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魏紀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zhàn)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西晉咸寧五年(279年,另說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人不準盜發(fā)戰(zhàn)國時期魏襄王的墓葬,發(fā)現(xiàn)《竹書紀年》。該書亦稱《汲冢紀年》《古文紀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竹書紀年》魏紀,一起來看看吧。
[一]按《紀年》:……(燕)簡公立十三年,而三晉 命邑為諸侯!妒酚洝ぱ嗍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妨杏跁x烈公九年,《訂補》云:‘當在晉烈公十三年!笐杏谖何暮钏氖。
《太平御覽》卷八七九引《史記》云:‘晉烈公二十三年,(詩銘案:《存真》、《輯校》作‘二十二年’,未詳何據(jù)。)國大風,晝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也!洞嬲妗、《輯校》入輯,以‘今《史記》無此文,當出《紀年》’!遁嬓!吩疲骸妒酚洝x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以晉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之年推之,則烈公當卒于是年。(詩銘案:即二十二年。)烈公既卒,明年,大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為三家所遷。是當時以桓公為未成君,故《紀年》用晉紀元蓋訖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武侯之八年,則以魏紀元矣。《御覽》引晉烈公二十二年,知《紀年》用晉紀元訖于烈公之卒。《史記》索隱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無七年以前年數(shù),知《紀年》以魏紀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輯!芬浴队[》所引《史記》為晉紀最后一條,其下即為魏紀!洞嬲妗芬嘁妒酚洝反藯l,云:‘誤衍一“二”字!杏跁x烈公十二年,因以魏紀始于武侯元年’。案所引《史記》決非《紀年》,原作‘二十三年’亦非‘二十二年’,詳本書附錄,不足以證魏紀起于何時。《晉書·束皙傳》:‘三家分[晉],仍述魏事。’束皙親預整理之役,當以其言為可據(jù),魏紀應始于晉烈公十三年,即本條燕簡公十三年‘三晉命邑為諸侯’條。此說本甚分明,然以《存真》、《輯!氛`系此條于晉烈公九年,復見其后尚有烈公十一年、十二年諸條,遂避而不論,徒兢兢于魏武侯元年或八年為魏紀始年之爭。至于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后序》所謂‘晉國滅,獨記魏事’,蓋以晉桓公之前,《紀年》仍記晉事,以后方獨記魏事,與諸書所引《紀年》之文亦合!都o年》魏紀應從魏文侯四十三年開始,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三年,即《資治通鑒》之第一年,舊時所謂戰(zhàn)國之始。
[二]《紀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匪麟[
案:《存真》列于晉烈公十二年,蓋誤以齊宣公卒年當烈公七年,見上!遁嬓!犯牧杏诹夜,是。此應列于魏文侯四十六年。
[三]《紀年》云:(魏文侯)五十年卒!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校》列于晉烈公十五年,誤。案文侯初立在晉敬公六年,逾年改元,為敬公七年。敬公在位十八年,幽公亦十八年,合共三十六年,減六年則為三十年,是烈公元年為文侯之三十一年。由此下推十九年,文侯五十年卒時應在烈公二十年。
[四]按《紀年》云:(魏)武侯元年,封公子緩。 《史記·魏世家》索隱
案:《存真》云:‘公子緩,武侯之子、惠成王之弟公仲緩也!杏谖何浜钤辍!遁嬓!芬詾橄怠斪骰莩赏踉辍牧性撃,非是,詳后。
[五]《紀年》云:魏武侯元年,當趙烈侯之十四年。《史記·魏世家》索隱
[六]《紀年》云:……(秦)敬公立,十二年卒,乃立惠公!妒酚洝で乇炯o》索隱
王劭按:《紀年》云:……(秦)敬公立十三年,乃至惠公!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索隱
案:《訂補》引《秦始皇本紀》索隱,誤為‘集解’,又改敬公立十三年’為‘十二年’,(諸本皆作‘十三年’,見《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六。)期與《秦本紀》索隱合。實則所謂‘十二年卒’,自敬公即位次年改元起算;所謂‘敬公立十三年’,乃自即位之年起算。十二年或十三年乃計算方法之異!洞嬲妗妨杏谖何浜钊辏遁嬓!妨杏跁x烈公十八年。案應列于魏武侯二年,當晉烈公二十二年。
[七]《紀年》以孝公為桓公!妒酚洝x世家》索隱
案:《史記·晉世家》:‘二十七年,烈公卒,子孝公頎立!麟[:‘《系本》云:孝公傾!都o年》以孝公為桓公,故《韓子》有晉桓侯!洞嬲妗窊(jù)此作‘【(魏武侯)七年,晉烈公卒,次桓公立】’,云:‘桓公,《韓非子》作桓侯,《世本》作孝公傾,見《史記》索隱。’《輯!肥。 《韓非子·喻老》有‘蔡桓侯’,《文選·七發(fā)》李善注引《韓子》作‘晉桓侯’,與索隱合!缎滦颉るs事》有‘齊桓侯’,據(jù)《文選·養(yǎng)生論》李善注引《新序》,亦為‘晉桓侯’之誤。蓋昔人已不知晉有桓侯,遂誤改為蔡為齊。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扁鵲曾為趙簡子療疾,后‘過齊,齊桓侯客之’。束皙云:‘齊桓在簡子前且二百歲,小白后無齊桓侯,田和子有桓公午,去簡子首末相距二百八年。《史記》自為舛錯。’(見《文選·養(yǎng)生論》李善注引)‘二百八年’,時間不合,影宋尤袤刻本如此作,疑誤。此當屬束皙考證竹書時隨疑分釋之語,蓋據(jù)《紀年》晉桓侯以駁《史記》舛誤。
[八]《紀年》:(魏武侯)十一年,城洛陽及安邑、王垣!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史記·魏世家》:‘(魏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洞嬲妗吩疲骸尻柈斪髀尻帲妒酚洝贰拔暮罟デ,還筑洛陰”,是也!队喲a》云:‘案《魏世家》“筑洛陰、合陽”,《六國表》作洛陽!
