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高考語文作文錦集五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立意是文章的靈魂,“得立意者方能得作文”,事實也確是如此。因為立意的問題即是作者的思想認識問題,詞句如外衣,立意乃靈魂。對考場作文立意的要求,一是正確,二是深刻,三是新穎。審題過關,立意的正確也就有了把握;而真正需要強化的是對后兩者的訓練。有著獨立思考精神和卓越見識的文章,才更有分量,更有價值。立意要懂得大小、虛實、繁簡、正反、因果、有無之辯,更要寓有深意和新意。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在此,提供五種思維方式,希望能在文章煉意方面對考生們有所啟示。
1.【高考語文】由現(xiàn)象而本質(zhì),層層挖掘求深刻
一個寫作者,若能夠不為表象所迷惑,進而能夠透過現(xiàn)象深入問題本質(zhì),便有希望步入事物的核心地帶,其文章的思想、觀點便會給人以啟迪。凡是寫文章立意,最先想到的意思,大概是陳舊的一般化的思想,作者要清除不用;進一步想到的意思,可以說是比較純正的思想了,但還算不上有創(chuàng)見,也要停止這個思路;再進一步,第三次想到的才是精彩獨到的見解,這時才算確立了一個深刻的立意?紙鰧懽魇呛妥约狠^勁的事,肯于挖掘,肯于聯(lián)想,肯于比較,才可能找到高人一籌的思維方向,才可能誕生一篇思想深刻之作。
2.【高考語文】由生活而哲理,反復品味求深刻
很多作家都表達過同一個觀點:世間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是的,很多看似無甚詩意的生活瑣事中都蘊含著令人感動的珍寶,我們能否找到那些風景呢?王安石的名作《游褒禪山記》,由一次敗興的游山生發(fā)出獨有的感懷:無限風光在很少有人去的險峰,沒有志向的人是無法領略的;自己已然盡力便可無怨無悔,旁人還如何會譏笑我們呢?作家腕下非凡的功力告訴我們:許多生活現(xiàn)象中都有值得挖掘的東西,無論成功、失敗,歡喜、悲傷,光榮、屈辱,每一種生活體驗都值得我們珍視。
對尋常的生活小事深入感悟,品味出特有的哲理,是考場作文寓有深意的又一妙招。
3.【高考語文】由原因而結(jié)果,超前預見求深刻
一般來說,近在眼前的人、事“是什么樣子”,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果我們的文章僅僅為了說明盡人皆知的現(xiàn)實情況,立意也不過如此。而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照此發(fā)展下去會出現(xiàn)怎樣的結(jié)果?”等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才是考場作文深意之所在。無論分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或揭示事物發(fā)展的結(jié)果,均可展現(xiàn)作者非凡的認識能力。
4.【高考語文】由一面而多面,理性思辨求深刻
一位成熟的寫作者常常能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對問題做出思考與判斷,使自己的認識不絕對化?紙鲎魑,最為實用的便是以“一分為二”的觀念來分析問題:既要看到它的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那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紤]周全,觀點辯證,同樣是思想深刻的表現(xiàn)。
5.【高考語文】由相信而懷疑,步步探尋求深新
前輩學問家曾說過類似的話:交朋友要真誠,將心比心,在疑心之處不疑;而做學問要多提問,敢于打破常規(guī),在不疑之處生疑。寫文章也要有這種懷疑精神,要敢于問:大家說對的一定對嗎?流行的東西一定好嗎?以前別人都是這樣看的,現(xiàn)在還應該這樣看嗎?歷來如此的就必須堅持下去嗎?……
能夠?qū)Α皻v來如此”或“處處如此”表示懷疑,能夠?qū)δ承┏绷餍纬伞胺磩印,是一種思想解放,也是一種實事求是。也只有對人們深信的事物、固有的成見形成質(zhì)疑,才能夠上下求索,發(fā)現(xiàn)生活的深意。許多考場作文也正是在“懷疑一探索一相信”中顯示其強大生命力和深刻內(nèi)涵的。
明人謝榛在《四溟詩活》中云:“人不敢道,我則道之;人不肯為,我則為之!备矣谧非笪囊獾纳疃,是一名考生的勇氣所在;而長于追求文意的深度,則是一名考生的智慧所在。我們堅信:深邃之美,乃是文章諸美中最為迷人之美!——文章煉意,三思而行。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光明與陰影
名言
“我們鮮少在光明時想到黑暗,在幸福時想到災難,在安逸時想到痛苦,不過,反過來的想法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档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錢鐘書
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為乘。無論事之大小,而必有數(shù)次乃至十數(shù)次之阻力。其阻力雖或大或小,而要之必無可逃避者也!薄簡⒊墩撘懔Α
事例
1、索爾仁尼琴一生跌宕起伏,因?qū)λ勾罅值牟痪炊鴦诟?年,因處女作獲赫魯曉夫親自批示發(fā)表而聲名鵲起,又因諾貝爾文學獎而流亡國外20年,晚年回國后還因?qū)θ~利欽的批判和對普京的贊譽而飽受非議,無論被推崇還是被鞭笞,他永遠只為“正義”說話,揮舞著“戰(zhàn)筆”,為國家的前途開出“良方”。
2、趙孟頫一生未能實現(xiàn)其官場抱負,于是將滿腔熱情投身于藝術之中,在藝術中情感得以升華,為中國藝術史譜寫出了一篇華美的樂章,他上承唐宋,下啟明清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百代標程的重要人物。雖說仕元使歷朝歷代對其藝術人格和現(xiàn)實人格褒貶不一,但在毋庸置疑的是他在繼承先賢優(yōu)良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促進了元代文人畫的發(fā)展,開辟了一代文人畫新風,成為元代書畫領袖并對我國書法、繪畫藝術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佳句
