不但善于借物抒情,也善于直抒胸臆,這在他的邊塞詩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們來看他其中的一首邊塞詩。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1)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釋把詩讀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學交流。

      誰愿意來讀一讀這首詩?

     。2)老師也來讀一讀,請同學們仔細聽,看哪一句詩人表達的情感最強烈?

     。3)唐代吐蕃強盛,每爭安西,中國常與之和親,以公主嫁吐蕃,大損國威。最后一聯(lián)王維希望劉司直出塞建功立業(yè),弘揚國威。同學們,這哪里是在送別呀,分明是在抒發(fā)自己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呀。ò鍟褐笔阈匾埽

      3、讀《鳥鳴澗》,感受詩人的閑靜。

      同學們,王維不僅善于借助生活中常見的楊柳、美酒、紅豆等事物,表達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他也會慷慨激昂地抒發(fā)強烈的報國之念。不過,世人對他最高的評價則是公認為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人物,我們來看他寫的這首《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1)默讀這首詩,想想從古詩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環(huán)境清幽,作者的心也無比地寧靜,輕輕地再讀這首詩,看你能從哪個字里讀出詩人內(nèi)心的平靜?

     。3)老師很奇怪,“花落月出鳥鳴”這些不都是動態(tài)的景物描寫嗎?怎么大家感受到的卻是安靜、平靜呢?誰來解釋一下?(是的,這種寫法叫做“以動襯靜”)

     。4)僅僅20個字,詩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鳥,流水等事物,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一幅“鳥鳴山更幽”的畫面。

     、倌憧矗据p音樂起】【課件出示】桂花飄落,明月(怎么樣?)升起,山鳥啼鳴,流水歌唱?丈降囊雇硎悄菢拥陌察o。

     、谇暌郧,王維就在這春山里,看桂花柔柔地飄落,看明月——(怎么樣地升起?)慢慢地升起;聽山鳥低低地啼鳴,聽流水緩緩地歌唱。詩人的內(nèi)心是那樣的寧靜。

     、劢裉,我們讀著這首《鳥鳴澗》,眼前仿佛看到了桂花從枝葉間柔柔地飄落,看到了明月從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邊好像聽到了山鳥在樹林中低低地啼鳴,聽到了流水在山谷里緩緩地歌唱。我們的心中如此的沉靜。

     、堋疽龑W生說完之后,師生對讀】在沉靜中,我們仿佛看到了……

      【小結】同學們,不知不覺中,我們不僅讀懂了這首詩,還讀出了一幅清麗安謐的畫面。難怪蘇軾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三、總結升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同學們,短短的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件出示)王維的送別詩、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感受了詩人別樣的情懷。王維的詩作存世400余首,【課件出示】我們今天所學的四首詩在他的創(chuàng)作生命中,只是滄海一粟,如果同學們想更深入地了解王維,那就在課下繼續(xù)走進他所描繪的詩歌世界,走進他的詩意人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而喻。這首詩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以質(zhì)疑、釋疑為學習故事的主要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及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能力。

      3、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學習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了解作者相關資料并收集有關送別詩。

      教學流程:

      一、導入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問題?

     。◣椭鷮W生理清送的是誰,誰在送,“使”的意思——結合注釋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釋詩題:王維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對于王維,你了解多少?

      出示課件:王維: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外號“詩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詩,人們稱贊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感知,朗誦詩歌。

      1、出示古詩: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正音,同時理解難字字義: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個音shě,舍得。

      更盡:再飲完。

      浥:濕潤。

      3、齊讀古詩。

      4、配樂范讀。(古琴:陽關三疊)

      自由練讀,指名讀,分男女生讀,師生讀,齊讀(配樂)。

      5、試背。

      三、感悟古詩,了解環(huán)境:

      1、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誦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別圖”,請讀前兩句,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1)先想一想,同桌說,指名說。

      2)什么樣的一幅畫面?什么樣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導朗讀)

      3)客舍旁邊還有別的事物,為什么單單只寫柳樹呢?