[九]《紀年》為十八年!妒酚洝に问兰摇匪麟[
案:《史記·宋世家》:‘悼公八年卒!麟[:‘《紀年》為十八年!洞嬲妗妨杏谖何浜钍荒辏鳌蔚抗(十八年)卒’。《輯!吠。《訂補》云:‘案《史記》《宋世家》及《六國表》,悼公皆作八年卒,當周安王六年,即《紀年》魏武侯之元年也!都o年》悼公十八年卒,此即據(jù)《史記》卒年推后算得,當周安王之十六年。’
[一0]《紀年》:(齊康公)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索隱
案:《存真》列于魏武侯十四年,《輯校》列于十八年,皆無說。現(xiàn)從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列于魏武侯十三年。
[一一]《紀年》曰:翳三十三年,遷于吳!妒酚洝ぴ绞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妨杏谖何浜钍吣。
《淮南子·原道》:‘越王翳逃山穴,越人薰而出之,遂不得已!ⅲ骸,越太子也,賢不欲為王,逃于山穴之中,越人以火熏出而立之,故曰遂不得已!墩摵狻っ摗、《抱樸子·逸民》略同。此又見《莊子·讓王》、《呂氏春秋·貴生》,并作‘王子搜’。《貴生》:‘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呫湓疲骸浮吨駮o年》,翳之前,唯有不壽見殺;次朱句立,即翳之父也。翳為子所弒,越人殺其子,立無余,又見弒,立無顓。是無顓之前,方可云三世殺其君,王子搜似非翳也!浮妒酚洝ぴ绞兰摇匪麟[據(jù)樂資說,以搜為翳子無顓。此種傳說,或為翳,或為搜,本無一定,不可執(zhí)此以疑彼。
[一二]《十道志》曰:……《竹書紀年》作魴子。 《太平御覽》卷一六一郡部
《竹書紀年》作魴子。《太平寰宇記》卷六0趙州高邑縣
案:《御覽》引《十道志》:‘高邑縣,趙房子之邑!吨駮o年》作魴子。漢以為鄗縣(鄗音犬各反),后漢復改為高邑。’《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梁載言《十道志》十六卷’,當即此書。本條《存真》、《輯!贰ⅰ队喲a》失輯!跺居钣洝罚骸妒酚洝吩疲骸摆w敬肅侯救燕,燕與中山公戰(zhàn)于房;菸耐跛哪,城之。”是也。《竹書紀年》作魴子。’《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己,見本書附錄!洞嬲妗妨杏谖何浜疃,作‘趙與中山公戰(zhàn)于訪子’!遁嬓!纷鳌欁印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F(xiàn)從《存真》系此。
《訂補》云:‘案《趙世家》:“趙敬侯九年,齊伐燕,趙救燕。十年,與中山戰(zhàn)于房子。”是救燕與戰(zhàn)房子為二事,《寰宇記》引《史記》疑誤。敬侯十年當周安王二十五年,《紀年》當魏武侯之二十年,朱氏系年即據(jù)之!
[一三](《紀年》曰):(于粵子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吳人立孚錯枝為君!妒酚洝ぴ绞兰摇匪麟[
案:《訂補》所引《路史·后記》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洞嬲妗贰ⅰ遁嬓!妨杏谖何浜疃。 《訂補》云:‘“粵滑吳”三字應屬下讀,滑吳當是地名!鞘。金文有《越王鐘》、《越王予》,稱‘戉(越)王者(諸)召于○’(見《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補錄頁一至二),復有劍二(見容庚《鳥書考》)。一九五九年,淮南市八公山區(qū)蔡家崗更鐙二戈。郭沫若同志以‘諸咎粵滑蓋即此者召于○’(同上書頁一),是。此以翳遷于吳,故謂之‘吳人’。
[一四]《紀年》云:……明年,大夫寺區(qū)定粵亂,立初無余之!妒酚洝ぴ绞兰摇匪麟[
案:《存真》作‘初無余之’,《輯!纷鳌疅o余之’。宋耿秉本、黃善夫本、元彭寅翁本皆有‘初’字(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四一頁一五)!队喲a》所引《路史·后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洞嬲妗贰ⅰ遁嬓!妨杏谖何浜疃荒辍
‘初無余之’,《史記·越世家》作‘之侯’,索隱引樂資云‘王之侯即初無余之’,當出《春秋后傳》,所云‘初無余之’,即本《紀年》。
[一五]按《紀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韓滅鄭,哀侯入于鄭!妒酚洝ろn世家》索隱
案:《存真》列于魏武侯二十二年。《訂補》云:‘案《韓世家》索隱明載為武侯二十一年,《史記》各本皆同。朱氏偶失察,其《周年表》亦同誤!吸S善夫本、元彭寅翁本皆作‘二十二年’(見《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四五頁九),與《存真》合,此所謂‘各本皆同’,疑不盡然。但‘二十二年’當誤,從下文又云‘二十二年’可知,見后。
[一六]《紀年》云:晉桓公邑哀侯于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而立韓若山!妒酚洝ろn世家》索隱
按《紀年》:(魏武侯)二十二年,晉桓公邑哀侯于鄭!妒酚洝ろn世家》索隱
按《紀年》:……韓哀侯、趙敬侯并以(晉)桓公十五年卒。《史記·晉世家》索隱
案:《存真》列于魏武侯二十三年。《訂補》云:‘索隱明作“二十二年”,朱氏或據(jù)訛本《史記》,王氏偶未察,從之而誤!洞嬲妗匪鶕(jù)《史記》與上舉黃善夫本、彭寅翁本同,前后皆作‘二十二年’,其中必有一誤,朱氏因改后‘二十二年’為‘二十三年’。石印《遺書》本《輯!纷鳌辍,不誤。案晉桓公立于魏武侯七年,則桓公十五年當武侯二十二年,是年韓哀侯卒,韓若山立,《存真》誤改。
《史記·韓世家》:‘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麟[:‘若山即懿侯也,則韓嚴為韓山堅也。’嚴古當作巖,故字為山堅。懿侯,《史記·六國年表》作‘莊侯’,《紀年》又作‘韓共侯’(見后)。懿侯以哀侯被殺而立,應在當年改元,晉桓公十五年當韓懿侯元年。
《史記》《六國年表》及《趙世家》皆謂趙敬侯在位十二年,卒于周烈王元年,相當于晉桓公十四年。據(jù)《紀年》,卒于桓公十五年,在位則應為十三年!洞嬲妗妨小w敬侯卒’于魏武侯二十三年,云:‘《紀年》桓公十五年,韓哀侯卒,趙敬侯卒。今推校是桓公十六年!哉`改《史記》索隱‘二十二年’為‘二十三年’,此亦誤推后一年!遁嬓!废涤诙,是。
[一七]《紀年》:……后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匪麟[
案:《存真》云:‘索隱曰:“在田侯剡立后十年!庇衷疲骸傲夯萃跏戤旪R桓公十八年!庇忠洞呵锖髠鳌吩唬骸疤镂鐝s田侯及孺子喜而兼齊,是為桓侯!笔撬鶑s者即侯剡也!杏谖何浜疃!遁嬓!妨杏诙荒辏疲骸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匪麟[︰“《紀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庇謸(jù)索隱引《紀年》齊宣公薨與公孫會之叛同年,而據(jù)《水經·瓠子水注》引,則公孫會之叛在晉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則康公元年當為晉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當為魏武侯十八年。此事又后十年,當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隱又引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又案《魏世家》索隱引‘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墓蚧腹。)則桓公(即田午)十八年當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當在是年矣。年代參錯,未知孰是。’《輯!芬詴x烈公十二年當齊康公元年,本無誤,然誤從今本《紀年》以晉敬公在位為二十二年(實僅十八年)之故,下推相差四年,遂誤以齊康公二十二年當魏武侯十八年,因謂此后十年為梁惠王二年,實則此年應為魏武侯二十二年,與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語合。《訂補》云:‘王氏既據(jù)索隱所引梁惠成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推算桓公立年,則當在魏武侯二十二年,與朱氏相同,不應在二十一年!。又以晉年誤推、計算參錯之故,遂疑《紀年》年代不合,誤。 [
