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高考語文閱讀復習題(有答案)
懷表,很老很老了
駱文
一塊懷表很老了。
它鍍鉻的殼子已經(jīng)斑駁,針盤也有好幾個地方銹蝕。是帶著日月盈虧的刻度么……
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鐘表的師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過一般機械表還是106個零件吧……上點油?”我說:“你看哩!”他擰了擰發(fā)條說:“只要動個小手術。等著好了。”他打開表,拆了零件。我點煙吸著。給他一支,他急忙阻攔:不是吸煙時候,煙灰撣不得的。于是,他把零件挨個吹一吹,放在玻璃盤子120號汽油中。然后,以極細軟的紙吸干,裝配。一根微絲就著瘦長的小瓶口滴下點點油滴,上在軸上,上在鉆石上,“行嘍。”經(jīng)他一撥弄,懷表復活了,金屬簧輕輕響著,像在伴奏一種韻律操。
我把它收進口袋,回到家里。
母親說,這是爸爸留下的一塊表。吃粉筆的人嘛,攢錢攢了半年,才買了這塊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說,他一輩子別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時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幾件打發(fā)寒暖季節(jié)的衣裳。就是這樣,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課本,改答卷。還寫了兩本數(shù)學書。他從不講究吃的,鍋塘里埋幾個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過一天。雖說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頭,卻像緯梭穿行于歲月的經(jīng)繃。他學生的鬢角發(fā)灰了,他自己的頭發(fā)也更加銀白了。前兩年,晚上睡覺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過去了。燈油熬干,捻子熄掉了……變成一堆灰。他就留下了這塊表。他留下的就這平平淡淡的幾十年。
懷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熱,我時常摸出看看它。我聽到的是時間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魚的和尚。應該承認已進入暮年,但還有點晚晴中火紅;我還要追趕時間的晨曦哩。
四周的木落,有些蘊藉深沉,然其颯颯之聲不是唏噓嘆息,而是和我們藍色星球搏斗的一種動力。
這塊薄薄的圓圓的金屬,我揣著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見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記錄的是秋天。水紅菱綻開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親切地感受到。還會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讓秒針、分針在羅馬字上寂寞地流轉(zhuǎn)。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記:多幾個安適的驛站好讓我打尖……
“行路人啊,為什么你總顯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親,像踏著驟起旋風似的馬蹄,會不會這樣驚醒我,促使我時常警覺。——精神一點不能萎靡啊。
(原載1990年3月號《散文》)
16.根據(jù)原文,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父親形象的內(nèi)在特點。(限30字以內(nèi))(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從文中看,“我還要追趕晨曦哩”這句話有什么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以懷表為線索,可以分三個層次,請分析這樣安排的作用和好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經(jīng)他一撥弄,懷表復活了,金屬簧輕輕響著,像在伴奏一種韻律操。”從全文看,這句話含有人到老年,只要有一種精神動力,仍能充滿活力的寓意。
B.“他就留下這塊表。他留下的就這平平淡淡幾十年。”這是說,父親一生辛勞,但一生清貧,除了這塊表,什么也沒有留下。
C.“在寒林雪屋看見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記著的秋天。水紅菱綻開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親切地感受到。”這段描寫主要是反映作者對四季自然景物的變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
D.“行路人啊,為什么你總顯得疲乏呢?”作者通過擬設的泉路上父親的這句發(fā)問,引出“精神一點不能萎靡啊”的自勉之語。
E、父親已經(jīng)辭世了,“我”也“進入暮年”,“懷表很老很老了”,作品表現(xiàn)出一種時間無情、人生無奈的思緒。
參考答案
16. ①惜時 ②敬業(yè)③勤奮④儉樸
17. 主要從兩個方面回答。①雖已年邁,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為“追趕”之意)②永葆青春,像父親那樣積極進取。(引為“晨曦”之意)