      2、相關古詩鏈接,引出相關的送別詩,來體會其中的送別之意。

      1)出示古詩: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2)解析“柳”與“留”諧音,感受其中隱含的挽留之意。(指導朗讀:把對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四、感受情感,體會意境:

      1、過渡:作者是怎樣送別友人的呢?(讀后兩句)

      2、引讀:

      作者做了什么事?(勸酒)勸了一杯嗎?(很多杯)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更)

      3、點撥:

      “君”字的理解: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用在這里表現(xiàn)對友人的尊敬。

      王維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勸酒呢?(其一,從“酒”和“久”的諧音入手,體會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處的再長久一些;其二從“故人”入手,來理解怎樣的朋友,體會知心、摯友、情深意重。)

      4、補充:其實,作者如此為朋友勸酒,還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課件),了解“安西”,體會路途的艱辛。

      5、補白:面對此情此景,王維再也忍不住了,他說“元二兄,”進行補充說話練習。

      6、品味:“不舍”

      多少離別,多少牽掛,都化作了一句話,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什么?

      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板書:依依不舍)

      五、升華情感,拓展延伸:

      1、指導朗讀:元二就要啟程了,讓我們和王維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簡介過渡:或許此次一別,還有可能相會;或許此次一別,將成永別,讓我們一起來銘記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齊讀)

      3、引入《陽關三疊》,欣賞,再讀,背誦。

      4、課外拓展:讀其他離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語文第七冊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設計特色: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讀詩、唱詩,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從中感受并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知詩人,解題,了解時代背景

      1、導入: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詩人。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么?解“使”?

      4、簡介時代背景。

      知道元二為什么要去安西嗎?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從大老遠長安趕來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誼!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那么王維又是怎么送別朋友的呢?

      二、初讀,讀準音,讀出節(jié)奏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詩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們讀正確。

      2、指名讀,讀準生字、多音字。

      3、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好詩歌的節(jié)奏,指名讀,再指名讀。

      4、全班讀一讀。聽配樂朗讀。

      5、那我們學著他的樣子,再讀讀。

      6、小結。

      三、想象畫面,領會詩意,體味別意

      過渡: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jīng)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么時候送呢?請大家再默讀這首詩,并讀讀課后注釋,邊讀邊思考。

     。ㄒ唬⿲W習前兩句,領會詩意

      1、交流。讀懂詩意,體會美景。

      在哪兒送呢?能不能說得更具體一些?什么時候送呢?

      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知道的?指名讀、再指名讀。

      我們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么讀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ǎ保┯辏菏裁磿r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

      (2)客舍

     。ǎ常┝鴺洌菏裁礃拥'柳樹?

      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朗讀

      這樣的渭城美嗎?你喜歡嗎?指名讀、再指名讀。再指名讀。男女賽讀。

     。ǘ┢纷x后兩句,體味別意《送元二使安西》

      過渡:多么美的渭城。】墒蔷褪窃谶@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么送別友人的呢?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體會路途的艱辛

      讀了這兩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想想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干嘛?那么王維會說些什么呢?

      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里看出來?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還有機會一起喝酒嗎?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

      此去不僅路途遙遠,而且當時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剛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2、創(chuàng)設情境,讀出詩情

     。1)指導讀(引讀)指名讀、再指名讀

     。2)如果你是王維,你還會說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會說些什么呢?

