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案例匯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案例第一篇
學習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方法在線
一、導入新課
聯(lián)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諸侯之間得以推行,可是執(zhí)著的孟子并沒有氣餒,他走上了著書立說的道路,在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他人生經(jīng)歷的一部分。
二、自學導引
1. 明確學習重點。
2.師范讀,把握讀音與節(jié)奏。
3.小組根據(jù)重點提示進行合作學習。
4.學習成果展示(師檢測與生主動展示結(jié)合,重點進行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進一步體會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學習活動
(一)精彩故事再現(xiàn)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成長故事。
由六名學生講故事,故事內(nèi)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思考討論
思考:請你用一句話總結(jié)他們的經(jīng)歷,從這些故事中總結(jié)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思考:孟子在談到艱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為,連舉六名在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復,為什么?
、俟餐攸c:出身低微,飽經(jīng)磨難,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氣勢和說服力。
、趶墓诺浇(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多方面舉例,內(nèi)涵豐富,說服力強。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過渡到第二、三段的學習,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長觀。
人才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在這兩段是怎樣體現(xiàn)的?通過譯讀的方式把握。
(三)小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側(cè)重論述的觀點是什么?請理清其論證思路。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guān)系,談“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guān)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nèi)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四、熟讀精思
齊聲誦讀中間兩段,思考:
(一)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說出來讓大家分享吧!
指導學生暢所欲言,豐富積累。
(二)論證“死于安樂”只用一句話,卻是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請你用所學歷史知識解讀一下好嗎?
齊誦這句話,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古代史解讀。
五、多媒體出示下列積累訓練
讀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這些名句:
寶劍鋒從磨礪出, 。
,從來紈绔少偉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誦讀名言警句。
發(fā)出倡議:讓我們積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質(zhì)疑反思
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此為彈性設(shè)計,可依時間靈活處理,也可引導學生課外繼續(xù)探究。
七、課外練筆
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jié)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內(nèi)容和觀點,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以“面對困難”為話題寫一則隨感。~~~~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shè)才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里面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在設(shè)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shè)計與教學中有可取之處,也有遺憾。
本課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注的習慣,質(zhì)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整節(jié)課以各種形式的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shè)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立足課內(nèi),分類積累文言語匯,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guān)名句的積累。設(shè)計意圖為培養(yǎng)文言語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第二項的操作可以靈活處理。
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jié)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案例第二篇
教學一篇課文應有一個“底線”。語文教材中不乏歷代傳誦的名篇,它們都是世界的和民族的文化經(jīng)典。這種課文的教學“底線”應放在“精讀細品”上。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對學過的一些名篇,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學生的印象不深,甚至對篇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也不甚了然。這當然有多種原因,但對“精讀細品”重視不夠,應是一個重要原因。對于經(jīng)典名篇,只是一般地讀讀講講,當然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精讀細品”呢?所謂“精讀”,就是要引導學生以默讀,朗讀,背誦等各種方式反復讀,并在讀時領(lǐng)會文意,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特別是大聲吟誦,心、口、耳、目多種器官并用,更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把文章念熟了,化為了自己頭腦中的東西,不僅記得牢,有助于提高語感,還有助于提高應用語言的能力,在說話或作文時都有可能不知不覺地說出來、寫出來。所謂“細品”,就是仔細品味,深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寫法、以及結(jié)構(gòu)之妙、語言之美等等。但一篇文章,從思想內(nèi)容、篇章結(jié)構(gòu)、語法修辭,什么都有,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品”。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jù)教學目的,聯(lián)系學生實際,確定“品”什么,如何“品”。
