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清仑乱少妇|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码|亚洲三区无码视频|婷婷六月中文字幕

<blockquote id="qcsuu"></blockquote>
  • <rt id="qcsuu"></rt>
  • <dl id="qcsuu"><cite id="qcsuu"></cite></dl>
  • <cite id="qcsuu"></cite>
  •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

    時間:2024-09-15 21:03:49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合集7篇

      在平日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合集7篇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1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毕喈斢凇岸摇保坝帧。

      2、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學而時習之”。

      3、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如:溫故而知新。

      4、表示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傥釃L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

     、儆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

      8、表示目的關系:

     、倏z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诩裘瘢飧畮,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俣虤w,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佘婓@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之】

      1.用作代詞:

     。ㄒ唬┛梢源恕⒋、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①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谌朔巧。(《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ǘ┲甘敬~,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ㄎ澹┮艄(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臁#ā冻啾谥畱?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3、用作動詞,可譯為“到”,“去”,“往”。如:已而之細柳軍。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ㄒ唬┑谌朔Q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 “的”。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ㄋ模┲甘敬~,表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ㄎ澹┲甘敬~,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ㄒ唬┍硎境薪雨P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ǘ┍硎炯僭O關系。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ㄈ┍硎静⒘嘘P系。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可是""卻";"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以】

      1.用作介詞。

     。ㄒ唬┍硎緞幼、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二)起提示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ㄈ┍硎緞幼、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ㄋ模┮M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2.用作連詞。

     。ㄒ唬┍硎静⒘谢蜻f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ㄈ┍硎灸康年P系,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

     。ㄋ模┍硎疽蚬P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ㄎ澹┍硎拘揎楆P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

      【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 “勝過”。例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為】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ㄒ唬┍硎緞幼、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ǘ┍硎緞幼鳌⑿袨榈奶娲。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ㄋ模┍硎緞幼、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ㄎ澹┍硎緞幼、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

     。┍硎颈粍雨P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勺g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因】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者】

      1、代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2、語氣助詞,可不譯。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且】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也】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焉】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

      【乎】

      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

      2.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4.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辭》)

      用作介詞 相當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ā垛叶〗馀!罚

      【與】1. 作虛詞用。

     。ㄒ唬┙忉尀椋汉汀⒏、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二)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寫作“歟”。

      2.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例句略。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2

      【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儇璨灰騽菹笮。(《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凵茟(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谝蛉酥Χ种,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塾忠蚝駧庞檬抡叱冀。(《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俨蝗缫蚨裼鲋。(《鴻門宴》)

     、谝驌襞婀谧(《鴻門宴》)

      4.通過,經由。

     、僖蛸e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僖蛟煊袂鍖m,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诙魉觿t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谙嗳缫虺骤祬s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儆诮駸o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俟适乱蛴谑,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倜晒蕵I(yè),因遺策。(《過秦論》)

     、诩又詭熉,因之以饑饉。

      【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偾G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谟谌藶榭勺I,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僬埛蠲缶扔趯O將軍(《赤壁之戰(zhàn)》)

     、隰斆C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zhàn)》)

     、蹛燮渥,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于趙王!读H藺相如列傳》

     、诠蕛然笥卩嵭,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偕黹L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谘嗤跤Y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yè)!冻啾谥畱(zhàn)》

      7.比。

     、倏鬃釉唬嚎琳陀诨⒁。

     、谇啵≈谒{,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谖嶙嫠烙谑牵岣杆烙谑。(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苡谑怯嘤袊@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菟炷栽嵛墓瑫x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儆谑乔赝醪粦,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趨侵穹酵葱难,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塾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傥衢L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倥婀姲陨,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訇惿嫔贂r,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谂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傥崾肱c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谳^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偃恢\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趧t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叟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交,親附。

     、僖蛉酥Χ种蝗;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叟c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衮q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傥崤c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诔^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诨①畛鲇阼裕斢駳в跈持,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廴粍t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僦^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酃暳畬④娛肱c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谂c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诠誓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坌於熘,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偃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谙蛭岵粸樗挂,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傥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谌雱t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坌t獲邑,大則得城。

     、芪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儆谄渖硪,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燮涫覄t邇,其人甚遠。(《詩經》)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俜撬绖t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的強調?勺g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偌爸T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佟墩撜Z》六則。