[一八]按《紀年》作桓侯璧兵。《史記·宋世家》索隱
案:《史記·宋世家》:‘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麟[:‘按《紀年》作桓侯璧兵!洞嬲妗妨杏谖何浜疃哪,作‘【宋桓侯璧兵立】’。《輯!纷鳌位负铊当,附于‘無年世可系者’。又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補此條于周烈王三年,郝懿行《竹書紀年校正》卷一三補于周烈王五年,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四亦補于周烈王三年,或更謂桓侯元年當周安王二十二年。宋國國君年次,《紀年》多闕,《宋世家》與《六國年表》亦多歧異。《六國年表》宋辟公元年當周烈王四年,即位當在前一年,洪氏、林氏本此。烈王三年于《紀年》當魏武侯二十三年,現(xiàn)姑列于此。
《宋世家》索隱云:‘《莊子》云:“桓侯行,未出城門,其前驅呼辟,蒙人止之,后為狂也。司馬彪云:“呼辟,使人避道,蒙人以桓侯名辟,而前驅呼辟,故為狂也。”’《太平御覽》卷七三九引《莊子》略同。此不見今本,為《莊子》佚文。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七云:‘“辟”、“璧”古今字,猶“圭”與“圭”耳!轭U烜《讀書叢錄》卷二云:‘辟公既名辟兵,不得謚為辟公,當從《紀年》作桓公,“辟”字即涉其名而訛!妒酚洝氛`,《紀年》為是。
[一九]按《紀年》云:魏武侯以桓公十九年卒!妒酚洝x世家》索隱
按《紀年》:武侯二十六年卒!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纷鳌辏浜钭洹。
[二0]《紀年》作(燕)簡公四十五年卒!妒酚洝ぱ嗍兰摇匪麟[
案:燕簡公元年當晉烈公二年,四十五年當魏武侯二十六年,《存真》、《輯!妨杏谑悄。
[二一]《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于屯留!端洝嵴乃ⅰ
《紀年》云:桓公二十年,趙成侯、韓共侯遷桓公于屯留。已后更無晉事!妒酚洝x世家》索隱
案:韓共侯即韓懿侯。據(jù)《水經注》所引,索隱之‘已后更無晉事’句,當屬隱括之詞,非《紀年》文。
[二二]《紀年》曰:惠成王元年,晝晦!堕_元占經》卷一0一
案:郝懿行《竹書紀年校正·通考》引作‘烈王六年’,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四、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仍引作‘惠成王元年’,與今所據(jù)恒德堂本同!墩冀洝坊蛴袃杀,一本將魏紀年換算為周年,后惠成王十六年‘邯鄲四曀’條同。
[二三]按《紀年》云:……七(年)[月],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妨杏诨莩赏跗吣。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四云:‘此條當在魏武侯卒后。是役也,趙助公子緩,故趙謂韓除魏君立公中緩也。據(jù)《世家》為趙成侯、韓懿侯,……則此條當系于烈王六年,是為魏惠王元年!芯彔幜ⅲ斣诖藭r。……余謂當在“烈王六年,趙成侯、韓懿侯伐我葵”之上。’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改‘七年’為‘七月’,亦列于梁惠成王元年。《魏世家》索隱所引《紀年》全文為:‘武侯元年,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王伐趙,圍濁陽。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遁嬓!吩疲骸浮拔浜钤辍碑斪鳌盎莩赏踉辍,據(jù)本文自明!蛳荡藯l于惠成王七年。據(jù)《水經·沁水注》所引(見下條),索隱之誤不在‘武侯元年’,而在‘趙侯種’之前脫‘梁惠成王元年’六字,以及如《考訂》所說,誤‘七月’為‘七年’,其為鈔刻之訛,抑司馬貞節(jié)取《紀年》時之疏,今已不可知。參下條。
[二四]《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水經·沁水注》
按《紀年》云:……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澤!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史記·魏世家》所引,諸本作‘濁陽’,日本南化本、伊佐早謙藏本所據(jù)古鈔校記作‘濁澤’(見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四四頁一二),從之!妒酚洝の菏兰摇芬嘧鳌疂釢伞!端涀ⅰ匪ノ铱B道元并引‘司馬彪《郡國志》“山陽有鄈城”’為證。今《續(xù)漢書·郡國志》作山陽有‘蔡城’,劉昭注:‘蔡叔邑’,則顯非誤字,與《魏世家》索隱所引‘取蔡’合。此亦《紀年》和嶠、荀勖本與束皙本之異。蓋山陽之古城或作‘葵’或作‘蔡’,古文二字形近,釋《紀年》者因一釋‘葵’,一釋‘蔡’,兩本皆流傳,故一本作‘葵’,一本作‘蔡’。(‘葵’、‘蔡’之異,反映在續(xù)漢書·郡國志》上亦一本作‘鄈’,一本作‘蔡’,其為司馬彪書先后之異,抑傳錄者各據(jù)所知以改,今已不詳,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此異文。)《輯!吩疲骸麟[引作“蔡”乃字之誤’,非是。趙成侯名‘種’,見《史記·趙世家》,《世本》亦云:‘成侯名種’(《史記·魏世家》索隱引),與《魏世家》索隱所引《紀年》合,而《水經注》引《紀年》作‘偃’,或為二名! 妒酚洝の菏兰摇罚骸萃踉。初,武侯卒也,子罃(詩銘案:即惠王。)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魏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罃?shù)猛蹂e,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避埠钫f,乃與趙成侯合軍,并兵以伐魏。戰(zhàn)于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囤w世家》:‘(成侯)六年,伐魏,敗欌澤,圍魏惠王。’欌音濁,欌澤即濁澤。此與《紀年》所記為一事,所謂‘惠成王伐趙,圍濁澤’,即惠成王被圍于濁澤,與《魏世家》、《趙世家》合。
[二五]《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鄴師敗邯鄲師于平陽!端洝嵴乃ⅰ
《竹書紀年》云:梁惠成王敗邯鄲之師于平陽。《太平寰宇記》卷五五相州臨漳縣
案: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六云:‘平陽乃近鄴地名,蓋韓以少卒夜去,而邯鄲之師亦取道于鄴而歸,鄴之守令要而擊之,故敗之于平陽!稘h書·郡國志》云:“鄴有平陽城!啊端洝嵴乃ⅰ吩疲骸罢乃洲熎疥柍潜!薄
[二六]《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率師伐趙,圍觀,觀降。《水經·河水注》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皆作‘伐趙’,趙一清、戴震校本改為‘伐我’。戴校云:‘案近刻訛作“趙”’,所據(jù)實今本《紀年》!洞嬲妗、《輯校》亦從趙、戴校本作‘伐我’!队喲a》云:‘案《史記·六國表》魏表:“惠王三年,齊伐我觀津!饼R表:“威王十一年,伐魏取觀。”今本《紀年》與《史記》合,諸家皆據(jù)之。然《紀年》異于《史記》者甚多,似以不改字為是!队喲a》所引《路史·國名紀》丁注,見本書附錄。
[二七]徐廣曰:《及冢紀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錯出奔韓也!妒酚洝の菏兰摇芳
案:《呂氏春秋·長見》:‘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于魏武侯。’《觀表》同!秶摺の翰咭弧酚小蹒姟,‘鐘’,一作‘錯’。前引《史記·魏世家》:‘今魏罃?shù)猛蹂e,挾上黨,固半國也!援敒榇宋捍蠓蛲蹂e。錯本罃黨,其‘出奔韓’之故未詳;蛘f《魏世家》之‘得’當訓為‘失’,古得失互訓,則‘得王錯’當為魏罃失王錯,致王錯挾上黨半國之力降韓與罃為敵,牽合《史記》、《紀年》,文字亦捍格難通,似迂曲。
[二八]《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鄭城邢丘!端洝ⅰ