正因為一個人躺著最安全,所以也就沒有人生的陰影,沒有摔倒和失敗的擔憂。躺著的人生,雖然最安全,但也是最毫無作為的人生啊!一個人站著,就會有陰影,就會有遭遇摔倒和失敗的風險,但站著的人生,進取的人生,迎來的更多的是光明,是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快樂。而且,還要懂得,當你把光明放到了自己至高無上的位置,當你把光明當做內(nèi)心最神圣的東西去推崇、去敬仰時,光明自然會照亮你生命的每一個角落。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fā),“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語文這個名詞翻譯一下就是語言的文化,語文一般都是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坐在下面聽課,但課并不一定要這么上。生活處處有語文,在自己的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也上了一節(jié)語文課。
有一次,老師讓我們交換語言的魅力,老師并沒有帶我們上課,但是我們已經(jīng)上了一節(jié)語文課。那節(jié)課,我們討論的內(nèi)容如下:
在人類科技快速發(fā)展中,我們的語文知識的總量,也在迅速發(fā)展。在電視上,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許多有意思的廣告語,那一條又一條的廣告語,就是我們?nèi)祟愔腔鄣慕Y(jié)晶,有的廣告商為了自己的產(chǎn)品銷量更高,絞盡腦汁的想讓廣告語更有吸引力;比如:蚊香廣告——默默無“蚊”,淋浴頭廣告——隨心所“浴”,電動車廣告——“騎”樂無窮……這些廣告語是通過把成語中的字換成那個字的諧音字形成的,有的人認為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這玷污了祖國的文化,還會誤導孩子;但有的'人認為這樣做沒關系,還能做反面教材。其實無論是哪一種,都沒有關系,因為這都體現(xiàn)了語言的魅力所在。
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地方方言,那些方言,體現(xiàn)了那個地域的文化色彩,我的家鄉(xiāng)在宣城,這里的方言十分有趣,例如:昨個兒——昨天,更照——今天,明個兒——明天,不犯足——不可能……有的人反對我們有的時候用方言,其實我們是說著玩;有的人甚至寫出這樣的廣告詞:外語是可貴,方言價更高;學了普通話,兩者皆可拋。其實他們不必這樣做,每個地域的方言體現(xiàn)了每個地域的文化色彩,而這些美妙的色彩為語文這張圖畫添加了精彩的一筆。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是在于我們是否善于發(fā)現(xiàn)它們。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原題回放:看天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云卷云舒的樂趣。
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科技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等的出現(xiàn)使“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成為了可能。通過科技,我們不僅能看遍世界的美景,還能更深入的探索自然的奧妙。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讓我們更好的感知自然。
科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看見了世界的壯美與遼闊。目前,一組“世界與內(nèi)蒙古撞臉”的圖片在網(wǎng)絡上走紅。從圖片中我們能看到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景點在許多地方與內(nèi)蒙古有異曲同工之妙。網(wǎng)友們紛紛感嘆,要是沒有科技,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發(fā)現(xiàn)內(nèi)蒙古那具有“國際范”的美。的確,如今的人們處在邊界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不出家門,我們就可以看見內(nèi)蒙古廣闊無垠的草原,感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氣勢。這要放在古代,人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雖然感受更真切,但要忍受旅途的疲憊。在偌大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只有通過科技,才能滿足我們對自然無限的好奇心。
科技總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時空”。通過科技,我們無需實地考察,就能從宏觀上把握自然,感知自然。尼泊爾發(fā)生了8.0級大地震,令世界為之悲痛。如今,有了科技,我們得以換一種方式心系災區(qū)。通過電視,我們了解到災區(qū)的各方面情況。通過上網(wǎng),我們還能了解到尼泊爾此次災難發(fā)生的原因,震源深度以及可能引發(fā)的各種氣象災害等等?萍祭宋覀兣c尼泊爾的距離。我們無需親自前往災區(qū),便能夠感受自然的巨大威力。有了科技,我們對自然的感知就不僅僅停留在感性層面,我們能更加理性地面對自然,對自然常存敬畏在心間。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在一個科技如此發(fā)達的時代?萍技ぐl(fā)了我們對自然的想象,推動了我們?nèi)ヌ剿;厥自诳萍疾荒敲窗l(fā)達的時代里,哥倫布歷盡艱險發(fā)現(xiàn)新大陸,卻未發(fā)現(xiàn)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亞洲;近代中國人因為科技落后而缺乏對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們要好好利用科技,開眼看世界,更好的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日前,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教師辭職信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我們在最大限度利用科技同時,也不要忘記邁出腳去看看,生活,畢竟還有詩和遠方。