在執(zhí)教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時,抓住這一課的主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引導學生“細品”,收到較好的效果。這篇課文是歷史傳頌的名篇,是一篇說理文章,不僅邏輯嚴謹、富于辭采,而且其所說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教材。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細品”呢?我是這樣設(shè)計的:先是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然后引導學生“細品”“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先說“生于憂患”:
一、聯(lián)系課文,使學生懂得第一段列舉的舜、傅說等六人就是“生于憂患”。他們的“發(fā)”、“舉”就是“生”。這里的“生”就是發(fā)展、成功、能擔大任的意思。在此之前,他們都經(jīng)歷過“憂患”的磨煉,也即他們原來有的是耕田的農(nóng)夫、有的是泥工、有的是賣魚賣鹽的商販、有的是關(guān)在牢中的俘虜?shù)鹊龋幱谀婢,?jīng)受過勞累、饑餓、貧困等苦難。
二、聯(lián)系學生實際,誰都會有“憂患”,有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有的家庭貧困、經(jīng)濟困難;有的學習困難、成績上不去,為前途擔憂;有的學不進去,甚至不想學,只是在混日子等等。怎么辦?有兩種可能:一是灰心喪氣、自暴自棄,甚至沉淪墮落下去。另一種就是像舜、傅說他們那樣“生”,即像舜、傅說他們那樣,將來也能擔當大任,成就一番事業(yè)。
三、怎樣才能在憂患中“生”呢?孟子講了,就是要在憂患時為“生”作好準備,創(chuàng)造“生”的條件。課文中講了六條,就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過”“然后能改”,“而后作”,“而后喻”。引導學生細品這幾句話,使學生懂得:
、“動心”,就是說在憂患面前,心要動,即要開動腦筋,要思考,思考怎么走出困境,克服困難,改變現(xiàn)狀等等。
②“忍性”,就是說,在困難面前要堅強,有耐心,有韌勁,有毅力,敢于面對,能承受艱難困苦的磨煉,不輕言放棄。
、“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說,在憂患的磨難中,增長自己原來所不具備的能力,就更有才能,更有本領(lǐng)了。
、“能改”,就是說,在逆境中,“行拂亂其所為”,做事往往不順心,有時還顛三倒四,說錯話,做錯事。這時,就要“能改”,改了,吸取了教訓,在改的過程中,積累了經(jīng)驗,能力也就更強了。
、“而后作”,就是說,面對憂患,要振作奮起,不畏懼,不退縮,不猶豫,積極行動起來,去克服困難。以上五條是“生于憂患”的主觀條件。即要開動腦筋,要堅忍不拔,要不斷的增強自己的能力,要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改正缺點、錯誤。一句話,就是在憂患中要振作奮起,積極努力。
、“而后喻”,就是說,自己經(jīng)歷了的憂患,在憂患中能振作奮起,增長了才能等等,這一切都會從神情上表現(xiàn)出來,從語言上表達出來,而后為人們所了解。為人所了解,這是很重要的客觀條件,否則,別人怎么會賞識你,舉薦你,任用你呢?你又怎么能很好地生存、發(fā)展、成功呢?升學考試,一份試卷,不就是要使別人了解你,決定是否錄取你嗎?
四、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意較為準確完整地解釋“生于憂患”:一個人,在逆境中,在艱難困苦中,要敢于正視困難,振作奮起,堅忍不拔,去克服困難,增長才干,并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使人了解,這樣就能很好地生存、發(fā)展,走向成功。
然后,引導學生細品“死于安樂”。課文只用了一句話來論證這個問題,即一個國家,如果內(nèi)無執(zhí)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良臣,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外無敵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成為昏君、暴君,國家就會衰敗直至滅亡。
至此,可引導學生細品課文在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加深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是這篇課文的顯著特點:課文是從“人”到“國”的角度來論證,也就是說,這一論斷對“人”和“國”都是適用的,具體地說,它包含四層意思,即人“生于憂患”;人“死于安樂”;國“生于憂患”;國“死于安樂”。很顯然,在論述中,省去了人“死于安樂”和國“生于憂患”這兩個方面。對國這方面的論述也只有簡略的一句。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死于安樂”是容易理解的,一個人沉溺于安樂享受之中,玩物喪志,不再拼搏奮斗,自然不可能再有什么作為;為享樂 而追逐財富不擇手段,以至坑蒙拐騙、偷盜強劫、殺人越貨,什么事都干得出來,最后能不身敗名裂么?最淺顯的例子莫如吸毒,在麻醉中獲得了片刻的“安樂”,長此下去,就只有傾家蕩產(chǎn),走向死路。再說一個國家,“生于憂患”,一切王朝興起的過程皆可證明,也用不著說。而一個國家“死于安樂”,課文只用一句話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亡國的事實來論證,用以警醒世人,特別是君主,就不必詳加論證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寫一篇文章一定要有明確的中心,更要有重點,不能面面俱到,可以不說的就不說,可以少說的就不必多說。
從課文論述的重點,也使我們體會到了孟子極為關(guān)注的是造就人才的問題,一個人怎么才能很好地生存發(fā)展獲得成功,這是一個很重要,很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有極強的現(xiàn)實性。無論是誰,呱呱落地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時,是一無所有的,要生存,要融入社會,要在各方面得到發(fā)展,把自己造就成才,在這條成長的道路上,誰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是曲曲折折的,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無窮無盡的憂患………,面對這樣的憂患,怎么辦?每個人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誰都不能回避。所以孟子就著重講了這個問題,鼓勵人們要勇敢地面對憂患,告訴我們要怎樣去做才能成才,走向成功。并由造就人才說到治理國家。從而高度概括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結(jié)論,對世人具有極大的警醒作用。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有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都有一個如何對待“憂患”和“安樂”的問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孟子以其大智慧總結(jié)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哲理,一直就被奉為經(jīng)典,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也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人們艱苦奮斗,勇往直前,不僅造就了自己,還推動了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才有今天這么繁華精彩的世界。
在學了這課后,我要求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自己的感想,然后寫成一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