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語文第一輪復(fù)習教案 推薦度:
- 初三語文總復(fù)習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xùn)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dǎo)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nèi)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guān)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zhì)疑法
3.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自由質(zhì)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dǎo)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guān)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xiàn)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叭诵灾埔。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guī)范即由此產(chǎn)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xiàn)!案粴q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yǎng)”!捌埖闷漯B(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睆亩x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zhì)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yīng)以義為重;人應(yīng)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zhì)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诤魻柖c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廴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艽酥^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
。(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xiāng)”通“向”,從前。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zhuǎn)折,卻。
于:比;對。
、俨捎媚撤N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谳p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郏ǹ墒怯械娜耍┮娏恕叭f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苓@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xùn)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jié)構(gòu)提綱。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2
復(fù)習目的
1、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體會作者借陋室抒發(fā)的感情,學習古人不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節(jié)操
復(fù)習重點:
1、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體會作者借陋室抒發(fā)的感情,學習古人不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節(jié)操
復(fù)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整體回顧。
1、本文主旨句: 全文點睛句:
2、描寫陋室環(huán)境的句子是:
3、表現(xiàn)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xiàn)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
5、《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現(xiàn)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wù)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描繪,極力形容陋室 ,表達了作者的愿望和 的情趣。
三、課堂練習。
1、文章的作者是 朝詩人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 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2、解釋加橫線的字
鴻儒( )無案牘這勞形( )( )( )惟吾德馨( ) 調(diào)素琴( ) 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 )白丁( )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 )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3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文言詞句,把握課文大意。
2.體會運用對比、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3.理解“舍生取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教學流程】
一、導(dǎo)入新課激興趣
方法一:生齊背陳毅的《梅嶺三章》,師簡說“取義成仁今日事”中的“取義成仁”借用了古語“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義”是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義”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闡述的?我們一起從《魚我所欲也》一文中尋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電視臺的《藝術(shù)人生》欄目,近期專訪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讓倪萍選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幾個關(guān)鍵詞,她選中了“選擇”這個詞。倪萍說,她喜歡選擇,也害怕選擇,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是你必須付出的,你想得到東西的時候可能就隨著失去,東西都擁有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就得想好了要放棄,而放棄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guān)鍵時刻我們該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簡介
1.關(guān)于孟子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補充資料:跟孟子有關(guān)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畫),激發(fā)學習興趣,打消畏難情緒。
2、關(guān)于《孟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錄十一篇,現(xiàn)存七篇。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孟子》跟《論語》同是用語錄體散文,但體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較長,內(nèi)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睹献印繁扔鳒蚀_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三、誦讀課文重積累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積累文中生字,聽清句讀。
一簞食 一豆羹 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
不為(wéi)茍得也 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 是/亦不可以已乎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積累主要詞語。
如使 由是 是故 蹴 與 加 窮乏 得我 本心 已 茍得 兼 甚 患
①為:今為(為了,介詞)宮室之美而為(接受)之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向為身死而不受(寧愿)
、诘茫汗什粸槠埖靡(得到)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感激)
、壑汉魻柖c之(代詞 他) 為宮室之美(助詞 的)
、芏汉魻柖c之 (表修飾,不譯)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zhuǎn)折,卻)
、萦 :所欲有甚于生者 (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 (比)
3.分組讀課文,弄通相關(guān)語句的大意,積累主要文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4)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一人一句翻譯課文。
四、整體感知
、僬垉扇齻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確: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guān)鍵時刻應(yīng)做出正確的選擇;颍喝嗽谶M行選擇時,應(yīng)以義為重;人應(yīng)保持自己的“本心”。
、谖闹心木湓捒梢愿爬ㄈ闹髦?(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舍生而取義者也。
五、抓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方法: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背誦也以這些句子為基礎(chǔ),先背誦對稱句,再連句成段,連段成篇,進而達到背誦的效果。
2.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也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對美文”競賽,一組出排比句或?qū)ε季涞纳暇洌硪唤M對下句。
多媒體顯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向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學生齊背課文。
七、小結(jié)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yīng)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yīng)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
(師生齊背課文,然后導(dǎo)入)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shù)
、謇砬逭撟C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舍生取義。
這個論點是由比喻引出來的,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點明“義”的價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樣由此及彼,由淺入深,運用了比喻論證,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重點引導(dǎo)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首先運用了道理論證,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里運用了對比論證,論證了“義”重于生,應(yīng)“舍生取義”。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
接著從正面舉例論證,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簞食”“一豆羹”關(guān)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無禮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這一事例充分說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寧愿餓死也不失義。然后文章陡然一轉(zhuǎn),從反面舉例,與前者對比,指出一些顯貴的人“不辨禮義”就接受優(yōu)厚俸祿。緊接著以一個反問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說明他們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見利忘義,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個排比今昔對比,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向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這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zhì)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yīng)該停止嗎?