總而言之,在這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時代里,科技的出現(xiàn)總是有利于人們更好地感知自然的。
我們應感激:科技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點評:
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議論文。本文完全符合題意,觀點十分鮮明。標題“科技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全文圍繞此分別從“科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和“科技總能把我們帶入另一個‘時空’”兩個方面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層次清晰,論證嚴謹,觀點突出。
本文立意深刻,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作者反復強調(diào)“科技”能“讓我們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更好”二字體現(xiàn)了小作者并不否定親身感知自然的重要。文中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借用時下流行的教師辭職信,提出了“也不要忘記邁出腳去看看,生活,畢竟還有詩和遠方”,可見其論證思維的嚴謹、辯證,值得點贊。
全文用例恰當,中外并舉,引古說今,詳略得當,內(nèi)容豐富。語言簡潔、流暢,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論證能更深入一點,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會更精彩。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幾位歐美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對歐·亨利之所以聲名赫赫歧見紛出,于是拜謁皋城文學院楊教授成為他們共同的愿望。
楊教授何許人也?滿頭白發(fā)、一臉和藹是他的外表,他可是資深的外國文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在歐美文學研究領域擁有相當?shù)脑捳Z權(quán)。對于研究生們的爭鳴不已,他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這是真正做學問應有的狀態(tài)。對于研究生們所爭議的歐·亨利,他以深厚的學養(yǎng),從作品出發(fā),進行了專業(yè)的引領。
首先,歐·亨利擁有為文學評論界廣為贊譽的“歐·亨利式結(jié)尾”,這是他獨步天下的標志性創(chuàng)造。猶如中國曲藝中的“抖包袱“藝術,小說往往在故事的發(fā)展中對重要的情節(jié)嚴守秘密,只在個別的地方做簡要的說明,做好鋪墊,等到結(jié)尾時才將“包袱”抖出來,使情節(jié)跳出人們潛意識里預設的結(jié)局,峰回路轉(zhuǎn),令人錯愕。錯愕之余,又不得不承認其合理性,戲劇性的轉(zhuǎn)變讓讀者不得不對作者絕妙安排拍案叫絕。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毒炫c贊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后一片葉子》是這樣的,相對陌生的《一千元》《十月與六月》《布萊克·比爾藏身記》等佳構(gòu)也無不如此。
其次,歐·亨利擅長在選材上做文章。讀過他的短篇小說的人肯定對《賣冤仇》印象深刻:這是一個關于沒落子弟表現(xiàn)豪杰氣概的離奇故事。落魄的律師戈里走投無路,暴發(fā)戶加維收購了他的祖?zhèn)鞣慨a(chǎn),還“購買”了他與科爾特倫上校結(jié)下的世仇,在加維謀殺科爾特倫的現(xiàn)場,戈里挺身而出,替科爾特倫挨了加維的子彈。真是“虧他想得出來”!還有他的“彼得斯”騙子序列,《彼得斯的感應功》《剪狼毛》《愛豬之心》《騙子的良心》諸篇,真是各有各的精彩。
再次,歐·亨利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命運之路》里詩人戴雅的死是一個必然的結(jié)局,通往這個結(jié)局的卻是三個迥異的路徑,大家熟悉的日本影片《羅生門》興許就是得到這個作品啟發(fā)的;《多情女的面包》講的是因愛成災的尷尬故事;《忙碌經(jīng)紀人的婚姻大事》講的是經(jīng)紀人馬克斯韋爾忙得忘記了已經(jīng)結(jié)婚還向妻子萊斯利求婚的荒唐故事;《圣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講的是銀行行長金曼和巴克利應對刻板財務檢查的智慧故事……這些故事讓人回味久長。
最后,精神矍鑠的楊教授強調(diào):歐·亨利寫作不以任何作家為楷模,創(chuàng)作時也不考慮什么規(guī)矩,可以說是隨心所欲。所以,他的作品頗有無跡可尋的況味。正是他的獨樹一幟,為他贏得了與莫泊桑、契訶夫比肩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的美名。
【【推薦】高考語文作文錦集五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