      2。準則,法則。

     、僖陨碜鲃t。

      (四)動詞。效法。

     、僮窈箴、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倬觿t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龠B呼則則。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儆袕脱粤铋L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俅藬嫡撸帽家。(《赤壁之戰(zhàn)》)

     、诨虍愑诙咧疄,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傺灾踩羯跗菡(《捕蛇者說》)

     、谌煌鶃硪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陧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倭H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俳叻钷o伐罪。(《赤壁之戰(zhàn)》)

     、诠耪咭蕴煜聻橹,君為客。

     、圻h者數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偃徊偎炷芸私B,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

     、诔妓匀ビH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畚崞拗牢艺撸轿乙。(《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谡l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偬笫舛局。(《觸龍說趙太后》)

     、诓恢獙④妼捴链艘病(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鄢寄耸芯牡锻勒撸訑荡嬷。(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芮夜涌v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萑徽Z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诰蛹卜蛏嵩挥貫橹o(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壑x又何知。(《逍遙游》)

     、芫,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倩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谧佣紙蟾改钢,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诳椭牢艺,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鄄换计浔娭蛔阋,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芡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谄┤粢匀馔娥H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墼娫疲核擞行,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衮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谌擞终l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谟囔鏹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垌曋,煙炎張?zhí)臁?《赤壁之戰(zhàn)》)

      (三)動詞,到去。

     、俸鸀楹蹂劐赜沃?(《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塾袪颗6^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茏渲畺|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3

     。ㄒ唬┘嬖~。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偃诵,必有我?guī)熝?在其中)。(《論語》)

     、诜e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荀子《勸學》)

     、畚迦苏,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偾已芍猛潦?(《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傥┵狗蛴^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讵q且從師而問焉。(韓愈《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張溥《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傥粗芍(《論語》)

     、诟铍u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僦恋ひ郧G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谝挥鹬慌e,為不用力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蹌t牛羊何擇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韓愈《師說》)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俦P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杜牧《阿房宮賦》)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蘇軾《石鐘山記》)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4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而只能組織實詞使句子結構完整的詞,它是構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漢語中,差別最大的不是實詞,而是虛詞!爸跽咭病币殉蔀槲难晕淖铒@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稱。可見,文言虛詞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文言虛詞數量遠不如實詞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頻率高,語法作用大,用法相當復雜且非常靈活。清人袁仁林說過“千言萬語,止此幾個虛詞出入參伍其間,而運用無窮”。正因為用法復雜,才給我們現代人閱讀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難度,就連古人也覺得“實字易訓,虛詞難釋”。(阮元《經傳釋詞序》)因此,我們要想真正讀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雖然說是考“常見文言虛詞”,數量也只有十幾個,但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讓考生在短時間內準確辨析它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難度還是比較大的。高考教材列出的文言虛詞是32個(高考語文課本后面已經列出),20xx年的《考試說明》降低了該考點的難度,規(guī)定要考查的文言虛詞只有20個,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哉、則、者、之;20xx年的《考試說明》中則定為18個,去掉了“然、哉”。(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又減少為15個,刪去“何、乃、若”。)

      文言虛詞與現代漢語虛詞差異較大,F代漢語虛詞一般就當虛詞用,而文言虛詞由于是從實詞演化而來,所以大部分虛詞都有實詞的含義,所謂“虛詞不虛”。文言虛詞與現代漢語虛詞的差異最明顯的是語氣詞,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現代漢語則用“嗎、呢、了、啊、呀”等,沒有一個相同。古文中的虛詞,毫無變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極少數。古漢語中許多虛詞都有多種用法,一個虛詞可以當現代漢語幾個虛詞用。我們在閱讀時,必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找現代漢語中恰當的詞語來解釋。如 “于”字在古漢語中主要當介詞用,但它幾乎可以同現代漢語所有的介詞相對應。例如:①立于不敗之地(相當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當于“自、從”)③古已有之,于今為烈(相當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當于“對、對于”);⑤嫁禍于人(相當于“給”);⑥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相當于“比”);⑦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相當于“被”);⑧業(yè)精于勤(相當于“由于”)。其它還有用法更多的虛詞,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種。如何能準確地辨析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我們在復習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5