18. 主要從兩個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層寫修表的經(jīng)過,為下文介紹表的來歷作鋪墊;第二層寫表的來歷凸顯父親的精神;第三層寫表的傳承突出作者對父親精神的感悟。②好處:由表及人,層次分明;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19. A D
黃河臆象
楊聞宇
、贁偲轿覈貓D,從東北向西南,自東南往西北,平直繃起兩根細線,線的交點恰巧是蘭州的所在地。黃河九曲,逶迤數(shù)千里,它只正二八經(jīng)地穿過了一座城市:蘭州。
、谠谇缋实娜兆永,百里長街,市聲如沸,流經(jīng)鬧市的黃河則是悄無聲息的。不甚透明的水紋盤旋交織,沉默平穩(wěn)的波痕在朝暉夕照里猶如銅汁澆鑄的塊狀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獷的血色,流動成浩浩的、渾厚的一派,仿佛千萬條漢子銜枚疾進,無聲地運行。人們看不出別的跡象,只看見瓷實的,富于彈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動,強悍雄勁卻不暴戾,元氣勃勃而不響動。——一切懷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無聲的。
、“不到黃河心不死”,“跳到黃河洗不清”,小時節(jié),我聽到父輩動不動念叨黃河,心里也覺得黃河了不得。讀書時,耳畔啥話都有,有人說黃河是一支剽野的黃膚色的歌,有人說是長長的一線淚滴、深深的一聲喟嘆,也有人說它是月亮下神話里的一條龍……我想往黃河,以為今生今世能見它一眼,就知足了。沒料想成人之后,我這生命的火星兒濺離父母之鄉(xiāng),西擲千里,住進蘭州,居然與北國大地上最古老、最有聲望的大河相依為鄰了。夕照下,風地里,雨天,雪天,我獨自在河灘里逍遙漫步,縱覽這亙古不息的,不舍晝夜的活的巨物,聆聽這似乎無言、卻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緒便有了些神秘的變動。
④黃河,是大海以它倔強的手指深深地摳進陸地里的一個“大問號”。這問號在蘭州形成稽考歷史的第一個銳利彎鉤,鉤起一連串的積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駝西上的漢使張騫,120丈鐵纜的鎮(zhèn)遠橋鐵拄,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蘭州戰(zhàn)役時在炮火中旋動不已的大型水車……這些記載過我們民族的年代的實物,有的化作了瀕水而立的花崗巖石雕,有的尚綿延著一線活氣,對“問號”努力進行解釋。
、蔹S河,又是天際一霎閃電掣開的鞭影,鞭桿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緊握的拳頭),鞭捎抽打在一個微微聳起的背脊上。在蘭州,黃河并不是箭桿式地插城而過,每于人跡稀寥處折個大彎,長的波痕便斜傾如熊腰,低吼喑嗚,拍石崩岸,狂不可羈,這一種地上沒有路便要踢開一條路,前方?jīng)]有海自己便要掬成一個海的霸王氣概,著實驚人!黃河在蘭州,并不曉得前程上還有橫流四衍的壺口、有“平地一聲雷”的龍門、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門峽。浪未至而氣先凝,這一條由;険]動著閃電似的長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氣度是先天具備的。
、“黃河遠上白云間”,那僅僅是它遠上昆侖時偶爾一現(xiàn)的背影。蘭州乃挾水之山城,夜來兩廂燈火,珠璣羅列,金冠嵯峨,洋洋灑灑映進黃河,致使這里的流水成為千里軀體上光明璀璨,瑰麗無比的一個段落。“昆侖者,天象之大也”,昆侖怎么也容納不了的黃河,正從我身邊經(jīng)過……
18.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分別說說以下兩個比喻句的含義。(6分)
⑴黃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摳進陸地里的一個“大問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泣S河,又是天際一霎閃電掣開的鞭影,鞭桿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緊握的拳頭),鞭梢抽打在一個微微聳起的背脊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②⑥兩段所描寫的內(nèi)容有什么異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你對本文以“黃河臆象”為題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第①段敘說蘭州的位置及黃河流經(jīng)蘭州的情況,寫出了蘭州是體味黃河的最佳地方,自然引起后文的“臆象”。
B.文章先寫“我”為黃河的神奇所吸引,再寫“我”與黃河相依為鄰,最后寫“我”與黃河密不可分,全文線索清晰,結(jié)構(gòu)謹嚴。
C.文章先寫黃河“悄無聲息”、“沉默乎穩(wěn)”,再突出黃河征服一切的霸王氣度,欲揚先抑,曲折多姿。
D.文章描寫了黃河蘭州段景象,又指出黃河在蘭州并不曉得前程上還有“橫流四衍的壺口”等景象,虛實結(jié)合,表現(xiàn)了黃河全程的聲威氣勢。
E.文章最后指出“昆侖怎么也容納不了”黃河,借“天象之大”的.昆侖反襯黃河,充分表現(xiàn)黃河粗獷、渾厚的性格和寬廣、博大的胸懷。
參考答案
18.⑴“大問號”既喻指黃河的外形(流經(jīng)蘭州時的大彎子),又表示對歷史積淀物(或我們民族的年代的實物或黃河文明或華夏歷史)的思考。