[二九]《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端洝の妓ⅰ
《竹書紀年》云:惠王命秦子向為藍田君!短藉居钣洝肪矶褐萏锟h
《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命太子向為藍田君。 《長安志》卷一六藍田縣
案: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五云:‘藍為秦地,魏不得命太子往為藍君也。當是“秦”與“泰”近,而“泰”又與“太”通,故《長安志》引《紀年》訛為梁惠成王命太子向耳。’《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己,見本書附錄。
[三0]《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端洝ず铀ⅰ
[三一]《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賈率師伐鄭,韓明戰(zhàn)于陽,我?guī)煍″蜐杀!端洝ⅰ?/strong>
案:《存真》、《輯校》皆作‘我?guī)煍″汀,今本《紀年》同,疑皆誤讀《水經注》所致;蛑^《水經注》此文上下不言有藪澤,以‘澤北’屬下無主名。案‘逋澤’即‘圃田澤’,《水經·渠水注》云:‘(渠水)歷中牟縣之圃田澤。’所引《紀年》亦有‘入河水于甫田’、‘以行圃田之水’等文(見下),皆可為證。昔人習見《紀年》所記戰(zhàn)役常有‘敗逋’之語,因改‘甫’或‘圃’為‘逋’。圃田澤在濁澤之北,地理亦合。
楊守敬《水經注疏》卷八云:‘《箋》曰:謝云“陽”一作“韓”。守敬按:今本《竹書》作戰(zhàn)于韓。徐文靖謂《水經注》戰(zhàn)于陽,當是濮陽,而今本戰(zhàn)于韓,蓋濮陽本衛(wèi)地,至是屬之韓也。余謂酈氏所見《竹書》必是濮陽,故引證于此,若是韓字,非其引書之旨。’是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四0云:‘韓明疑即韓朋,字相似,故誤。明乃韓之公族,氏公仲名朋,相宣王者也!队喲a》亦云:‘案“明”字疑為“朋”之誤,韓朋見《戰(zhàn)國策·韓策》,即公仲,《韓非子·十過篇》作公仲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作韓憑!皯{”、“朋”聲近,通。又按韓朋見于《戰(zhàn)國策》及《史記·韓世家》,在韓宣惠王、襄王之時。《濟水注》又引“今王七年,韓明帥師伐襄邱”。當韓宣惠王之二十一年,與《史記》、《國策》相合,距此五十四年;《韓世家》襄王十二年,公仲尚在,則距此又六十六年,恐無此長壽。疑此“惠王五年”或是“后五年”之誤!S丕烈覆刻宋姚氏本《國策》作‘公仲明’、‘韓明’,黃氏?痹浽疲骸U改“明”作“朋”!亲鳌蟆邽轷U彪校注本所改。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所出帛書《戰(zhàn)國從橫家書·公仲倗謂韓王章》作‘韓傰’、‘公仲倗’。
[三二]《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水經·渠水注》
《汲冢紀年》曰:梁惠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妒酚洝の菏兰摇芳
臣瓚曰:……《汲郡古文》云:惠王之六年,自安邑遷于大梁!稘h書·高帝紀》注
《紀年》以為惠王九年。《史記·魏世家》索隱
《汲冢紀年》云: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氛x
案:《水經注》所引,永樂大典本作‘徙邦’,戴震校本改‘邦’為‘都’,今本顯王四年亦作‘邦’,所據(jù)與大典本合。(所據(jù)今本為明天一閣本,王國維《疏證》作‘都’。)《史記·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徙治大梁!苏f之誤,昔人考辨甚明。然《紀年》所記雖可信,亦有‘六年’、‘九年’之異!洞嬲妗、《輯!妨杏诹,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列于九年。《水經注》、《史記》集解所引皆有‘四月甲寅’之語,或據(jù)此推算,惠王六年夏正四月丙午朔,九日甲寅,與《水經注》所引合;至九年四月己未朔,是月有甲子、甲戌、甲申而無甲寅。共和以后年歷較明,《紀年》用夏正,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已指出,似屬可信。現(xiàn)列于六年。
惠王遷梁以后稱梁,載籍仍梁、魏并用,金文則稱梁,如《梁上官鼎》(《三代吉金文存》二·五三)、《梁廿又七年鼎》(同上三四三),所鑄布幣,文為‘梁充釿五十二尚镩’、‘梁充釿金尚镩’、‘梁半尚二金尚镩’(見《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卷首插圖六),亦皆稱梁,似尚未見稱魏者。
[三三]臣瓚曰:《汲郡古文》:梁惠王發(fā)逢忌之藪以賜民!稘h書·地理志》注
臣瓚案:《汲郡古文》: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蹲髠鳌ぐЧ哪辍氛x
臣瓚曰:《汲郡古文》: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太平御覽》卷一五八州郡部
《竹書紀年》云:梁惠王發(fā)逢忌之藪以賜民!遁浀貜V記》卷五東京開封縣
案:《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甲注,見本書附錄!洞嬲妗妨杏诹夯莩赏趿赆愣即罅褐螅鳌醢l(fā)蓬忌之藪以賜民’!遁嬓!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作‘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今本《紀年》系于周顯王四年‘徙邦于大梁’條后,《存真》據(jù)此。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亦列于徙都大梁之后,唯雷氏以徙都在九年,以此與遷都有關,因列入該年。現(xiàn)姑列于‘徙邦于大梁’條后。
《漢書·地理志》:‘(河南郡)開封,逢池在東北,或曰宋之逢澤也。’注:‘臣瓚曰:《汲郡古文》:梁惠王發(fā)逢忌之藪以賜民,今浚儀有蓬陂忌澤是也!讓W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六云:‘逢忌之藪一名逢澤,此乃圃田之余波,被于梁城東北者,非宋之逢澤矣!肚乇炯o》集解引徐廣《音義》云:“開封東北有逢澤。”正義引《括地志》云:“逢澤一名逢池,在汴州浚儀縣東南十四里!薄緱l或引作‘發(fā)’,或引作‘廢’,聲同相通。
[三四]王劭案《紀年》云:齊桓公十一年弒其君母!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匪麟[
案:《存真》列于七年,《輯!妨杏诎四,應在惠成王六年。
[三五]《紀年》云:……十二年,寺區(qū)弟思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案:《越世家》索隱引樂資云‘號曰無顓’,當出其所為《春秋后傳》,亦本《紀年》。《存真》、《輯!妨杏诹夯莩赏趿,應為七年!队喲a》所引《路史·后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三六]《紀年》曰: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短接[》卷八0九珍寶部
《紀年》曰: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稄V韻》卷五(二十二昔)
案:《存真》、《輯!匪堵肥贰ぐl(fā)揮》卷二,見本書附錄。
[三七]《紀年》曰: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長十丈有余,高尺半!短接[》卷八八0咎征部
[三八]《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水經·濁漳水主》
[三九]《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取肥。《水經·濁漳水注》
[四0]《紀年書》曰:惠成王八年,雨黍!短接[》卷八四二百谷部
案:《御覽》卷八七七引《史記》曰:‘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齊!洞嬲妗、《輯!方砸詾榧础都o年》,誤,詳本書附錄。