      3、總結升華

      (1)是!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著,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別離——師引讀齊讀后兩句

     。3)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獛熞x齊讀后兩句

      就這么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jīng)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么之情?(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會讀,有感情

      1、讀全詩

      是啊,他們是多么舍不得分開!看,喝完酒后,王維牽著馬兒,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課文插圖)

      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窟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根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R讀全詩)

      2、唱詩

      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xiàn)在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輕輕地跟唱。如果還暫時不行,就邊聽邊學,千萬別著急。第三遍,會的,你可以大聲跟唱。

      五、課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課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學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并非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xiàn)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想象的內(nèi)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后,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后面安西的滿目凄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于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2、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眱删,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jīng)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于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后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shù),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xù)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xù)上路……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有感情的誦讀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qū)圖、《陽關三疊》的課件。

      【教學設計】

      一、聽曲入詩

     。保シ殴徘偾蛾栮P三疊》

      2.師:《陽關三疊》是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僅因為它的旋律古樸優(yōu)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據(jù)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著名的詩譜曲而成的。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送元二使安西》。

      板書課題。

      二、讀詩

      師:我們以前學過王維的詩嗎?說說你對王維了解多少?

      補充有關王維的資料:王維(701-761),字摩詰(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后遷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崇信佛教,人稱詩佛。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庇纫陨剿姵删蜑樽,與孟浩然合稱“王孟”,現(xiàn)存詩400余首。

      師:王維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正確朗讀題目,相機理解使、安西的大意)師:是呀,王維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知心朋友離別,王維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詩。來,誰把這首詩完整的讀一讀?

      學生結合注釋自讀古詩,讀通順,讀正確。

      指名朗讀古詩。同學互評(根據(jù)情況提出評議范圍:語音、語氣、輕重、停頓),教師相機做出引導。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三、品詩

      師:聽了大伙這么一讀呀,我也想讀。可以給我這個機會嗎?教師配樂(二胡曲《陽關三疊》)朗讀古詩,學生閉著眼睛聽,想象眼前看到了些什么景象?指名交流

      第一二行重點理解渭城雨后景色的美(柳色很美,空氣清新,客舍舒適,朋友知音),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到那份美。

      師:就是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就是這樣心心相通的朋友,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第三四行重點通過渭城到安西路途的遙遠去感受離別的傷感,從酒中品出離別之情。(投影出示陽關圖)

      師:這就是陽關故址,朝代更迭,戰(zhàn)火摧殘,昔日的雄關已不復存在,留給我們的只是這滿目的荒涼供人憑吊。同學們請看,你看到了些什么?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滿眼的荒漠,無盡的黃沙。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看不到家鄉(xiāng)秀麗的風景,再難遇故土知心的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呀!

     。ㄍ队俺鍪韭肪圖)

      這一去,從陜西渭城出發(fā),途經(jīng)寧夏、甘肅,再到新疆庫車,跨越半個多中國,整整3000多公里啊。滿眼的荒漠,滿目的凄涼,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嶺,茫茫戈壁。如果是照當時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這一別,相見不知何時,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你,有沒有什么話要對他說一說呀?

      師: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候,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該怎么樣讀?來,我為大家配上音樂,一起來讀一讀。

     。ǘ蛾栮P三疊》響起,師生深情地朗讀整首詩。)

      師:是呀,這一別,相見了無期呀!我的朋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勸君更盡一杯酒??

      指一生接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師生反復品酒,品出其中的傷悲,離愁,難分難舍。

      師: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可喝下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該啟程了,讓我們共同舉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師生舉杯,共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四、唱詩

      師:同學們,當詩人的情感讀啊讀,讀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情感充分發(fā)揮出來的那一刻,讀已不能足已表達他這種情感。那我們就是來唱了。這首詩的唱曲很有名,叫《陽關三疊》。

      音樂響起。請同學們仔細地聽,一邊聽一邊感受,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能默寫古詩。

      3、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4、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搜集和讀熟幾首送別詩,如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李叔同的《送別》。

      【教學過程】

      一、解題意

      1、談話導入:

      你嘗試過與親人分別的滋味嗎?心情怎樣?