總之,人要做到“舍生取義”,要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yīng)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 比喻論證:“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并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
② 正反對比論證: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shè)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與事實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 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
、 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diào)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
、骐y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確:魚和熊掌兩樣?xùn)|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惡有甚于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明確:這里的“所欲”應(yīng)指正義的事業(yè),如 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shè),為了別人的安危等!八鶒骸睉(yīng)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殺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明確: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4.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jié)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
明確:指側(cè)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5.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明確: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叭酥酰员旧啤钡侵挥杏械赖碌娜瞬拍鼙3指呱械牟偈囟粏适菩(天性、天良)
6.“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在數(shù)量上孰多孰少?在意義上呢?為什么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明確:“一簞食,一豆羹”在數(shù)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關(guān)系性命,因而是比萬鐘還要貴重的。然而“蹴爾而與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強調(diào)的是要講“義”,寧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萬鐘”就接受了的人是見利忘義,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話解釋了骨氣的`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么“萬鐘則……”這句話應(yīng)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確:“富貴不能淫”即高官厚祿收買不了。
8.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
明確: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9.孟軻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nèi)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者的根本利益。對于后世,特別是今天來說“義”應(yīng)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明確: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jié),堅持正義事業(yè),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舍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guī)范,成為正義事業(yè)、正義行為的代稱,F(xiàn)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chǎn)主義精神的具體內(nèi)涵,“舍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zhì)──為了正義事業(yè)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
小結(jié):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1.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
對偶。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shè)方式與事實作對比,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辨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語勢和論辨力量。如“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反問。一個反問句否定了三種不“義”:“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四、拓展探究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yīng)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yīng)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yīng)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jù)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yīng)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1.有人并不贊同“行道之人”不食嗟來之食的做法,請談?wù)勀愕目捶ā?/p>
2.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韓信忍為胯下夫、司馬遷宮刑處幽居等與孟子的“舍生取義”是否矛盾,請說說你的理解。
參考資料: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五、總結(jié):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難,為國捐軀。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獨特論證方法,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以善為美、美善合一的獨特審美觀念。
開放性試題
1、我國歷,許多人把文中的觀點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作為自己道德標準來追求。請根據(jù)你所掌握的有關(guān)知識,舉一個能用本文觀點來贊美的例子。(40字內(nèi))
★文天祥面對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不為所動(要求:舉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給分)
2、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義 ”來表現(xiàn)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xiàn)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
★例如:岳飛選擇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jié),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3、本文所強調(diào)的“義”與市場經(jīng)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fā)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wù)劇?/p>
★ 不矛盾,在市場經(jīng)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4、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國。 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也不出賣黨組織,最后英勇犧牲; 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后,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5、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 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yè)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guān)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6、讀“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一句,列舉生活中的“一個賢者”并寫出他具有怎樣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給本文補充兩個論據(jù)。
★ 論據(jù)一:文天祥寧死也不降元,慷慨就義; 論據(jù)二: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黨,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的古今事例作論據(jù)都可。)