[四一]《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端洝ざ催^水注》
[四二]《竹書紀年》曰: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 《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州郡部
《竹書紀年》謂: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縣。《太平寰宇記》卷四四澤州高平縣
案:《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國名紀》己,見本書附錄。《訂補》云:‘案萬廷蘭刻本《寰宇記》有“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而無此條,或別本《寰宇記》有之!盖甯陕肥媳、金陵書局本皆有此條,《存真》、《輯!啡胼嫛
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云:‘《紀年》自烈王六年,韓、趙遷晉桓公于屯留,以后更無晉事矣。此焉得云晉取乎?……“晉”字疑衍。’《存真》云:‘晉即魏也,以榆次、陽邑易泫氏也!队喲a》亦云:‘案《孟子·梁惠王篇》梁惠王自稱晉國。《戰(zhàn)國策》稱晉國者甚多,皆指魏國而言,與《孟子》相同。劉寶楠《愈愚錄》四云:“戰(zhàn)國時晉地多入魏,故其稱晉國也有四:有指魏境內晉地言者,有指魏境內晉都言者,有指魏國言者,有指魏都言者!迸e證頗備,因文長不錄。此“晉”字殆亦是指魏國!洞嬲妗、《訂補》說是。
[四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九年,王會鄭厘侯于巫沙!端洝ⅰ
案:《史記·韓世家》:‘懿侯卒,子昭侯立。’《呂氏春秋》《任數(shù)》、《蕃為》、《處方》,《莊子·讓王》,《國策·韓策》皆稱韓昭厘侯,《韓非子·內儲說下》作昭僖侯、昭侯或僖侯,蓋兩字謚!都o年》此稱鄭厘侯,他處亦稱鄭昭侯,見后。
[四四]《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端洝でⅰ
案:《太平御覽》卷七二引《水經注》,作梁惠成王十五年,與傳世各本異。
[四五]《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來歸。《水經·青衣水注》
案:《存真》云:‘瑕音近雅,雅山之南,梁州之邊徼也。……瑕陽人浮青衣水至蜀,自蜀至秦,又自秦來梁也!
[四六]徐廣曰:《紀年》東周惠公杰薨!妒酚洝ち鶉瓯怼芳
案:《存真》、《輯!妨杏诨莩赏跏荒辍!洞嬲妗吩疲骸妒酚洝房纪醴馄涞芙矣诤幽希菫槲髦芑腹;桓公子威公;威公子惠公;惠公封其子于鞏,是為東周惠公!妒辣尽访,與此異!鹞挠小稏|周左軍矛》(《三代吉金文存》二0·三五)、《東周左○壺》(《善齋吉金錄》三·五0),所鑄圜幣,文亦為‘東周’。
[四七]《竹書紀年》云:秦師伐鄭,次于懷,城殷!端洝で咚ⅰ
《竹書紀年》云:秦師伐鄭,至于懷、殷!短藉居钣洝肪砦逅娜龖阎
案:《輯!、《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戊及丁,見本書附錄。
《存真》列于惠成王十一年,蓋據(jù)今本《紀年》,云:‘此未詳何年事。’現(xiàn)姑據(jù)《存真》系此。《輯!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
[四八]《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筑長城于西邊!端洝ⅰ
案:《史記·魏世家》:‘(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于雕陰!肚乇炯o》:‘(惠文君)七年,公子卬與魏戰(zhàn),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即此龍賈。
[四九]《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水經·河水注》
案:永樂大典本作‘出’,朱謀□本‘出’作‘山’,箋曰:‘謝兆申云:宋本作楚師決河!嫱1靖臑椤疀Q水’,趙一清、戴震校本仍作‘出’。此條疑有脫訛。
[五0]《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端洝嵴乃ⅰ
《竹書紀年》曰:梁惠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即長子之地也!短接[》卷一六三州郡部
《竹書紀年》云: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長子。《太平寰宇記》卷四五潞州長子縣
案:《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丁注,見本書附錄。
《御覽》所引‘即長子之地也’,當為《竹書同異》之文!罉反蟮浔、朱謀□本皆作‘沮’,全祖望、趙一清、戴震校本改作‘涅’。楊守敬云:‘按涅城在武鄉(xiāng)縣西,距屯留、長子不遠,“沮”又與“涅”形近,則改“涅”是。今本《竹書》無“涅”字,《御覽》(一百六十三)、《寰宇記》引亦無“涅”字,或因已誤為“沮”,不可解而刪之。’
[五一]《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鄭厘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戶牖、首垣諸邑及鄭馳地。我取枳道,與鄭鹿!端洝ず铀ⅰ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皆作‘十三年’,戴震校本改作‘十一年’,云:‘案近刻訛作十三年。’《訂補》云:‘趙一清《朱箋刊誤》云:“《竹書紀年》是十一年。此即據(jù)之!钡癖尽都o年》為周顯王十一年,乃梁惠成王之十三年,與朱本《水經注》相同,趙氏亦偶失考!洞嬲妗、《輯!窊(jù)戴校本,列于惠成王十一年,誤。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系十三年。永樂大典本作‘馳地’,全祖望、趙一清、戴震校本改作‘馳道’!洞嬲妗吩疲骸Y道,近刻《紀年》及《水經注》并作“馳地”。王引之《經義述聞》以為馳地者弛地也,弛,易也。’(見《爾雅》)《存真》、《輯!方宰鳌Y道’,蓋據(jù)戴校本。
[五二]《竹書紀年》曰: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鄭厘侯盟于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厘于鄭!端洝ⅰ
[五三]按《紀年》:齊(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紀年》: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匪麟[
案:《魏世家》索隱所引‘齊幽公’,當為‘齊桓公’之誤!洞嬲妗窊(jù)此作‘【齊桓公卒,次威王立】’!遁嬓!纷鳌R威王立’。
《紀年》以桓公在位十八年,《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及《六國年表》皆作在位六年,相差十二年。金文有《陳侯午敦》,銘文首稱:‘隹十又四年,陳侯午以群諸侯獻金作皇妣孝大妃○器○○。’郭沫若同志云:‘“隹十又四年”者田齊桓公午之十四年。翁同書云:“《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侯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立,六年卒。索隱曰:【《紀年》】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則桓公十九年而卒。以此銘考之,桓公實不止六年,索隱之言是也。所稱孝大妃即太公和之妃。”(《○古》三之一·八引)……要之,有本銘之“十又四年”,足證《紀年》為是,而《史記》實非也!(《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頁二一八至二一九) 《紀年》謂桓公十八年威王立,桓公十八年當魏惠成王十三年,語本甚明。又《田敬仲完世家》索隱于‘威王始見’后注云‘則桓公十九年而卒’,意謂因逾年改元之故,桓公雖僅十八年,在位實為十九年,此亦甚明。然《訂補》據(jù)此,遂以威王即位于桓公十九年,逾年改元,謂‘威王元年當在惠王十五年’,疑非。