、“鞭影”喻指黃河與渤海緊緊相連,先天具有征服一切(沒路開路、沒海掬海)的霸王氣概。(每小題3分)
19.兩段描寫的都是黃河蘭州段的景色。但第②段寫的是白天之景,第⑥段寫的是夜晚之景。
第②段表現(xiàn)黃河悄無聲息而又強悍雄勁的特點,第⑥段表現(xiàn)黃河璀璨瑰麗的特點。(或合在
一起說:……第②段寫的是黃河白天流經(jīng)蘭州的情景,表現(xiàn)了黃河悄無聲息而又強悍雄勁、元氣勃勃的特點。第⑥段寫的是黃河夜晚流經(jīng)蘭州時的情景,表現(xiàn)了黃河光明璀璨、瑰麗無比的特點。(“同”占1分。“異”占4分,每一層意思2分
20.以“黃河臆象”為題,表明文章主要表達的是黃河之“神”而非“形”,是對黃河文明的感悟和思考,而非地理學意義上的黃河。
21.A D B項:“‘我’與黃河密不可分”屬無中生有。C項:“欲揚先抑”屬無中生有。E項:“反襯”說得不對。
回家是一種感覺
在羈留異鄉(xiāng)的日子,回家是一種感覺。
茫茫人海,鱗次櫛比的樓群,無意間聽到的一個聲音,或是偶然間瞥見的沒有別人注意到的情景,讓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在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
我們突然間感到很孤獨,又突然間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上,我們來去匆匆,卻不會無影無蹤。那一刻,我們是那么的不堪一擊,又是那么的堅韌無比。
難以用語言表述的感覺,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那是一種沒有來由的觸動,既可以讓人喜極而泣,又可以讓人欲哭無淚。如果它能發(fā)出聲音,那聲音一定是微弱而固執(zhí)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蹣跚而執(zhí)著的?墒撬鼰o聲無息,短暫的刺痛,還沒有傷口,就被異鄉(xiāng)的聲音和風景撫平。
在他鄉(xiāng)我們又有了另外一個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離鄉(xiāng)的時候,慶幸也許遠遠多于傷感。可是被我們淡化了甚至遺棄了的故鄉(xiāng),又注定會在某一天清晰無比。我們曾經(jīng)用生命的第一聲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喚過的土地,又注定會在某一時刻穿透時間和空間,呼喚著我們回家。
于是,我們回家。背著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經(jīng)疲憊的心,一起回家。無論我們早已功成名就,還是我們正在為生計奔波,當我們踏上回家的征途,我們會有著同樣的沖動和期望。也許我們需要蜷縮在擁護不堪的車廂里,也許我們要跋山涉水遠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發(fā)現(xiàn),我們離開家已經(jīng)走得太遠。
我們回到了這里,我們和我們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們生在這里,卻命中注定要離開這里,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我們用心觸摸這里的一切。在遙遠的他鄉(xiāng),我們曾用音符去編織她;我們曾用淚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條小路應該鋪滿紅葉,燃燒著詩情畫意;她的空氣里應該彌漫著醉人的酒香,浸染著離愁別緒。我們本來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學會了刻意地尋求她感受她?墒牵瑯闼氐耐恋貨]有那么多的鄉(xiāng)愁,對于那些依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來說,他們甚至已經(jīng)忘記了這里是他們的故鄉(xiāng)。我們與我們的故鄉(xiāng)之間,已經(jīng)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東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風塵之后,倚在故鄉(xiāng)的門檻邊,也許會傷心地告訴自己:我離開了這里,再也無法回到這里。我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輕輕的一聲嘆息,卻沉重得讓人無法喘息。
我們在茫然中再次告別故鄉(xiāng)。沒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們甚至已經(jīng)巴望著盡快離開。我們還未實現(xiàn)的夢想,被我們留在了他鄉(xiāng),還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著我們歸去。
是,當年輪啟動的時候,我們便開始籌劃起下一輪回家的行程;丶业母杏X,又不知不覺涌上心頭。故鄉(xiāng)的景色還近在眼前,我們不知道,我們是舍不得離開這里,還是在盼望著再次回到這里?我們回家,畢竟不僅僅是為了成全那種感覺。
什么時候,在對故鄉(xiāng)的回憶里,夾雜了苦澀和痛楚,可是想起故鄉(xiāng)時,我們還會有割舍不斷的感覺。也許在某一天,我們在故鄉(xiāng)埋葬了最后一個親人,我們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墒窃诓唤(jīng)意間,我們還會拾起那種感覺;丶业母杏X,細碎的、溫暖的、潮濕的感覺,穿透了我們已經(jīng)麻木而冷漠的心;丶也辉偈且环N行為,它越來越虛化成為一種感覺。細膩而綿長的感覺,連綴著我們的一生一世。