      2、回顧自己熟悉的送別詩,再讀一讀。

      3、引出課題,釋題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于今新疆庫車現(xiàn)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音樂家,他聽說友人元二要遠赴西北,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為老朋友送行。

      三、讀詩文

      1、自由讀。

      2、同桌或小組合作讀,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討解決。

      3、交流讀書情況:

     、 你讀懂了哪一句?

     、 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熟讀成誦。

      四、入詩境

      1、聽《陽關三疊》曲,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朝雨、柳樹、王維和元二依依不舍的情景。)

      2、找出課文相關的地名。

      3、看地圖,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交通狀況:

      從渭成到安西約3000公里,按照當時的交通狀況,最快就是騎馬,也要半年才能到達。體會作者為什么要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為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啟發(fā)想象:

      元二即將起程,這一去也許三年五年才回來,也許十年八年也回不來,甚至一輩子也回不來,如果你是作者,你還有什么話對他說,請寫下來,再讀一讀。

     。怠⑼婪纸巧硌,再指名交流和評議。

      五、選作業(yè)

     。ㄈ芜x一題。)

      1、詩配畫。

      2、把這首詩改編成故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陽關分別指的是現(xiàn)在哪個地方?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師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牽掛的是誰?B、王維來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業(yè),他最想對朋友說些什么?)

      教師準備:課件、酒杯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說說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覺?(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生:很快樂)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chǎn)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離開)

      2.師:是!我們現(xiàn)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

      3.師: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1)。(齊讀課題)

      二、理解課題,了解詩人

      1、誰能向我們簡單介紹詩人王維?(課件出示2)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繪畫大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廷任職。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邊塞詩、山水詩,、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獨到的造詣。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鳥鳴澗 》《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元二:姓元,詩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稱“元二”)

      王維和元二是好友,詩中還有一個詞表達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誰奉了誰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維也曾一度奉著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維最能體諒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師:誰能給我們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還有誰補充一下,說得更具體:(王維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誰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新疆是中國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咱們一起看看安西。(欣賞課件3、4:安西圖片)

      用你學過的詞語概括安西給你的印象?(荒蕪人煙、寸草不生……)

      3.師:打開書,結合課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三個字“朝”、“舍”“更”(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課件出示5、)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三個字的發(fā)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課件出示5)

      2、師:好,把這三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指名朗讀古詩。(課件出示6)

      王維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長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為渭城以西的路太難走了。于是,這兩個朋友他們在附近的小旅館住下。過了一夜,小聲朗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課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計:小雨,柳樹,客舍,酒宴。(板書:朝雨、 客舍、 柳色)

     。ǎ保┯辏菏裁磿r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 理解:浥:濕潤(2)客舍 :這里指為客人設宴送別的地方(3)柳樹:什么樣的柳樹?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4.師: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描繪的晨景。(課件出示8、9)這樣的渭城美嗎?

      師:這里的柳色——很新

      師:渭城這里的空氣——很新鮮。

      師:渭城這里的旅舍——很干凈,很舒適,還很清靜。

      師:渭城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歡嗎?把你的喜愛帶進去讀讀這兩句。(學生讀詩)

      結合課后注釋和美麗的畫面,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說。從詩句中我們也知道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氣氛。(課件出示10:標劃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

     。ǘ┝私馕魅サ谋尘,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師過渡: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從課題和前兩句古詩中,我們知道元二從渭城出發(fā)要去安西。結合文字,我們來看地圖,(課件出示11)(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縣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渭城:秦朝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jīng)的關口。)

      2、介紹陽關:(出示課件12:陽關圖片)這首詩中因為出現(xiàn)了“陽關”這個地名,這個地方從秦朝開始,一直是外來民族侵略我們漢族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到了漢朝,漢朝的皇帝就在這建起了一道城關,叫陽關。

      3、(課件出示13:)這是從渭城到安西。它的實際距離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詩人曾經(jīng)這樣描述這條路:“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薄冻踹^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參)

      4、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只有靠騎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生自由想象說)

      5、師:元二身負朝廷的使命即將出發(fā),遙望安西、渭城兩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課件圖片欣賞14)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春意盎然、鳥語花香,安西那兒呢?(課件圖片欣賞15)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xiāng)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xiāng)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xiāng)音不再。┰娙送蹙S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

     。ㄕn件出示1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

      5、學生自讀古詩的最后兩句,再指名讀。

     。ㄈ⿴熒诱勗挘M行多元感悟

      1.師:元二即將遠行,詩人舉杯敬酒,此時此刻,有沒有什么話要對他說一說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師:好朋友,多么關心!

