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清仑乱少妇|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码|亚洲三区无码视频|婷婷六月中文字幕

<blockquote id="qcsuu"></blockquote>
  • <rt id="qcsuu"></rt>
  • <dl id="qcsuu"><cite id="qcsuu"></cite></dl>
  • <cite id="qcsuu"></cite>
  •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文心雕龍·風骨》的新釋及分析

    時間:2022-12-16 09:26:14 文心雕龍 我要投稿

    《文心雕龍·風骨》的新釋及分析

      劉勰“風骨”是指文章作品在文意、文辭方面的要求,文意要充實飽滿,文辭要精煉準確,表現(xiàn)出陽剛清壯的力量美,表現(xiàn)為文章作品完整精神風貌美的規(guī)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文心雕龍·風骨》的新釋及分析,歡迎閱讀!

      《文心雕龍·風骨》的新釋及分析 1

      風骨是中國文論中一個非常成熟的詩學范疇,劉勰《文心雕龍》的《風骨》最早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對風骨做了闡釋。

      歷來對《文心雕龍風骨》的解釋豐富多樣而又莫衷一是,又有研究者對不同的解釋進行分類評述,形成解釋的解釋。

      本文立足元典,首先從語義上解讀《風骨》,試圖接近風骨的本初意義;其次結(jié)合具體的文學作品以及中國文化傳統(tǒng)來探討風骨所具有的深厚內(nèi)涵;最后探討風骨之包容的語義所拓展形成的藝術范疇。

      一、《風骨》的多種解讀

      《風骨》是《文心雕龍》中十分重要的目,然由于其涵義的豐富性與模糊性,研究者對之解釋歧異甚多。

      各種不同的解讀有意義交叉之處,亦有一定的理解差異。

      他們或從風與骨各自的含義出發(fā)進行闡述,或從整體上論述風骨,這里形成一個巨大的闡釋場域。

      第一類解釋將風骨分屬不同的意義,將風解釋為文意、內(nèi)容,將骨解釋為文辭、用辭。

      黃侃先生在《文心雕龍札記》中說:風即文意,骨即文辭。

      他認為風是屬于文意范疇的事,骨是屬于文辭范疇的事,他重視從作品的文辭結(jié)構(gòu)方面來理解風骨。

      周振甫先生持類似觀點,認為風是感動人的力量,是符合志氣的,跟內(nèi)容有關;骨是對構(gòu)辭的要求,用辭極精練才有骨。

      另有幾家認為風為情志,骨為事義。

      廖仲安、劉國盈等先生持情志事義說,他們認為風就是情志,骨是事義,前者是作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現(xiàn)。

      后者就是表現(xiàn)文章主題思想的一切材料觀點邏輯的內(nèi)容。

      劉永濟先生將風情、骨事相互關聯(lián),認為風是文之情思,骨是喻文之事義前者發(fā)于作者之心,運事義以成章;后者建立章而表情思。

      羅宗強先生也指出,風為感情之力,骨為事義之力,感情之力借其強烈濃郁、借其流動與氣概動人。

      事義之力,借其結(jié)構(gòu)謹嚴之文辭,借其邏輯力量動人。

      風骨合而論之,乃是提倡一種內(nèi)在力量的美。

      宗白華先生從美學的角度來闡釋風骨,強調(diào)其藝術性;從根本上,他認為骨與文辭相關,風與情感相關。

      宗白華指出,骨是和詞有關聯(lián)的,它是一個詞藻(鋪辭)的問題。

      結(jié)言端直,就是一句話要明白正確,不是歪曲,不是詭辯。

      這種正確的表達,就產(chǎn)生了文骨。

      風可以動人,風是從情感中來的。

      中國古典美學理論既重視思想表現(xiàn)為骨,又重視情感表現(xiàn)為風。

      一有風有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他將風與骨類比于歌唱藝術中所講究的咬字引腔。

      咬字即骨,即結(jié)字端直,引腔即風,即意氣駿爽,動人情感。

      第二類則從整體上把握風骨,認為風骨是一種美學風格。

      羅根澤先生從用字用辭的角度解釋道:風骨為文字以內(nèi)的風格。

      王運熙先生說:風是指文章中思想感情表現(xiàn)得鮮明爽朗,骨是指作品的語言質(zhì)樸而勁健有力,風骨合起來,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剛健的藝術風格。