[五四]按《紀年》:魯恭侯、宋桓侯、衛(wèi)成侯、鄭厘侯來朝,皆在十四年!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校》列于惠成王十四年。
[五五]《紀年》云……無顓八年薨,是為菼蠋卯。 《史記·越世家》索隱
案:《訂補》所引《路史·后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存真》、《輯校》列于惠成王十四年,應為十五年。
[五六]徐廣曰:《紀年》一曰魯共侯來朝。邯鄲成侯會燕成侯于安邑!妒酚洝ち鶉瓯怼芳
案:《存真》、《輯!妨杏诨莩赏跏迥。據(jù)《史記》《六國年表》、《燕世家》,是時在位者為燕文公,與《紀年》作燕成侯者異。陳夢家《六國紀年表考證》以為應作成侯,并以《燕世家》‘成公十六年卒’下索隱所引‘按《紀年》成侯名載’,為司馬貞‘誤植于成公下’,更以金文《郾侯載○》等器,‘字體不屬戰(zhàn)國初年,銘稱燕侯載當系《紀年》之成侯載無疑’,因謂‘《紀年》前有成公,后有成侯,明為二人!(《燕京學報》第三七期頁一七六至一七七)此論似嫌武斷!都o年》佚文無燕文公,不得謂《紀年》即無文公,而金文如《郾侯載○》等謂其字體不屬戰(zhàn)國初年,亦乏確證。郭沫若同志對《郾侯載○》早已指出:‘此燕成侯之器,《史記·燕世家》有成公,當周定、考二王之際,在戰(zhàn)國初年。’(《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頁二二七)疑此處之‘燕成侯’涉前之‘邯鄲成侯’而誤,原文或為‘文侯’。
[五七]《竹書紀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將龍賈筑陽池以備秦!对涂たh圖志》卷八鄭州原武縣
《竹書紀年》曰:梁惠王十五年,遣將龍賈筑陽池以備秦!短藉居钣洝肪硪0鄭州原武縣
[五八]《竹書紀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 《水經·濟水注》
案:《水經·濟水注》:‘自亥谷以南鄭所城矣。《竹書紀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洞嬲妗贰ⅰ遁嬓!窊(jù)此作‘鄭筑長城自亥谷以南’,不加【】號,似《紀年》原文如此,非是。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作‘鄭筑長城’。
[五九]《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伐鄭,圍焦城,不克。《水經·渠水注》
[六0]《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城上枳、安陵、山氏!端洝でⅰ
案:永樂大典本‘山氏’,全祖望、戴震校本改作‘山民’!洞嬲妗纷鳌矫瘛,注云:‘“民”一作“氏”’,蓋據(jù)戴校本。
[六一]《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wèi),取漆富丘,城之。《水經·濟水注》
[六二]《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zhàn)于泃水,齊師遁!端洝U丘水注》
[六三]《紀年》曰:惠成王十六年,邯鄲四曀,室壞多死!堕_元占經》卷一0一
案:《存真》作‘邯鄲四曀,室多壞,民多死’。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郝懿行《竹書紀年校正·通考》、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四、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引同!遁嬓!纷鳌愃臅,室壞多死’,云:‘《開元占經》一百一引作“周顯王十四年”!c今所據(jù)恒德堂本作‘惠成王十六年’者異。郝懿行《通考》、《存真·補遺》亦引作‘顯王十四年’,《集證》、《補證》則仍引作‘惠成王十六年’,是《占經》或有兩本,一本將魏紀年換算為周年,與前惠成王元年‘晝晦’條同。
[六 四]《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衛(wèi)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端洝せ此ⅰ
案:《戰(zhàn)國策·齊策一》:‘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碧锖钤唬骸昂卧?”“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蹦似鸨,曰:“軍于邯鄲之郊。”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于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碧锖钤唬骸吧!蹦似鸨瞎ハ辶辍F咴,邯鄲拔,齊因乘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存真》列此條于桂陵之戰(zhàn)后,《輯校》移于戰(zhàn)前,《訂補》從《存真》。據(jù)《戰(zhàn)國策》,襄陵之圍應在桂陵戰(zhàn)前,《輯校》是。
[六五]《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zhàn)于桂陽,我?guī)煍″!端洝ⅰ?/strong>
《紀年》謂之徐州子期!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匪麟[
王劭按《紀年》云: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于桂陵。《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索隱
案: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七云:‘田期即田忌!妒酚洝O子列傳》索隱謂王劭按《紀年》“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梁桂陵”。《田齊世家》索隱于“田臣思”下注云:“《戰(zhàn)國策》作田期思,《紀年》謂之徐州子期,蓋即田忌也!蓖跏、司馬氏皆謂田期即田忌,是相傳之舊說如此。蓋名忌字期,邑于徐州,故云然也!读x證》又謂《水經注》所說桂陽即桂陵,非是,以桂陽為桂與陽二地,王劭乃誤據(jù)《水經注》之說,改桂陽為桂陵。陳夢家《六國紀年表考證》從其說(《燕京學報》第三七期頁一六六)。案《水經注》云‘又有桂城’,其下即引《紀年》‘戰(zhàn)于桂陽’為證,是桂城即桂陽;又在引《紀年》之后云‘亦曰桂陵’,是桂陽亦即桂陵。據(jù)《水經注》之文‘亦曰桂陵’一句,似指所引《紀年》而說,即一本‘桂陽’作‘桂陵’,酈道元兼見兩本,故有此語,而王劭所見,則僅為作‘桂陵’之本。此當為和嶠、荀勖本與束皙本之異,作‘桂陵’者疑非王劭所誤改。
《史記·孫子列傳》:‘其后,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庇谑悄艘蕴锛蔀閷,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者不搏□,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jù)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碧锛蓮闹。魏果去邯鄲,與齊戰(zhàn)于桂陵,大破梁軍!痪牌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所出《孫臏兵法》竹簡,《擒龐涓》一篇記桂陵之戰(zhàn),稱田忌為‘忌子’;《陳忌問壘》一篇稱‘陳忌’,陳、田古通。
[六六]《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東周與鄭高都、利。《水經·伊水注》
[六七]王劭按《紀年》云:宋剔城肝廢其君璧而自立也!妒酚洝に问兰摇匪麟[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十七年,云:‘洪氏本在烈王六年,惠成王元年。然惠王十四年,宋桓侯朝梁,則洪氏誤也。今移于此,俟考!轭U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系于烈王六年,云:‘此條本脫,從《史記·宋世家》索隱引補,“璧”下疑脫“兵”字!洞嬲妗匪^洪氏本即此。郝懿行《竹書紀年校正》卷一三補于烈王七年,與洪氏同誤。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系于惠成王十五年!遁嬓!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今姑從《存真》。