      之: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

     、俟c之乘,戰(zhàn)于長勺!恫軇フ搼(zhàn)》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蛾惿媸兰摇

     、廴馐痴咧\之!恫軇フ搼(zhàn)》)

      2、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渡蠘忻茼n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对狸枠怯洝

     、谛〈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恫軇フ搼(zhàn)》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籴t(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谟讵殣凵徶鲇倌喽蝗尽!稅凵徴f》

     、鄢家酝趵糁ニ我玻瑸榕c此同類!豆敗

      3、音節(jié)助詞。用來調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

     、俟珜⒐闹恫軇フ搼(zhàn)》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蹛澓蘧弥蛾惿媸兰摇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

     、俸温校俊堵毅憽

     、谒魏巫镏?——《公輸》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稘M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对狸枠怯洝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ㄈ┳鲃釉~,可譯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

     、谌粲凶骷榉缚萍盀橹疑普撸烁队兴菊撈湫藤p。——《出師表》

     、蹫橹瑒t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稙閷W》

     、芏擦暌晕迨镏卮嬲撸揭杂邢壬。——《唐雎不辱使命》

     。ǘ┱Z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队薰粕健

      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贉毓识,可以為師矣!叮ㄕ撜Z)十則》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

      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谖緞ν,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郗h(huán)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

     、谟瑾殣凵徶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塾糯罅x于天下,而智術淺短!堵≈袑Α

      ④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亠嬌佥m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趯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谑┦┒,漫漫而游!妒嫉梦魃窖缬斡洝

      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丁凑撜Z〉十則》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犊诩肌

     、弁来笫睿智昂笫芷鋽。——《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

      偶然得之,非其所樂!渡蠘忻茼n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倨淙艘暥巳菁,若聽茶聲然!逗酥塾洝

     、趶颓靶校F其林!短一ㄔ从洝

     、垡悦闫鋵W者也!赌赜洝

      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倨湟蝗谇。——《狼》

     、谑裰捎卸,其一貧,其一富!稙閷W》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

     、倨淙缤潦?——《愚公移山》

      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

     、郯擦昃湓S寡人!其:可譯為“可要”!短砌虏蝗枋姑

     。ㄈ┻B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端蜄|陽馬生序》

      以:

     。ㄒ唬┙樵~。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俨灰晕锵玻灰约罕!对狸枠怯洝

     、谑且韵鹊酆啺我赃z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鄯鎏K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蛾惿媸兰摇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俨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恶R說》

     、谝詺埬暧嗔Γ荒軞街幻。——《愚公移山》

     、塾蛎癫灰苑饨纾虈灰陨较U,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丁疵献印刀隆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

      ①屠懼,投以骨。——《狼》

     、谒煸S先帝以驅馳!冻鰩煴怼

     、垡匀酥,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ǘ┻B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

     、僖鈱⑺砣胍怨テ浜笠。——《狼》

     、谝怨庀鹊圻z德!冻鰩煴怼

     、蹖儆枳魑囊杂浿!对狸枠怯洝

     、芄蕿橹囊灾尽!妒嫉梦魃窖缬斡洝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谝詡鹊壑鳌!冻鰩煴怼

      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

     、偾瓱o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谧韯t更相枕以臥!妒嫉梦魃窖缬斡洝

     。ㄈ耙浴边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

     、傧鹊鄄灰猿急氨,猥自枉屈。——《出師表》

     、谖何鋵⒁娦倥梗砸孕温!丁词勒f新語〉三則》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恫軇フ搼(zhàn)》

      3、代詞,相當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秱儆馈

      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于“從這里”“在那里”。

     、俨粡统鲅伞!短一ㄔ从洝

      ②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队薰粕健

     、鄯虼髧,難測也,懼有伏焉!恫芘姓搼(zhàn)》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匐m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唐雎不辱使命》

     、陔m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度龒{》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端蜄|陽馬生序》

      然:

     。ㄒ唬┐~,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俑咐淙灰!秱儆馈

     、谥^為信然。——《隆中對》

     、廴缓笾巧街亓ⅰ!妒嫉梦魃窖缬斡洝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

     、偃蛔阆虏分砗!蛾惿媸兰摇

      ②然志猶未已!堵≈袑Α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

      雜然相許!队薰粕健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

     、倥R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

     、谕等欢钚阏。——《醉翁亭記》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好像……似的”。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逗酥塾洝