      詹锳先生說:風骨是剛的風格,就是鮮明生動、雄健有力的風格。

      他認為劉勰講風骨,不是專從用筆的形式方面下功夫,而是要嚴此骨鯁、結(jié)言端直,這還得從內(nèi)容方面下手,從而達到風格上的剛健。

      郭紹虞先生提出:風謂風采,骨謂骨相,一虛一實,組合成詞;風骨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體。

      他們將風與骨合于一處,以作品全局的眼光來解釋風骨,傾向于將之解釋為一種整體的風格特征。

      以上每種觀點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各觀點之間卻又難以形成普遍共識。

      綜合以上多種解釋,我們仿佛陷入了一個闡釋的泥淖之中,掙扎著卻難以掙脫。

      《風骨》在《文心雕龍》的整個體制中被歸入創(chuàng)作論的范疇,是一以理論探討為主的文章;而諸家的解釋多從嚴格的語義角度欲給之一種確切的義界,導致眾說紛紜、各執(zhí)一詞的局面。

      人們似乎已經(jīng)習慣對古代的作品和文論加以嚴密的字義考證,進而給予確定的意思;然而許多作品,特別是理論性的著作由于其豐富的意義,已經(jīng)無法被拘囿于固定的字義中,它們必須要有一個可想象的闡釋空間。

      于是,我們一方面需要回到《文心雕龍風骨》,從本原上踏實地理解風骨另一方面更需要一種寬泛的視野,摒棄僵化的字義限定,從而拓展理解的深度與廣度。

      二、風、骨的語義還原

      《風骨》開道:《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

      這說明了劉勰所說風的概念首先源自《毛詩序》的詩之六義說。

      詩大序曰:風,風也,教也。

      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故詩有六義焉。

      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對此,錢鐘書先生也有所闡述:言其作用,風者,風諫也,風教也。

      言其本源,風者,土風也,風謠也,今語所謂地方民歌也。

      言其體制,風詠也,風誦也,系乎喉舌唇吻,今語所謂口頭歌唱文學也風之一字而于《詩》之淵源體用包舉囊括。

      風不是一個簡單的意思,它本身構(gòu)成豐富的語義場。

      那么,在《文心雕龍風骨》中,風具體體現(xiàn)為何義?茲認為風含有兩層意思:

      首先,風關乎情感。

      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辭,莫先于骨。

      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

      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

      這兩處明顯地將風歸于情的維度。

      清代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講風緣情顯,辭緣骨立、辭精則文骨成,情顯則文風生也近人王運熙《文心雕龍?zhí)剿鳌分v風是作者情志意氣的表現(xiàn)。

      風就是作者思想、感情、氣質(zhì)等表現(xiàn)在文章中的風貌。

      他們都從情感這一角度出發(fā)來解釋風。

      劉勰認為有風的作品應該情顯風深,做到情感飽滿,有明朗的風貌。

      風與情是互文的:表達情感從風開始;而深入風的意味,情感的表達才更為清晰,風具有以情動人、移人情志的作用。

      可見,風有情感的意思,而又不限于情。

      其次,風關乎氣。

      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思不環(huán)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

      ,這里都將氣和風對應述說。

      繼而,劉勰集中論述氣,故魏文稱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故其論孔融,則云體氣高妙;論徐干,則云時有齊氣;論劉楨,則云有逸氣。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

      并重氣之旨也。

      魏文帝曹丕最先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論述氣,而劉勰在此大幅引用,強化了風與氣的關聯(lián)。

      《風骨》在《文心雕龍》全書中被歸入下創(chuàng)作論,處在《神思》和《體性》之后,位列創(chuàng)作論第三。

      劉勰論述多有連貫的思路,關于風和氣的關聯(lián),我們可以在《體性》中得到旁證。

      《體性》對作家個性與作品風貌進行了論述,提到了才、氣、學、習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其言曰:故辭理庸儁,莫能翻其才;風趣剛?cè),寧或改其?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

      這里,同樣將風與氣相結(jié)合,文章的風力剛?cè)嵩醋詺獾那鍧嶂帧?/p>

      風指的是文氣,是一種生氣灌注、氣勢奪人的狀態(tài),是作者生命力和精神面貌的展示。

      清代黃叔琳、紀昀等人也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風骨與氣有緊密關聯(lián),或者就是氣。

      黃叔琳在批注《風骨》時指出:氣即風骨之本。

      紀曉嵐則說:氣即風骨,更無本末。

      《風骨》以風為名,而在文中多言氣,是因為風與氣本就是兩個意義關聯(lián)交融的命題,以氣論文是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的傳統(tǒng)。