      生: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著了。路上要小心一點。師:想得多么細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這一去就是一年,我會想著你的。

      來,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詩人和元二之間的臨別話語。(播放課件16音樂:陽關三疊)

      同桌先說,再師生互說。

      2.師: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后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

      師:一杯夠嗎?不夠,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

      師:一杯能表達傷感之情嗎?不夠,再來一杯。

      生: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愿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

      師:真無奈,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讓我們:“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讀)

      師:詩人勸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從“更”這個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深情厚誼,依依惜別、舍不得…….)

      4、指導朗讀:

      A:是!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友人的淚!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帶著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這份痛心,一起讀這兩句。(生齊讀)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一個“盡”字生動地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友情。(板書:勸、更、盡)

      6、根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師: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xiàn)在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讓我們邊聽邊感受,在音樂聲中把友人送別的情景讀出來。 (自讀古詩)(課件出示17)

      2、學生展示讀古詩。

      四、課外拓展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收集的離別詩,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ㄕn件出示18、播放音樂“送別”)

      附送別古詩: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山中送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哌m《別董大》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板書設計:20、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訴真情送故人

      情:勸 更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2

      古詩誦讀:

      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處理思路:解詩題,明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

      教學要求:

    知識與技能:

      認識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雙邊教學活動方案預設預設修改或生成情況

      一導入:

      1.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師板書課題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xiàn)在,讓我們根據(jù)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ǘ┳灾骱献鲗W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艓煟和ㄟ^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護府

     、茝娬{(diào)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驱R讀課題

      2.抓字眼,明詩意

      ⑴師:請同學們根據(jù)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扑娜诵〗M合作學習

     、菂R報

      渭城朝雨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獨樹一幟。

      【設計理念】

      語文能力的本質(zhì)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語文課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言語和精神攜手走向豐妙的境界。

      本節(jié)課教師引領學生扎扎實實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情感是詩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詩。本節(jié)課,教師引導學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教學一二句扣住“柳”,體會作者營造的送別環(huán)境,感受美麗環(huán)境中那份濃濃的離別情;三四句扣住“酒”,體會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節(jié)課,既注重學生語言系統(tǒng)的豐富和優(yōu)化,又注重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著力構建對話的課堂、詩意的課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詞語的情味,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3、感受詩人與好友的深情厚誼;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咀嚼和體悟重點字詞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準備】

      制作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課件。

      搜集送別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有一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這首曲子是后人根據(jù)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

     。ㄔO計理念:人的情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依賴于一定的情境,兒童更是如此。優(yōu)美、有些淡淡哀傷的古箏獨奏《陽關三疊》,幫助學生架起想像的橋梁,將學生帶到了幾前年的渭城。入境,為理解古詩奠定基礎。)

     。c評:新課程倡導,教學中老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此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為學生展示古典樂曲《陽關三疊》,首先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誘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的動機環(huán)境。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要求的情景,為學生提示了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理解詩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讀準“朝”“舍”“更”的讀音。

      3、引導學生理解“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設計理念: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為深入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c評:“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這一提問非常必要。的確,學生的閱讀思維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馬上會觸動其思維,即可就會產(chǎn)生“這寫的是什么呢?”的疑問,有疑問就有思考。老師此時提問,給學生提供發(fā)表感知課題、分析問題、交流逐步思維收獲的機會,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也是了解學情、展開后面繼續(xù)學習的前提,更是引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時要產(chǎn)生問題的意識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蘊涵的情意。

      1、渭城這里的景色怎樣,你是從哪些字、詞感受到的?