8、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義”曾經(jīng)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diào)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我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yīng)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xié)。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4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xùn)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jié),讀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zhì)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guān)鍵時刻應(yīng)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zhì)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卮疬^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jié)的內(nèi)容進行質(zhì)疑,教師應(yīng)盡可能地引導(dǎo)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zhì)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ń庹f: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jié)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請依據(jù)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ń庹f:這一部分的教學設(shè)計,目的在于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jié)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yīng)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yīng)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所學內(nèi)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蛘哂蓪W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xùn)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jié))、舉例論證(第二節(jié))。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jié),說說本節(jié)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yīng)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lián)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明翰)
。ń庹f:以上材料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yīng)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yīng)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ń庹f: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后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guān)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這篇課文。
[板書設(shè)計]
魚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摒棄利己的私心。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5
復(fù)習目的
1、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體會作者借陋室抒發(fā)的感情,學習古人不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節(jié)操
復(fù)習重點:
1、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體會作者借陋室抒發(fā)的感情,學習古人不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節(jié)操
復(fù)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整體回顧。
1、本文主旨句: 全文點睛句:
2、描寫陋室環(huán)境的句子是:
3、表現(xiàn)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xiàn)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
5、《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現(xiàn)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wù)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描繪,極力形容陋室 ,表達了作者
的愿望和 的情趣。
三、課堂練習。
1、文章的作者是 朝詩人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 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2、解釋加橫線的字
鴻儒( )無案牘這勞形( )( )( )惟吾德馨( ) 調(diào)素琴( ) 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 )白丁( )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 )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作者相關(guān)知識。
過程與方法
1、體會本文精彩的語言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2、運用藝術(shù)上的巧合,續(xù)寫本故事。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認識人性中的丑。
重點
1、體會本文精彩的語言描寫。
2、從人物性格品主題。
難點
認識人性中的丑。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熟知內(nèi)容,了解情節(jié)。
主要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引入新授。
二、明確文章結(jié)構(gòu)。
說話——對話,僅插入一段對藝術(shù)品的介紹。
三、讀課文,感知對話中人物的手段和性格。
1、小伙子的手段:感大恩——表懇切——顯貴重——吹其美——吹捧人——用威逼——表真誠
2、醫(yī)師的人品:愛病人——高風格——講廉潔——有尊嚴——顧影響——有禮節(jié)——講情理(實質(zhì)呢?)
3、如何處理一個見不得人的物品呢?
送給:大恩人——好朋友——壞蛋——古董商——大恩人
身份:救命者——醫(yī)師——律師——演員——古董商
4、開頭的`愁眉苦臉為何?
5、最后寫律師給演員、演員給老太婆的過程否?
可猜想,有意味,寫法不流于重復(fù)。
6、律師送法與意識和小伙子的方法相似否?
外表身份不同,本質(zhì)一樣。
7、用一個物品檢驗出了什么?
四、講出個人對文義及結(jié)構(gòu)的理解。
五、得出中心。
六、由文章看作者,得出寫作特點。
七、學生小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會主題。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7
教學目標
1、能了解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重點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2、學習劇作緊湊的情節(jié)和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特別是分析其中設(shè)置巧合的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文兩個兒子形象的理解。
2、課文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意義。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預(yù)設(shè)學生行為
設(shè)計意圖
大家一定還記得曹植在《七步詩》中發(fā)出的痛心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田漢在《江村小景》中所講述的故事正是“同根生”的兄弟手足相殘、同歸于盡的故事。這一曲悲劇,催人淚下,發(fā)人深省,會讓你沉思,會讓你震憾,會讓你看到舊中國兵禍戰(zhàn)亂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
全劇結(jié)構(gòu)劃分:第一部分(開頭到“女提籃下,老母依舊在做活”)寫母女對白,為后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做必要的鋪墊和交代,同時也表現(xiàn)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
第二部分(“已而聞叩門聲”到“匆匆下”寫長子回家,母子相逢,長子敘述在外的經(jīng)歷。
這一部分主要通過母子對/話交代長子的經(jīng)歷同時表現(xiàn)長子的性格。
第三部分(長子、到最后)寫兄弟互相殘殺。
這一部分是情節(jié)的高潮母親:善良本分,對生活沒有奢求,對社會感到絕望
女兒:對生活充滿憧憬。有理想。
長子:愛母親,留戀溫馨的家庭生活但滿身兵。
痞氣和流氓習氣,品行惡劣,是非不明
次子:比哥哥善良,關(guān)心妹妹,孝敬母親
長子與次子的相同點:都是內(nèi)戰(zhàn)的犧牲品,靈魂扭曲,把前途寄托在所投靠的軍閥身上,站在自己投靠的主子的立場判斷是非,他們是一種互補關(guān)系。
主題思想:這幕獨幕劇通過一個家庭中兄弟互相殘殺的故事,抨擊了兵禍戰(zhàn)亂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得災(zāi)難,控訴了戰(zhàn)爭的罪行
復(fù)習、思考
探討、分析學生瀏覽課文
學生自由思考并討論交流
分角色朗讀課文
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
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劇情及矛盾沖突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8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新單詞,讀好課文。
2、理解文中的敘述順序,想象文中描述的場景,感受珍珠泉的美麗與可愛。
3、體驗作者表達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的熱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進口。
孩子們,你們見過泉水嗎?誰能說說泉水的特點?(清澈,細細的水,順著山勢流淌),這節(jié)課老師會帶領(lǐng)大家領(lǐng)略珍珠泉的美。
第二,舉例讀課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
(一)老師帶著感情大聲朗讀課文。
。2)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相關(guān)句子并閱讀。
第三,自學課文,梳理層次。
。1)自由閱讀,將文章分成小節(jié)。
這篇文章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2—4個自然段)。
第3款(自然第5—6款)。
(2)指導(dǎo)學生分段閱讀課文。
第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1)讀第二段,想一想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順序描述的?