《史記·宋世家》:‘辟公三年 卒,子剔成立!蕴蕹菫榛腹,父子繼位,其間 無廢奪事,與《紀年》、《韓非》等書大異!俄n非子 ·二柄》:‘田常徒用德而簡公弒,子罕徒用刑而宋君 □!帧秲葍φf下》:‘戴歡為宋太宰,皇喜重于君 ,二人爭事而相害也,皇喜遂殺宋君而奪其政!锻 儲說右下》:‘子罕為出彘,田恒為圃池,故宋君、簡公弒!n非所云‘子罕’、‘皇喜’即剔城肝,子罕 為戴氏,戴氏奪宋猶田氏之代齊。蘇時學云:‘戴氏篡 宋之說,雜見于《韓詩》、《淮南》、《說苑》諸書, 而莫始于《韓非子》!俄n非子》曰:“戴氏奪子氏于宋”,又曰:“司城子罕取宋”,又曰:“戴歡為宋太 宰,皇喜重于君,二人者爭事而相害也,皇喜遂殺宋君 而奪之政!表n非于此事固屢言之,而必與齊之田氏并 言,明田氏與戴氏皆篡之臣也。而《呂氏春秋》于宋偃之亡,亦曰“此戴氏之所以絕也”,不言子氏而獨言戴 氏,則戰(zhàn)國之宋為戴氏之宋,而非前日子氏之宋固甚明 。然韓非既言戴氏,又曰皇喜、曰子罕者何也?則戴其 氏,而喜其名,子罕乃其字也。凡名喜者多字子罕,若鄭之公孫喜字子罕是也!蛟唬捍魇现鬯喂倘灰 ,然則其篡宋當以何時歟?按《紀年》云:“宋易城肝 廢其君璧而自立。”璧者宋桓侯,而易城肝殆即司城子 罕歟?’(見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卷二頁一一四至一一五)蘇說是。‘司城’、‘剔成’一聲之轉,‘罕’ 與‘肝’同聲通假!境亲雍薄、‘ 皇喜’即剔城肝! ×薦《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鄭厘侯來朝中陽!端洝でⅰ
案:《國策·韓策三》:‘昭厘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賢士也;韓與魏,敵侔之國也。申不害與昭厘侯,執(zhí)圭而見梁君。……’即此事。
[六九]《紀年》曰:惠成王十七年,有一鶴三翔于 郢市。唐 寫本《修文殿御覽》殘卷
[七0]《紀年》:‘姬’亦作‘□’!妒酚洝ろn世家》索隱
案:《史記·韓世家》:‘(昭侯)十年,韓姬弒其君悼公!麟[:‘《紀年》“姬”亦作“□”,并音羊之反。姬是韓大夫,而王劭亦云:不知悼公何君也!喂⒈、黃善夫本、元彭寅翁本、清殿本,皆無《紀年》二字(《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四五頁一0),惟汲古閣單刻本索隱有之,晚清金陵書局本、日本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據(jù)補。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補遺下列有‘韓姬弒其君悼公’。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郝懿行《竹書紀年校正》卷一四、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四并補于周顯王二十年,所據(jù)為《史記·六國年表》。《存真》列于惠成王十七年,作‘十七年,韓姬弒其君悼公’。諸家皆照錄《韓世家》文,《集證》、《存真》作‘姬’,洪、郝、林三家改‘姬’為‘□’!遁嬓!穭h,《訂補》補為‘韓□【弒其君悼公】’。列于十八年。按韓昭侯十年,當魏惠成王十七年。
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九云‘余謂韓姬乃別一韓大夫,非韓□也,悼公非韓君也?既龝x遷晉靜公于屯留后之十二年,鄭取屯留,靜公遷為家人。又歷十一年,為昭侯十年。疑悼公即靜公,至是被弒也。各國之君有二謚者甚多,靜公在位二年而遷,故又謚悼!都C》更以‘韓姬即是昭侯,韓為姬姓,故云韓姬’。案《晉世家》索隱引《紀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于屯留’,謂‘已后更無晉事’,是司馬貞所見《紀年》自此以后不記晉事,此處悼公自不得為晉靜公。王劭見聞極博,已不知悼公為何君,當存疑。
[七一](《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八年,惠成王以韓師敗諸侯師于襄陵。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公會齊、宋之圍!端洝せ此ⅰ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有‘公會齊、宋之圍’六字,全祖望、趙一清校本亦有,戴震校本刪,云:‘原本及《竹書》皆無此語。’所謂‘原本’即大典本,則固有此語,所據(jù)實僅今本《紀年》。楊守敬《水經注疏》卷三0亦刪!洞嬲妗贰ⅰ遁嬓!犯摹癁椤酢。
《戰(zhàn)國策·楚策一》:‘邯鄲之難,……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楚取睢濊之間!创司吧。
[七二]《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端洝で咚ⅰ
案: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謂‘玄武’為‘泫氏’之誤,‘蓋“泫”以脫去水旁而為“玄”,“武”與“氏”又以形近相似而誤’。楊守敬《水經注疏》卷九改‘玄武’為‘泫氏’。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亦作‘泫氏’!都C》、《考訂》以‘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見前),脫去‘十’字,與此為一事。
[七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筑防以為長城!端洝ゃ胨ⅰ
《竹書紀年》云:梁惠王二十年,齊閔王筑防以為長城。《史記·蘇秦列傳》正義
案:正義所引‘齊閔王’距此甚遠,當誤;莩赏醵戤旪R威王七年,‘閔’疑為‘威’字之誤,或‘閔王’二字衍。
[七四]臣瓚曰:《汲冢古文》謂:衛(wèi)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后有子南固、子南勁。
《紀年》:勁朝于魏,后惠成王如衛(wèi),命子南為侯!稘h書·武帝紀》注
《汲冢古文》謂:衛(wèi)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后有子南勁!都o年》:勁朝于魏,后惠成王如衛(wèi),命子南為侯!端洝と晁ⅰ
瓚曰:《汲冢古文》謂:衛(wèi)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后有子南勁。《紀年》:勁朝于魏,后惠成王如衛(wèi),命子南為侯!妒酚洝ぶ鼙炯o》集解 案:《史記·周本紀》集解引文,諸本皆脫‘紀年勁’三字,據(jù)日本高山寺藏古寫本補(見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四頁八四)!洞嬲妗妨杏诨莩赏醵辏w從今本《紀年》,作‘衛(wèi)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后有子南勁朝于魏;莩赏跞缧l(wèi),命子南為侯’!遁嬓!肺鰹槎䲢l,前條作‘子南彌牟’;后條作‘子南勁朝于魏,后惠成王如衛(wèi),命子南為侯’。附于‘無年世可系者’。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則分列為三條,一見卷五晉出公六年‘衛(wèi)子南彌牟’,云:‘考《左傳》是年彌牟立悼公,《史記》索隱引《紀年》亦有悼公立四年卒于越之文,或“彌牟”下更有“立悼公”三字,俟考。’一見同卷晉烈公二十年‘衛(wèi)子南勁朝于魏’。一見卷六魏惠成王二十一年‘王如衛(wèi),命子南為侯’。諸書所引前為《汲冢古文》,后為《紀年》,析為二條是,然前條系約舉之辭,今姑從《存真》合為一條,同系于惠成王二十年。
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云:‘案《大戴禮》有衛(wèi)將軍文子篇,盧辯曰:“文子,衛(wèi)卿也!妒辣尽吩哗U衛(wèi)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左傳》以為彌牟也!卑隔敯Ч迥辍秱鳌贩Q“公孫彌牟”,又有“奪南氏邑”之語,杜注謂南氏,子南之子公孫彌牟也。又彌牟字子之,亦見哀二十五年《傳》,杜注云:“子之,公孫彌牟文子也。”又哀二十六年《傳》:“衛(wèi)悼公立,南氏相之!奔磸浤病H粍t子南其氏,彌牟其名,子之其字,將軍文子則其職與謚也!