      2、指導感情朗讀。

      3 、體會“柳”的寓意:一個柳字,你能讀懂詩人的情嗎?帶著這種情懷,再來讀詩句。

      4 、拓展關于“酒”的`詩句,理解“酒”中蘊涵的情。

      寫話練習:相聚的日子,他們曾————————

      5、這是一杯怎樣的酒?

      6、感情朗讀。

     。c評:文中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扒椤币俊跋蟆比ワ@。老師緊緊抓住“柳”“酒”這一“詩象”,感悟古詩。將古詩化為畫面:青青碧柳里詩人怎樣的難舍難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樣的其樂融融?由此來體會兩人深深的情誼。,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華。

      1、拓展:“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從這首詩中體會什么?對比想象安西與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讀。

      3、結合詩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體會別后的思念。

      4、背誦古詩。

     。ㄔO計理念:引入王維《送間司直赴西安》幫助學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將要面臨的艱難險阻,感受王維對好友離鄉(xiāng)背井的牽掛、憂慮;引入王維的《山中送別》幫助學生理解王維對好友的無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五、拓展延伸。

      學生背誦課前搜集的其它送別詩。

      (設計理念:優(yōu)秀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形式。優(yōu)秀古詩文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語言,中國古代詩歌中,送別詩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離別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摯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環(huán)節(jié)旨在以一篇的學習帶動多篇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情感的遷移。)

      (點評:1、在學生讀、品、賞、背本節(jié)課所學古詩基礎上,老師相機引出了“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睂W生帶入到另一個境界,通過對比,更深地體會元二的好友對元二的不舍和擔憂,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意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2、后面開放性的拓展,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放入到我們國家特有的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中,使學生課堂的學習成為了置身教室而心飛揚,一詩切入而領略浩瀚詩的海洋。)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濃濃

      情綿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恕嫾彝蹙S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二、學情分析: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古詩學習方法。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表現(xiàn)特點,尤其是感悟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三、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本課設計側重從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

      四、設計特色:

      1.營造豐厚的古典文化氛圍

      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古詩詞中,詩意地棲于課堂,別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課我一直在營造一種學習古詩的美好氛圍,這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我對課上的導語、過渡語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課中也自然無痕地滲透了許多已學的古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語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課語文味很足,上出古詩的味道。

      2.夯實字詞,注重學法指導作為一節(jié)語文課,我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字詞的教學方面,我也力爭做到扎實有效。第一次讀,讀準字音;第二次讀,記住難點,正確書寫;第三遍讀,讀出詞語的含義。三次教學,三點要求,層次分明,解決了音、形、義的問題。教學中讓學生學到:結合注釋,利用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畫面,反復吟誦等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3.引導想象,感悟意境

      雖然只有28個字,但這首詩語言樸素生動,意境優(yōu)美,如同一幅畫。在教學中: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詩到畫,感受詩中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這首詩的意境美,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感,這是這課的重中之重。通過引導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繼于引導學生同桌互說,全班交流,讓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別時的難舍難分。

      4.抓住關鍵詩句,走進詩人內(nèi)心

      體會詩人情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詩來教學,通過朗讀,通過想象,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詩人與朋友分別時那種依依惜別之情。 5.注重多種形式朗讀,引導讀中感悟

      朗讀在古詩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學目的所在。我在這課設計了多次不同的讀。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力求做到讀得有層次有提升。從自讀時的讀通讀順,到再讀時的字正腔圓,再到教師范讀后的有板有眼。從帶著自己的理解的.讀,到讀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讀——讀出美不勝收的風景,再到理解讀——讀出依依惜別的情感。從教師引讀,到指名讀,再到全體師生的深情吟誦,最后指導背誦。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古詩。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利用插圖,查看注釋,想象畫面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悟詩歌內(nèi)容,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整首詩歌的意境,能有層次、有感情地誦讀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學法滲透:

      通過此課,讓學生學習查看注釋,利用插圖、想象畫面、抓住詩眼、反復誦讀等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古詩對接,激發(fā)興趣。

      課前交流(師生對詩,背誦送別詩,介紹送別詩的特點。)

      2.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讀課題。了解題目意思。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送別詩,從復習學過的送別詩入手,引導背誦《贈汪倫》,回憶送別詩的特點,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喚醒學生對送別詩的記憶。板書課題,讀課題,解讀課題。了解題目意思,為后面繼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二)(通其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字字落實。第二遍要注意節(jié)奏,讀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試著讀出古詩的韻味。

      2.自由讀詩-----指名讀詩,檢查字音。(朝雨、客舍、更盡君邑)

      3.教學本課生字,指導“舍”的寫法。

      4.理解“君”的含義。

      5.學生試著再把詩讀出節(jié)奏。

      6.師范讀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味。

      7.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感受詩歌的韻味。并將字詞教學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又兼顧學習方式的指導。】

      (三)(明其意)品讀詩句,想象送別景

      1.默讀古詩1-2句,動筆劃一劃,這首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2.擴充詞語,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勝收的渭城景象。

      3.引導學生把整個畫面連起來,用自己的語言具體生動地說一說。

      4.豐富畫面,感受意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邊讀詩歌,邊想畫面,這是重要的閱讀方法。這樣邊讀邊想象畫面的做法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把文字轉換成畫面是需要語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詞的意思;三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ㄋ模ㄎ蚱淝椋﹦(chuàng)設情境體會送別情。

      1.自由朗讀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體會離別情景。

      3.指導感情朗讀。

      4.出示地圖,了解安西地理環(huán)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5.創(chuàng)設情境,進一步體會“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含義。

      6.角色轉換感悟離別之情。

      7.指導感情朗讀整首詩。

     。ㄔO計意圖:簡介安西地理環(huán)境,對于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的含義,為感悟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做下很好的鋪墊。)

      (五)創(chuàng)設情境背誦古詩

      創(chuàng)設情境背誦古詩。

      (六)欣賞樂曲激發(fā)興趣

      欣賞、跟唱歌曲——《陽關三疊》,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設計意圖:“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永恒的經(jīng)典!弊寣W生自由吟誦,就更能讓學生感悟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厚感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蕾p、跟唱歌曲,就更能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之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傳承中華古詩詞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

      (七)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并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語文來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運用于生活,通過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書面表達,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

      八、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勸君酒依依惜別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能分辨“朝、舍”的讀音及含義。

      2、理解詩詞大意并想象畫面。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并背誦、默寫。

      4、能抓住“更盡”體會詩人情感。

      5、會用結合注釋的方式學習古詩。

      6、初步感悟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大意,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情感。

      課前準備

    背古詩,引出晃腦吟誦古詩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讀解題。

      1、直接揭題:今天,我們也將一起學習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課件)讀題(板書課題),你從詩歌題目中讀懂了什么?

      理解“使”(滲透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方法)。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xiàn)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師補充“出使”的通俗說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個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個人名(師補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稱“元二”。)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1、師:讀懂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板書:王維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

      知道宋朝大詩人蘇軾怎么評價王維的嗎?課件出示: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K軾

      3、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品一品王維的這首詩,看看其中是否也蘊含著一幅畫。

      4、初讀:請大家自由朗讀古詩,至少讀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讀,爭取把古詩讀正確,讀準每一個字;

      第二遍,大聲讀,試著讀出節(jié)奏來;

      第三遍,還可以合著節(jié)奏晃腦讀一讀,邊讀邊想象它所描繪的畫面。如果老師沒有喊停,你還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繼續(xù)讀下去。