      《廣雅釋言》謂:風,氣也。

      《莊子齊物論》謂: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詩大序》謂:風以動之。

      《呂氏春秋審時》注謂:風,運氣也。

      風是古人用來說明氣所具有的運化不息的特征。

      范文瀾在《文心雕龍注》中解釋道:蓋氣指其未動,風指其已動。

      風虛而氣實,未動指氣,已動指風。

      中國古代文化中,氣是萬物的本原,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氣構(gòu)成宇宙萬物的基質(zhì),同時又決定人之體質(zhì)、人之性格。

      王充《論衡率性》曰:稟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是故酒之泊厚,同一曲糵;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

      人之稟氣不同,在善惡賢愚、性情作風上體現(xiàn)出差異,并且在文章寫作中表現(xiàn)出來。

      魏晉時期是一個注重人物品藻的時代,往往將作家的情性稟賦與文章的風格特色聯(lián)系起來論說。

      《文心雕龍體性》就是典型地將人物的品藻運用于文章的品評。

      隨后的《風骨》進入文章層面,以風命名,用氣來解釋風。

      風與氣是同根的,可以說,氣是本原層面,而風是應用層面。

      劉勰將風與骨分開論述,而骨又是何義?茲認為骨與文辭相關,是一種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關乎作者的才氣。

      骨在文中的語義較為統(tǒng)一,結(jié)言端直,則文骨成焉、練于骨者,析辭必精、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tǒng),則無骨之征也,這幾處都可見骨與文辭有必定的關聯(lián)。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說:風即文意,骨即文辭,此說不是很精準。

      黃侃將風骨落實為意與辭這種確定明晰的意義,這與清代重考據(jù)、求實證的學術風氣有關。

      其實,骨與文辭相關,而又不等同于文辭,它是一種建構(gòu)有力度的語言的能力,是作家才氣在文章中的體現(xiàn)。

      《文心雕龍》中有多處將骨與辭對應論說,如骨掣靡密,辭貫圓通(《封禪》),腴辭弗剪,頗累文骨(《議對》)等,這均可以作為骨與文辭相關的旁證。

      骨是對文辭的一種較高要求,并非有文辭便有骨,骨是在文辭方面彰顯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

      《風骨》分而論述風與骨之外,也將風骨合于一處加以描述。

      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

      捶字堅而難移,結(jié)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

      風骨合而論之,是表述作者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意識,使用剛健有力的文辭,從而使得文章具有一種美的力量與氣概。

      劉勰說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

      一方面這是用風骨來駕馭文采,即用作家的氣和才來調(diào)動文采;另一方面,風骨也需要文采得以彰顯;兩者相得益彰,從而創(chuàng)作出文章之豪杰。

      這幾處是在文字上將風骨合于一處;而文章的最后一段則在潛在意義上將風骨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述說,探討如何建立風骨。

      若夫熔鑄經(jīng)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

      強調(diào)了對經(jīng)典、子史的重視。

      對應文章開《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

      劉勰所說風的概念首先源自六義之風,他為風骨之風找到了淵源。

      《詩大序》疏:風,言圣賢治道之遺化。

      風具有教化之意義,并尊重圣賢之道。

      《文心雕龍》卷一總綱《原道》、《征圣》、《宗經(jīng)》、《正緯》、《辯騷》五確立了全書的基調(diào),即崇古載道、尊崇往古、依托圣賢。

      南北朝齊梁時期文章綺靡浮艷、穿鑿補綴、流宕忘返,沉迷于形式的玩味與偏執(zhí),而疏遠了對圣賢書辭的繼承。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多次批評了這樣的風氣,《定勢》曰: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

      《序志》曰: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

      劉勰對宋齊梁時期的淺綺文風有嚴厲的批評,提倡原道、征圣和宗經(jīng)。

      在《風骨》的開和結(jié)尾兩處均表達了作者對經(jīng)典的重視與傳承,前后形成呼應。

      他提出,有風骨的文章要依照經(jīng)書的規(guī)范來創(chuàng)作,并吸取諸子百家和史傳的方法;若徒然生造奇言怪語或盲目追求新作,則是危敗亦多、紕繆成經(jīng)。

      也就是說,風骨除了包括風和骨各自的意義之外,它還有尊重圣賢經(jīng)典之義,即它不是拋開經(jīng)典或超越舊的規(guī)范,不是跟隨浮華侈靡的風氣;而是要尊重經(jīng)典,明白文章體制,通曉文辭演變,確立起一個正規(guī)的法式。

      《文心雕龍·風骨》的新釋及分析 2

      一、“風骨”十種內(nèi)涵

      一直以來,學術界對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有許多不同的解說,但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十種:

      第一種,“風骨即氣”說。認為“風骨”和“氣”基本相同。此說最早見于明代曹雪佺“風骨一,歸之為氣”。清代提出這種觀點影響較大的就是黃叔琳和紀昀。近人徐復觀同意并發(fā)揮二人的觀點,認為風骨,依然是指作者生理的生命力“氣”。但是對于“氣”這一解釋歷來學者也有不同的解釋。

      第二種,“風格”說。認為“風骨”就是“風格”。明代楊慎在《文心雕龍》批注“左氏論女色曰美而艷。美猶骨也,艷猶風也”,指文章從內(nèi)到外所體現(xiàn)一種美學風格。最早用風骨解釋“風格”的,是南京大學的羅根澤,持“風格”說的還有吳調(diào)公、詹锳。

      第三種,“風意骨辭”說。認為“風”是指文意的特點,“骨”是指文辭的特點 。如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風骨二者皆假于物以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達思理,綱維全,譬之于物,則猶風也。文之有辭,所以攄寫中懷,顯明條貫,譬之于物,則猶骨也!彼膶W生范文瀾先生也發(fā)展了此觀點,這是比較有權威的說法。此說的擁護者甚多,如郭紹虞、周振甫等。

      第四種,“情志事義”說。認為“風”是情志,“骨”是事義,風是作家發(fā)自深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現(xiàn)。“骨”指“事義”,“就是表現(xiàn)文章主題思想的一切材料觀點邏輯的內(nèi)容”,這種說法源于較早的武漢大學劉永濟先生的《文心雕龍校釋》一書。

      第五種,“情感思想”說。認為“風”是情的因素,“骨”是理的因素,“風骨”是情感思想的`表現(xiàn)。提出此說的是宗白華教授,認為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既重視思想,現(xiàn)為“骨”,又重視情感,表現(xiàn)為“風”。

      第六種,“精神風貌美”說。張少康認為,把風骨理解為文學作品中的精神風貌美,“風”側(cè)重指作家主觀的感情、氣質(zhì)特征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骨”側(cè)重指作品客觀內(nèi)容所表現(xiàn)的一種思想力量,同時隨著作家本人的思想而有所差別。

      第七種,“藝術想象”說。認為“風”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聯(lián)想作用,“風骨”是指的是藝術的想象與創(chuàng)作。主要是由傅庚生先生在《中國文學批評通論》中提出來的。

      第八種,“理想現(xiàn)實”說。認為“風”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浪漫主義,“骨”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實主義。這是在20世紀六十年代大討論的特定的歷史背景提出,之后很少有人提出。

      第九種,“內(nèi)容形式”說。認為“風” 是內(nèi)容,“骨”是形式。這是由西方引進的。

      第十種,不可理解說。這一觀點特別容易被人忽視。認為“風骨”的含義沒有辦法理解,因為作者劉勰,對風骨這一問題,本來就寫得模糊不清,他隨時轉(zhuǎn)換概念,就不免讓人們對風骨這一問題摸不著頭腦。

      學術界關于風骨的解釋分歧如此之大,一是,“風骨”是一個審美范疇比喻,“風”和“骨”是兩個不相干的喻體,“風骨”它的內(nèi)涵相當模糊,本身就帶著感受性與體驗性。二是,“風骨”這個詞不是劉勰創(chuàng)造的,而是在幾百年前的魏晉六朝時期,有人用它來品評書法、繪畫,只是到了劉勰才在總結(jié)前人藝術經(jīng)驗的基礎上賦予它特定的含義,用來品評文學作品!帮L骨”這個詞,它的內(nèi)涵在不同的時期,作家賦予它的內(nèi)涵不一致,劉勰《文心雕龍》很多章都用到了“風”,也用到了“骨”,在《風骨》里單獨、集中地提到了“風骨”這個內(nèi)涵,因此無論是“風”“骨”,還是“風骨”,它的內(nèi)涵是比較明確、統(tǒng)一的。探討劉勰“風骨”的理論,需要具體解剖文章,不應過多地旁征博引《風骨》以外的眾多材料,把問題泛化。