我們回家,獨自一人,或者帶上我們浩浩蕩蕩的子孫。也許是在夢里,風雨飄零,我們又踏上了沒有盡頭的歸途。
18.文中反復說“回家是一種感覺”,“我們回家畢竟不僅僅是為了成全那種感覺”,“我們還會拾起那種感覺”,又說“回家不再是一種行動”,請結(jié)合全文分析:(5分)
(1)反復說到的“那種感覺”指的是什么?
答:
(2)“不僅僅是為了成全那種感覺”,還為了什么?(不超過10字)
答:
19.第七段中說“我離開了這里,再也無法回到這里”,為什么?(3分)
答:
20.文章是通過哪幾層內(nèi)容來表現(xiàn)回家“越來越虛化成為一種感覺”的?試用簡潔的文字分層概括,并說說這種結(jié)構(gòu)有什么特點。(6分)
答:
21.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本文不像一般寫鄉(xiāng)情的文章那樣去回憶故鄉(xiāng)的生活場景,而是著重抒寫了自己羈留異鄉(xiāng)時,對故鄉(xiāng)的一種刻骨銘心的復雜感情。
B.作者描繪了回家時所見的故鄉(xiāng)景色,創(chuàng)造了詩情畫意的境界,寫出了對故鄉(xiāng)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C.文章構(gòu)思獨特,虛實交融,反復抒寫了對故鄉(xiāng)矛盾而又纏綿悱惻的情思,有回腸蕩氣之感,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D.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現(xiàn)代社會人們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變得冷漠的現(xiàn)象的譏諷,深化了主題。
E.本文語言優(yōu)美典雅,含蓄蘊藉,化用古詩詞貼切自然,富有抒情筆調(diào)的語句使文章韻味無窮。
參考答案
18.(1)回家已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寄托。(或心理上的需求、滿足,心靈上的慰藉。)
(2)對故鄉(xiāng)割舍不斷的感動(或“看望家鄉(xiāng)的親人”)
19.因我們與故鄉(xiāng)之間已經(jīng)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東西。(意思對即可)。
20.分四層:思念家鄉(xiāng)——回到家鄉(xiāng)——回家又巴望離開家鄉(xiāng)——離開后又開始思念家鄉(xiāng);逐層深入,前后呼應。
21.B、D
火中取栗的人
周晗
梵高的一生充滿了孤獨和被遺棄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嘆息著:“上帝啊,孤獨地生活值得嗎?”梵高又說:“一個人必須保持隱士的某種本質(zhì),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 為了繪畫,孤獨是必要的,孤獨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這個脆弱的個體生命在不可解決的悖論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來,“繪畫就是要設法穿過一堵看不見的鐵墻”。同時,這也是畫布對梵高的召喚。“不少畫家害怕空白畫布,但空白畫布也怕敢冒風險的真正熱情的畫家。”梵高把藝術活動當作極富挑戰(zhàn)性的生命活動,讓滿腔熱血在畫布上揮灑流淌。對梵高來說,理性可以忽略不計,表達遠遠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畫布上完成了生命,成為一名藝術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畫作前,我首先要提問的是,在這些令人無以言說地震撼的畫作背后,隱藏著怎樣的靈魂?在藝術史里,梵高是突兀的進入者,是不可定義的。他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專業(yè)訓練,是個曾做過教師、營業(yè)員、傳教士的窮困潦倒的外來者。他的畫被那個時代認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沒有局促而褊狹的形式感,以一種特殊的手段,不顧一切地表達,直接而強悍,如同天啟,顯示出了罕有的品質(zhì)。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滅和佚散的書信,梵高沒有給這個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讀他的傾訴,讓人覺得他擁有純金般的生命。他是個底層的觀察者、感受者和傳達者。一個實踐理想和使用決心的人。他對繪畫有一種獨有的生命的虔誠。他是如此單純,單純是他面對世界和畫布的態(tài)度,而他情感的纖細和尖銳的痛苦一樣令人震驚。