      乃:

     。ㄒ唬┳鞲痹~。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

      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

     、谔鹕崛,去后乃至!妒勒f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于“是”“就是”。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蛾惿媸兰摇

      (二)作連詞,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于是”。

     、倌巳雲菍ざ憽!吨芴帯

     、谀酥匦拊狸枠。——《岳陽樓記》

     。ㄈ┳鞔~,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妒緝骸

      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

     、俟c之乘,戰(zhàn)于長勺!恫軇フ搼(zhàn)》

      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豆敗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

     、俨偕咧衤勚瑧制洳灰岩,告之于帝!队薰粕健

     、谪氄哒Z于富者曰!稙閷W》

     、勖颗c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冻鰩煴怼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二章》

     、輿r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赌赜洝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遏~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睹献佣隆

      為: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

     、俨蛔銥橥馊说酪病!短一ㄔ从洝

     、诖巳恕獮榫哐运劇!短一ㄔ从洝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段骱斡浂⻊t》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遏~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蛾套庸适聝善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6

      一、而 ér

      1、連詞。

     。1)表并列: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趙而西卻秦。

     。2)表遞進:可譯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3)表承接:可譯為“就”、“接著”、“然后”、“于是”,或不譯。例①: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例②:圖窮而匕首見

     。4)表轉折:可譯為“但是”、“卻”。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5)表假設:可譯為“如果”、“假如”。例: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6)表修飾:即連接狀語,可不譯或譯為“地”。例①:吾嘗終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譯為“因而”。例: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懾恐。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①: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

      3、音節(jié)助詞。常與其他虛詞構成“復音虛詞”。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例②: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耙讯薄ⅰ岸矶币话阌脕肀硎緯r間不久。

      二、何 hé

      1、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例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2)作賓語,常放在謂語動詞前,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來何操?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例①:然則何時而樂耶? 例②: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2、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3、復音虛詞!昂稳纭、“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例:樊噲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例: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戰(zhàn)?

      三、乎hū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①:兒寒乎?欲食乎? 例②: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

      (2)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例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例②:日食飲得無衰乎?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4)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例: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表舒緩語氣,可不譯。例: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詞。相當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聞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嘗疑乎(于)是。例③:叫囂乎東西。

      3、作詞尾;只趾跗溆谟稳斜赜杏嗟匾樱。ā模

      四、乃nǎi

      1、副詞。

     。1)表示順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例: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

     。2)表示轉折,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趙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條件,可譯為“才”、“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譯為“竟然”。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例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勺g為“是”、“就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例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4、“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而且”、“可是”、“卻”、“于是”等。例①:非獨聶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五、其qí

      1、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賓語。)例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作主語。)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賓語。)

      (3)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4)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例:則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例: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2、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祈使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測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譏之乎?(表反詰,難道。)例③:汝其勿悲。ū硗裆,可要。) 例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ū砥谕欢。) 例⑤:吾其還也!(表祈使,還是。)

      3、連詞。

      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是……還是”。例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設。)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假設。) 例③: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表選擇或反詰:難道。)

      六、且qiě

      1、連詞。

      (1)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例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例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漣漪。例④:猶且從師而問焉。(尚且)

     。2)表示轉折,相當于“但是”。例: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3)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例②: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

      2、副詞。

      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盡。例②: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例③且暫還家去。

      七、若ruò

      (1)表人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①:若毒之乎?(你)例②:更若役,復若賦……(你的)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①: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2、復音虛詞。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①: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八、所suǒ

      1。助詞。

     。1)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例①: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例②: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例③: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例: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例①: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例②: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復音虛詞“所以”!八焙汀耙浴边B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表示原因。)例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表示手段或憑借。)

      九、為wèi

     。1)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①: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例②:公為我獻之。

     。3)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為著”、“為了”。例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例②: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5)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①: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例②: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6)表示被動。讀陽平聲wéi,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①: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例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例③: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2、助詞。讀陽平聲wéi,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

      十、焉yān

      1、語氣助詞。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例:于是余有嘆焉。

     。2)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例:萬鐘于我何加焉!

     。3)在詞或短語后,起附加作用,相當于“然”。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詞。

     。1)相當于人稱代詞“之”: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例:焉足道邪!