。2)讀第二段。
1、你認為這一段哪一句寫得好?畫下來,多看幾遍,引導(dǎo)學生邊讀邊思考。為什么這些句子寫得好?它在哪里?
2、泉水有什么特點?(青、暗、清),你能說出哪一句話?這句話是什么句型?(并行)。
3、泉水是怎么出來的?"撲哧一笑。"這是關(guān)于泉水寫的什么?(人)。
4、討論:這個泉為什么叫“珍珠泉”?
第四段中的這句話在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總結(jié),概括)。
。3)讀第三段。
討論:這段話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我灑了多少珍珠!”你什么意思?
第五,總結(jié)拓展。
這篇文章文筆細膩,語句生動優(yōu)美,使美麗的《珍珠泉》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那么為什么作者能把家鄉(xiāng)的泉水寫得這么美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對泉水和家鄉(xiāng)的'深愛。同學們,你愛你的家鄉(xiāng)嗎?
第六,布置作業(yè)。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場景,按照一定的順序?qū)懴聛恚欢ㄒ炎约旱母惺苋谌氲矫谰爸小?/p>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9
一、教學目標(投影)
1、學習課文運用典型事例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理解“骨氣”的含義,認識當前我們應(yīng)該提倡什么樣的骨氣,怎樣才能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3、積累下列詞語。
吆喝 拘囚 丞相 高官厚祿 大聲疾呼 拍案而起
嗟來之食 寶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二、課時:
一課時
三、教學重點
本文是怎樣選擇和安排典型事例,用事實證明觀點的。
四、教學過程
1、導(dǎo)入新課
1961年我國正處在經(jīng)濟暫時困難時期。為了讓廣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國的歷史,學習偉大先人的榜樣,從他們勤勞、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斗志昂揚地建設(shè)我們的祖國,歷史學家吳晗寫了這篇熱情洋溢的文章——《談骨氣》。
板書課題:2談骨氣吳晗
2、作者簡介
吳晗——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馬人。
3、生字詞學習(資料)
1)要求學生齊聲朗讀生字詞。
2)要求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解決。
4、輕聲朗讀課文,標好段序。同時思考下列問題:(投影)
1)作者在課文中提出什么主張?
明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即中心論點)
2)開頭引用孟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引用孟子的話,是為了具體解釋“骨氣”的'含義
(全班齊讀第一、二自然段,深入理解“骨氣”的含義)
3)(點名朗讀三、四自然段)要求學生概括段意,分析它們與中心論點的關(guān)系。
明確:
第三段:從歷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氣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每個時代都有有骨氣的人。
第四段:從繼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時代“骨氣”含義也不同。
這兩段是對“骨氣”含義的深層分析,增強了說理的力度。使中心論點具有不辯駁的氣勢,支持論點。
4)課文提出中心論點后,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論點的?