他就是這么一個具有純真本性、無比溫柔善良、充滿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畫作也最直接地表達了他的熱情。他畫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這樣一個至真至善的靈魂,強化了一往無前的悲慘的境遇,并收獲絕望。但他并不屈服。他盡可能地敞開內(nèi)心,相信拯救的力量來自生命內(nèi)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經(jīng)歷了愛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靈的廢墟中尋找著取暖的爐火,哪怕這爐火將他毀滅。他對藝術的狂熱,既是道德的救贖,也是愛欲的出口。繪畫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惟一可能,是他逃避絕望的.需要。他的創(chuàng)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獨,創(chuàng)作也越自由。他在表達著人最飽滿的神氣,努力在深重的絕望中生長出深重的幸福,以此來抵御陰暗的世俗的蹂躪和壓迫。梵高身上的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掙扎。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讓命運的悲劇感越來越濃重。他說:“誰為自己選擇了貧困并喜愛貧困,誰就擁有無窮的財富。”但他又因為事業(yè)失敗和貧困而絕望。在嚴酷的現(xiàn)實生活的壓迫下,大地在他腳下坍陷,他活在了風暴里。他的靈魂不斷地破碎下去。但他決不撤退。他說:“一切我所向著自然創(chuàng)作的,是栗子,從火中取出來的。”他畫布上的色彩在轟響里燃燒著,裹挾著他,讓他在持續(xù)不斷的昂揚中崩潰。(本文有刪節(jié))
19.第一段有兩個畫橫線的短語,請說出它們在文中的含義。(6分)
(1)隱士的某種本質(zh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解決的悖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梵高的畫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從梵高的靈魂深處看,產(chǎn)生這種力量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火中取栗”是個成語,請解釋這個成語的詞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梵高為什么稱自己的作品是“從火中取出來的”“栗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認為,“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掙扎。”試就“不屈和掙扎”,聯(lián)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談談你的個人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9.(1)藝術家要珍視藝術生命,要擁有忍受孤獨貧窮的品質(zhì)。(2)梵高所處的兩難境地:①為藝術必須承受孤獨和貧窮②孤獨和貧窮有加劇他精神的苦痛。(6分)
20.梵高不顧一切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對繪畫有一種獨有的生命的虔誠。(4分)
21.(1)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2)指自己的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經(jīng)歷密不可分,已經(jīng)成為自己的痛苦生活的結(jié)晶。(4分)
22.貝多芬在失聰?shù)那闆r下,勇于同命運抗爭,最終成為聞名全球的音樂大師,他的不屈精神已成為人類寶貴的財富。(4分)
寂寞書院冷
葉文玲
四月間走洛陽途經(jīng)嵩山,發(fā)現(xiàn)了一處“新大陸”一一嵩陽書院。
駐足留連時,相識恨遲的感慨油然而生。
這處在我是第一次見識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與廬山白鹿洞書院等齊名的我國四大書院之一?墒牵缃袂那牧⒂谏钌降那甯,它少有游跡的冷寂,令我訝然。
書院和寂寞,本是絕不相稱的對立詞,可是,寂寞于書院,在特定的時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來,人們無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貫中外的中華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輕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腳下的名剎少林寺,一場電影教少林寺躋身為全國旅游點之最;《牧羊女》的歌聲至今綿綿不衰,李連杰因為少林寺而成為武林和影壇雙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業(yè)效應也為別的從商者望塵莫及。
同樣位于嵩山懷抱中的書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無法得知書院的當年規(guī)模,但見它選擇在這樣一處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見開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學問的高深,還是比擬攀登的艱難?門前門后那早已湮沒卻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徑,院里那兩棵歷時千年凡人抱不過來的漢柏“大將軍”和“二將軍”,都增加著它無以言喻的蒼涼。
書院古老有矣,但它曾經(jīng)在人們心里生下的糧,卻不會衰敗。它曾經(jīng)傳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應為所有的受惠者銘記不忘。