      二、“風骨”在《文心雕龍》中的內(nèi)涵

     。ㄒ唬帮L”“骨”“風骨”含義

      全文都是緊扣“風骨”這個中心,一層一層論述開來,文章起筆就對什么是“風”,什么是“骨”,什么是“風骨”這個理論的闡發(fā)與界定。在文章第一段分論“風骨”的內(nèi)涵。第一層: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第二層: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這是講作家寫作的時候,心理有了情感、智趣,一開始注意“風”的問題,也要關注“骨”的問題。同時運用比喻的手法,說明文辭必須要有骨力,就像人的身體,需要有堅實的骨骼一樣,內(nèi)容必須含“風”,就像人的身體一定要包含氣一樣。第三層:結(jié)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寫文章,文辭寫得挺拔、言直、準確,就會有“骨”,情意要清新、健康,意氣風發(fā),就有了“風”。第四層: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有“骨”的文章,言辭必然會寫得精煉,作品如果有“風”的話,情智一定會充沛、明朗。第五層: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tǒng),則無骨之征也。思不環(huán)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反過來說,作品、文章如果沒有“骨,文辭就必然繁雜混亂,不能成為一好文章,甚至成不了一完整的文章,作品如果沒有“風”,感情、志向表達不出來,作品就會寫得沒有生氣,無精打采。

      從以上五層可以看出,劉勰的“風”指的是作品內(nèi)容方面,包含作家的情致、心靈,“骨”就文辭方面來說的。對于黃侃老先生“風即文意, 骨即文辭”的觀點,基本上把握住劉勰《風骨》的內(nèi)涵,但是“風”和“文意”“骨”和“文辭”并不能簡單畫等號。確切地說,劉勰的“風”“骨”是對文章作品的文意、文辭方面提出的審美規(guī)范。要求文意要充實、要飽滿、要明朗、甚至要痛快,不能干癟、含糊,這樣作品才能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要求作品在文辭方面要準確、精煉、挺拔有力,不啰唆、繁雜、冗長,這樣的文辭才有說服力,也就是文章的骨架。

      在《文心雕龍》里“風骨”合論主要有“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是以綴慮裁,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其為文用,譬征鳥之使翼也!薄按纷謭远y移,結(jié)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眲③陌选帮L骨”合起來使用,也是對文章的內(nèi)容、文辭兩方面綜合的要求。內(nèi)容充實,文辭精確,這樣的作品才會有一種力量美,表現(xiàn)為文章作品完整精神風貌美的規(guī)范,一種理想美:陽剛、清壯、健朗、壯闊的美。

     。ǘ╋L骨和風格、氣的關系

      “風骨”不是一般的風格,用風格來解釋風骨有些寬泛、欠準確。但是劉勰的“風骨”和風格又不是毫無關系的兩個范疇,它們有著密切的關系,都是對文章作品從內(nèi)容到形式相統(tǒng)一,綜合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風貌美。但是相區(qū)別的是,風格是從廣義來說,風骨是從狹義來說。風格的迥異,不存在高低、好壞的判斷。一般來說,成熟的作品都有一種風格,一種精神風貌的美。而“風骨”是風格既定一種特質(zhì),特指文章作品的一類風格,它們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這里的“風骨”指的是風格中“兩分法”中的陽剛美。

      “風骨”也不等于“氣”!帮L骨”和“氣”也密切關聯(lián),“氣”一般地說,是作家的氣質(zhì)、個性,表現(xiàn)在作品里就行成了文章的主要風格,也就是曹丕所說的“文以氣為主”,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風格就是人!睔庥星鍧、剛?cè)嶂郑帮L骨”應該指“氣”中的清剛一類化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也就是文章中“鷹隼”的“骨勁而氣猛也”,不是指婉約一類舒緩的氣。

      三、“風骨”論意義

      “風骨”內(nèi)涵的明確,對于文學理論、文學實踐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劉勰“風骨”論,反對文章“繁雜失統(tǒng)”,要求文章“意新而不亂”,對當時駢文流行、文風淫濫起到一定的批判糾正作用。同時一方面是為了幫助當時的學者清除“習華隨侈,流遁忘反”不良習氣,另一方面是為了矯正南朝時期的頹靡、艷麗的創(chuàng)作風氣,扭轉(zhuǎn)當時愈演愈烈玩弄文字的不良創(chuàng)作傾向。雖然他的努力在當時收效甚微,但是他“風清骨俊”“剛建既實”的文學作品要求對后代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文心雕龍·風骨》的新釋及分析】相關文章:

    建安風骨08-19

    風骨散文04-09

    《風骨》閱讀理解04-30

    文心雕龍作者是?12-05

    老樹的風骨散文05-20

    建安風骨的特點08-09

    什么是建安風骨08-08

    文心雕龍經(jīng)典句子08-11

    靜亦風骨,動亦風骨的散文隨筆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