明確:精選三個典型事例,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中心論點。
5)要求學生口述文中的三個事例并分別擬上小標題。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10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旁征博引、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2、懂得勤奮是成功的關(guān)鍵
重點難點
1、弄清文章的議論三要素
教學設(shè)想
1、從議論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內(nèi)容
2、列舉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條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這首小詩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并“驚羨”于別人成功所得的榮譽,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蘊含的艱辛和曲折,要學習花的奮斗和犧牲,從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長的經(jīng)驗,這才是更重要的。
導(dǎo)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組討論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3、用了哪些論據(jù)?各屬于什么論據(jù)?(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4、論證過程中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
1、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很下功夫。
2、文章開頭闡釋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說明成功需具備的條件,接著對三個必要條件依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中心論點,強調(diào)勤奮是成功的關(guān)鍵。然后進一步論證勤奮的重要性。
3、事實論據(jù):
囊螢、映雪、懸梁、刺股——勤奮的重要
自身的經(jīng)歷——機遇的重要性
道理論據(jù):
韓愈: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理解:學業(yè)的精深在于勤奮刻苦,荒廢在于嬉戲玩樂。行為道德的成功在于深思熟慮,毀敗在于隨便不假思索。
王國維: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須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病!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贝说诙骋病!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遠,樹立目標(預(yù)期)
第二境百折不撓,發(fā)奮圖強(勤奮)
第三境
4、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例證法)引用論證(引證法)對比論證(第7節(jié))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11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種論證方法
3、學會鑒賞格言式的語言風格
4、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良好的行為美德。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引導(dǎo)提問、討論
教學過程:
一、 課文導(dǎo)入:
各位同學好!我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節(jié)課的時間,看看我是否有緣成為大家的老師。初次見面,想必大家看著我這位新老師,是不是心里在琢磨著:艾,這位老師長得……穿得……
可見,看一個人我們首先會想他漂亮不漂亮,帥不帥,也就是說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钡谝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課:可結(jié)合“大長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寶石 喻證
有美德的人 例證
(第一組朗讀)
2、美貌
(第二組朗讀)
討論思考:為什么要寫這一段? 對比中看出作者的價值取向 對比論證
大家先想想,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但沒有什么才能的人,和一位長得比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歡哪個,或者說比較欣賞哪位?
俗話說:“繡花枕頭一包草”其實就是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的鄙視。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內(nèi)在表現(xiàn)。其實偉大的科學家培根和大家一樣,他也覺得有才能有所為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贊賞。從這一段里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作者培根的價值取向,即還有其他東西比美貌更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們來跟著培根“仔細考究”一下:
(第三組朗讀)
對比論證、例證
外在:優(yōu)雅行為 形體之美 顏色之美(最直觀,畫家最容易表現(xiàn)出來)
內(nèi)在:美德——最高的美(難于直觀,畫家無法表現(xiàn))
內(nèi)在外化 外在內(nèi)現(xiàn)
隨后作者進一步說明:
“美是不能制定規(guī)范的,創(chuàng)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惫绞呛唵蔚,機遇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難得的。課文舉例說明,可以讓學生補充說明。
——美是難的。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論美》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 12
【學習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shù)形象,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4、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guān)注和真摯愛戀,增強愛國情感。
【學習重點】
感情誦讀,品味語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習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shù)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自主預(yù)習案】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加橫線的詞語。
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蘸著(zhàn)輕撫(fǔ)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學常識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詩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赴法留學回國后,1936年與卞之琳、梁宗岱、馮至等創(chuàng)辦《新詩》月刊?箲(zhàn)爆發(fā)后,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在副刊上編發(fā)了不少動員抗戰(zhàn)的詩歌。1941年日本占領(lǐng)香港后曾被捕入獄,在獄中受傷致殘,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并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詩篇。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災(zāi)難的歲月》等。他是中國現(xiàn)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chuàng)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3、預(yù)習質(zhì)疑:讀了這首詩后,你還有哪些疑問?試寫在下面。
【課內(nèi)探究案】
情境導(dǎo)入,目標明確
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土地的誓言》嗎?還記得我們看過的日本侵略我領(lǐng)土,屠殺我人民的慘不忍睹畫面嗎,如果大家忘卻了,就請再看一遍,(多媒體顯示畫面),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億萬中國人被魔掌蹂躪,大好河山被鐵蹄踐踏,中國人民開始了不屈的抗爭,“雨巷”詩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獄,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初三語文總復(fù)習教案11-07
初三語文復(fù)習教學反思04-17
初三語文總復(fù)習專題訓(xùn)練07-24
初三語文教案11-16
(集合)初三語文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