我在那兩棵古意森森的漢柏間徘徊,誠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敘,這兩棵古樹是我平生所見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樹,它虬枝盤曲,清氣自流,越時千余年而依舊歲歲華生翠葉,遭大雷擊劈而臨絕不斃!當在書院留連良久后,我更覺得它們的存在,就是書院的天然見證和最佳伴侶;它們已到龍鐘之年卻巍然挺拔的身軀,它們多皴而蒼黑的樹紋葉脈,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動具象。
書院的現(xiàn)址只剩下了前后兩進的小小屋舍,是否是當年院舍自然也難考究。歷盡風霜,幾經(jīng)浩劫,價值連城的國寶文物尚且蕩然無存,何況這幾近湮沒的書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諸如什么先賢手譯文書寶卷自然是沒有的。但是,我依然欽佩那些想到要標識它尊奉它的有識之士,欽佩努力設法恢復它的舊跡的'人們,他們畢竟想到在熱熱鬧鬧的少林寺高處,還有這處對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許就這樣: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發(fā)新鮮的刺激和感觸。我也如是。越對照少林寺的熱鬧,我越為這書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一一在我留連的個把小時中,幾乎沒有第二茬游人光顧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個字——將書院的“書”改為“寺”;假如將這張講案換成幾尊紅頭赤面的什么菩薩大佛,這里肯定香火裊裊,游人不絕,門票高昂,收入豐盈,管理員或主持者肯定也會成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與此相應的,書院所代表的歷史文化,書院的教學精神,卻就真的從此湮沒無聞,而燭火闌珊中,再也無人記得嵩山深處曾經(jīng)有過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陽書院。
看來,寂寞和清冷果真是書院和做學問者的宿命。
話又說回來,與其向熱鬧得不倫不類褻瀆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寧可見它繼續(xù)清冷下去。因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載過光榮的使命,至少貯留了我們對它的懷念和思考,至少擁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還擁有“盡收城廓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曠達。 (有刪節(jié))
14.文章題目中用了“寂寞”和“冷”兩個詞語。
(1)從文章內(nèi)容看,書院的“寂寞”除“少有游跡”外,還具體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4分)
(2)“冷”字在文章中有三層含義,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3分)
15.作者寫嵩山及少林寺的熱鬧,其用意是什么?(4分)
16.結(jié)合語境,談談畫線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5分)
17.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
參考答案
14.(1)位于深山腹地;草徑僅依依可見;千年古柏增加凄涼;院舍空空。(2)一是書院的冷清,二是歷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三是作者感到心寒。((1)題的對應點在文章的7、8、9、10段,這也是描寫書院的主要部分。二、三點可以合二為一,寫出3點就可以得4分。(2)題第一、二點比較好回答,第三點從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中可以看出來,也可以從作者“訝然”、“不是滋味”、“憤激”的感情過程中看出來,每點各1分)
15.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織的熱鬧,反襯嵩山書院的寂寞,表達對歷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憤,對功利世俗的抨擊。(反襯手法及作用各占1分,深層用意2分)
16.古柏就是書院所傳承的歷史文化和教育精神的象征,永遠生機勃勃,雖歷經(jīng)劫難而生生 不息,厚重而有底蘊。(大體意思對即可。難點在對“見證”和“伴侶”的理解上,應結(jié)合上文考慮。)
17.要繼承書院的歷史文化和教育精神,(2分)不向世俗的物質(zhì)主義低頭,(2分)堅守清雅、 怡然、曠達的高尚精神品格:(2分)(大體意思對即可。這是對全文旨要的總括,最后兩節(jié)也是作者總想的真實流露)
【高考語文閱讀復習題有答案】相關文章:
熊芳芳《語文天生浪漫節(jié)選》高考散文閱讀及答案06-14
《天凈沙·秋思》閱讀練習(有答案)08-05
阿城《峽谷》高考散文閱讀題及答案11-03
閱讀記敘文《聽梅》有答案06-13
高一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2-07
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答案09-08
李清明《牛鈴叮當》高考散文閱讀題及答案06-14
王佐良《浙江的感興》高考散文閱讀題及答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