      3、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是”。例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例②:青麻頭伏焉

      (2)相當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十一、也yě

      1、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判斷。例①: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例②:環(huán)滁皆山也

     。2)表肯定。例:昔人云:“將以有為也。”在有否定詞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

      (3)表疑問。例: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4)表感嘆。“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例①: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表商量。可譯為“吧”。例:吾其還也。

      2、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例①: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例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十二、以

      1、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例③:問:“何以戰(zhàn)?”例④:余船以次俱進。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例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

      (4)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至于泰安。

     。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①: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2、連詞。

      (1)表并列或遞進,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表承接,可譯為“而”或省去。例: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3)表目的,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①:作《師說》以貽之。例②:斂貲財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譯為“因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5)表修飾,可譯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6)表結果,可譯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3、動詞。可譯為“認為,以為”、“用”、“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②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4、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例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例②: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十三、因yīn

      1、介詞。

      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憑借、對象、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①: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例②:變法者因時而化。例③: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例④:祥符年間,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例⑤: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2、連詞。

      表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例②:相如因持璧卻立。

      十四、于yú

      1、介詞。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例①:得復見將軍于此。(在。)例②: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例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在……中。)例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向。)例⑤: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到。)例⑥: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從、自。)例⑦:故燕王欲結于君。(跟、同。)例⑧: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對、對于。)例⑨: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可譯為“比”。例①:良曰:“長于臣!崩冢罕,水為之,而寒于水。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例③: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①: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例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2、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代漢語也這樣用。例: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2)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

      十五、與yú

      1、連詞,表示并列,可譯為“和”、“跟”、“同”。例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介詞,表示相關,可譯為“和”、“跟”、“同”。例①:客從外來,與坐談。例②:陳勝少時,嘗與人傭耕。(另一說,“與”為介詞,當“為”、“替”解。)

      3、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感嘆、反詰(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歟”)。例①:“管仲非仁者與?”例②:無乃爾是過與?

      4、用于句中,無意。例:是盟也,其與幾何?

      5、動詞?勺g為“給予”、“授予”、“結交”、“參加”等。例①:與斗卮酒。例②:不欺其與。例③:蹇叔之子與(yù)師。

      十六、則zé

      1、連詞。

      (1)表承接,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例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例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例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設,相當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例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3)表并列,可譯為“就”,或不譯。例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例②:入則孝,出則悌。

     。4)表轉折、讓步,可譯為“可是”、“卻”,或譯為“雖然”、“倒是”。例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例②: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2、副詞。

      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例②:非死則徙爾。

      十七、者zhě

      1、助詞。

      (1)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例①: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例②: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

      (2)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例①: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例②: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

      (3)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例: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有時放在數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例: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十八、之zhī

      1、代詞。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例①:作《師說》以貽之。(代人,作賓語。)例②:鞣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語。)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2、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例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4)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例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例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5)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①:頃之,煙炎張?zhí)。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7

     。ㄒ唬﹦釉~。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賈誼《過秦論》)

     、谌缓笠粤蠟榧,崤函為宮。(賈誼《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鼙疄橹,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葳w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藿袢召疄(幫助)公子亦足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吣先“僭街,以為(劃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俅送銮刂m(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司馬遷《鴻門宴》)

     、趦尚盒υ唬菏霝槿甓嘀!(《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偃缃袢朔綖榈顿蓿覟轸~肉。(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诜菫榭椬鬟t,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司馬遷《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蒲松齡《促織》)

     、凵硭廊耸,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懿徽,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葙鵀槿笋R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偕魑馂闅w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魚我所欲也》)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儆谑乔赝醪粦,為一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谡堃在w十五城為秦王壽。(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鄢颊垶橥跹詷贰(《莊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為之奈何?(司馬遷《鴻門宴》)

     、谌缂楣悠(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

     、贋槠鋪硪玻颊埧`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偃缃袢朔綖榈顿,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谑巧琊⒅家。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酆喂蕬谚砧ざ粤钜姺艦?(司馬遷《屈原列傳》)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相關文章: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7-23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10-11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實用)02-10

    (熱門)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8-04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7篇)09-11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7篇11-07

    高二語文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8-02

    高二語文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5-29

    文言文虛詞用法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