      匯報讀,教師在點評中教學多音字。(播放課件)師:這句詩中的兩個多音字你讀的`特別準確,大家一起來讀一讀。知道它們的另一個讀音嗎?(課件出示,學生讀一讀組詞)這兩個多音字在詩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課作。師:看來大家已經(jīng)把這兩個字牢牢記在心里了。讓我們把這兩個字帶回到詩中去,再來讀一讀這句詩。

      誰還想來讀?匯報兩名后齊讀。

      5、師:讀著讀著,你從詩中看出畫來了嗎?請拿起筆,在詩句中圈一圈,這幅畫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輕塵、客舍、柳

     。2)生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指名說一二句詩的大意,師根據(jù)學生的描述適時給予點評,引導理解:朝雨)

     。3)朗讀:(課件呈現(xiàn)畫面)指名讀,師隨機點評,如:空氣一定很清新;柳樹真綠。辉绯康男∮曜尶蜕崤缘牧鴺涓G了;真是風光如畫啊。

      師: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這兩句詩。閉上眼睛再讀這兩句詩,把這幅畫讀到你的心里去。

      6、這幅畫中還有人呢,是誰。克麄冋诟墒裁茨?詩中怎么寫的?指名讀三、四句。

     。1)朗讀,交流:(再次滲透學法)你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指名說,在學生說的過程中引導理解:君、故人。(提醒君的字形,中間一橫要出頭)

     。2)結合“故人”拓展詩句(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讀一讀,詩句中的故人都是——指老朋友。

     。3)想象,理解情誼:

      此時此刻,離別在即,王維是怎么勸酒的呢?假設我是元二,你是怎樣勸我的?元二啊,請你再喝完杯中的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陽關就沒有我這樣的老朋友了。(師:你把自己當做王維了,勸得情深意重。)

    三、抓詩眼,領悟深情

      1、你們都只勸了一杯酒,王維勸元二呢?從哪里知道(體會:更盡——更:再,盡:完。)可見是勸了一杯又一杯啊。為什么勸了又勸呢?猜想一下。(生說,師隨機點評)

      2、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王維為什么會如此不舍呢?再次出示地圖,標明兩地距離,師適當補充:安西距離渭城XX公里,就算是坐馬車,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達,更何況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煙荒蕪。(配圖)現(xiàn)在你覺得,王維對老朋友出使安西僅僅只有不舍嗎?還有什么?(生說:還有擔憂;還有祝愿)

      離別在即,王維不舍啊。千言萬語都化作了這杯中的酒,酒有喝盡的時候,可不盡的又是什么?(生說)是王維對元二的深深不舍以及切切擔憂,因此他飽含深情地對元二說——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好一幅離別勸酒圖啊,F(xiàn)在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詩的大概意思說清楚了呢?指名學生說:一個下著小雨的早晨,王維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他們在客棧里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酒,還是不舍分離。

      4、人生自古傷離別,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王維對朋友的款款深情吧!齊背。

      5、在課作本上完成默寫。(教師在黑板上給出“渭“)

    四、多積累,體會真情

      1、師:詩人在分別之際寫下的詩,我們叫它送別詩。除了我們今天學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生交流的基礎上,出示《別董大》。

      2、指名讀,了解:誰送誰?詩中哪兩句表達了這對朋友之間的情誼?讀后兩句。和《送元二使安西》的后兩句比一比,你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3、深情朗讀《別董大》,嘗試背誦。

      4、課后作業(yè):把另外能體現(xiàn)人間真情的古詩謄抄在課作本上。

      板書: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下著小雨的早晨

      渭城

      飲酒話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4-14

    (經(jīng)典)《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8-03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學設計08-06

    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3-24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選15篇)08-03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通用12篇)05-27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15篇(實用)07-0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合集15篇]08-03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范例15篇]08-03

    【精品】《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15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