《韓非子·說疑》有‘衛(wèi)子南勁’,與齊田恒、宋子罕、楚白公、燕子之等并列,稱為‘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亂治,援外以撓內,親下以謀上’,當即其人。所謂‘援外以撓內’,與《紀年》所云朝魏、惠成王命之為侯合。田恒、白公、子之皆屬由奴隸制轉化為封建期間的變革人物,(見郭沫若同志《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奴隸制時代》頁八至一0。)子南勁在衛(wèi)國所為當亦與之相同。
[七五]《竹書紀年》曰: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端洝A水注》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二十年,云:‘未詳何年。’《輯!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八系于惠成王二十三年,云:‘此顯王二十一年,趙肅侯二年也!曰萃醵隁w趙邯鄲,與之修睦,故此年會于陰晉(詩銘案:指惠成王二十三年),與謀伐燕。必燕或侵軼中山,故魏約趙師共伐之也!Z多懸揣,系年亦本今本《紀年》,F(xiàn)姑從《存真》列于惠成王二十年。
[七六]《竹書紀年》: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戶郛!端洝さにⅰ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二十年,云:‘未詳何年!遁嬓!犯接凇疅o年可系者’。今本作‘(周顯王)二十二年壬寅’云云,蓋以其年干支為壬寅。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云:‘《丹水注》引此本無年,壬寅是紀日,非紀年也!惙旰狻吨駮o年集證》卷四六云:‘顯王元年為癸丑,則是年為甲戌,非壬寅也!n怡謂壬寅日也,上無時月,簡有脫落,亦非。余案“壬寅”當是“王命”二字之訛,王指惠成王,孫何蓋魏將也!瘯r尚無以干支紀年者,壬寅當指日,如前之‘六年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洪頤烜、韓怡說是,F(xiàn)姑從《存真》列此。
[七七]按《紀年》:粵子無顓薨,后十年,楚伐徐州!妒酚洝ぴ绞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妨杏诨莩赏醵哪辏瑧獮槎迥。
[七八]《竹書紀年》曰: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水經·汝水注》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二十四年,云:‘此未詳何年事!遁嬓!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現(xiàn)姑從《存真》列此!妒酚洝の菏兰摇罚骸(哀王)九年,與秦王會臨晉,張儀、魏章皆歸于魏!麟[:‘章為魏將,后又相秦。’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八云:‘魏章魏公族,后仕秦為庶長,擊楚于丹陽,卒歸于魏而卒,詳見《 秦本紀》及《六國年表》!敿创宋赫。
[七九]《竹書紀年》曰:孫何取□陽!端洝}水注》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二十四年,云:‘此未詳何年事!遁嬓!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現(xiàn)姑從《存真》列此。
[八0]《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西絕于汾!端洝し谒ⅰ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皆作‘梁武王’,朱箋云:‘當作梁惠成王!w一清校本改,戴震校本仍作‘梁武王’。楊守敬《水經注疏》卷六云:‘戴仍作“武王”,當是刊板之誤。按梁有惠成王而無武王,今本《竹書》系此于周顯王二十三年,適當惠成王二十五年?卓檀鞅咀骰莩赏酢!
[八一]《汲郡墓竹書紀年》作逢澤!端洝でⅰ
《紀年》作逢澤!妒酚洝ち鶉瓯怼芳
案:永樂大典本《水經注》云:‘徐廣《史記音義》云:“秦孝公會諸侯于逢澤陂。”陂,《汲郡墓竹書紀年》作“逢澤”!熘\□本同。戴震校本改為‘《汲郡墓竹書紀年》作“秦孝公會諸侯于逢澤”’,云:‘案近刻脫“秦孝公會諸侯于”七字!癖尽都o年》有‘秦孝公會諸侯于逢澤’,實為戴校所本,非有他本《水經注》為依據(jù)!妒酚洝ち鶉瓯怼非匦⒐辍T侯畢賀,會諸侯于澤,朝天子’。集解:‘徐廣曰:《紀年》作逢澤!瘬(jù)徐廣《史記音義》所引,《紀年》原文當與《史記》秦孝公會諸侯于逢澤有關,戴震有見于此,又以今本《紀年》為可憑信,因托諸永樂大典本以改《水經注》舊文,雖作偽,然亦有見地。楊守敬《水經注疏》卷二二據(jù)集解改為‘徐廣《史記音義》曰:秦孝公會諸侯于澤,《汲郡墓竹書紀年》作逢澤’。近是。
《存真》據(jù)戴校本作‘二十九年,秦孝公會諸侯于蓬澤!疲骸芭睢币嘧鳌胺辍。’《輯!芬嗔杏诨莩赏醵拍辏鳌厩匦⒐珪T侯于】逢澤’。系年皆據(jù)《六國年表》。秦孝公二十年應為惠成王二十八年。《訂補》云:‘考徐廣《音義》“《紀年》作逢澤”,蓋以明《史記》“澤”之異文。不必《紀年》所記即此事,亦不必《紀年》記逢澤會與《史記》同年。’疑非是。
[八二]按《紀年》云:二十八年,與齊田□戰(zhàn)于馬陵!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紀年》:威王十四年,田□伐梁,戰(zhàn)馬陵。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索隱
王劭:《紀年》云:……(梁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敗梁于馬陵!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索隱
《紀年》當梁惠王二十八年!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索隱
案:《史記·孟嘗君列傳》:‘宣王二年,田忌與孫臏、田嬰俱伐魏,敗之馬陵,虜魏太子申,而殺魏將龐涓!麟[:‘《紀年》當梁惠王二十八年。’
《紀年》所記馬陵之戰(zhàn),一作在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一作‘二十八年’!洞嬲妗贩至袨槎䲢l:‘二十七年十二月,齊(威王十四年)田□伐我’;‘二十八年,與齊田□戰(zhàn)于馬陵,【我?guī)煍″汀俊!遁嬓!穭t合為一條,云:‘案《魏世家》索隱引“二十八年,與田□戰(zhàn)于馬陵”。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周正為二十八年二月,是《魏世家》索隱已改算為周正也!都o年》用夏正,何獨于此二條改用周正,且記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四條,皆為司馬貞所引,何或改或不改?《輯!分f實未允當!队喲a》云:‘案此事《魏世家》、《孟嘗君列傳》索隱皆引作“惠王二十八年”,則《孫吳列傳》之“二十七年”,“七”為“八”字之訛。’然索隱所引尚有馬陵之戰(zhàn)在‘威王十四年’一條,威王元年當梁惠成王十四年(見前),威王十四年正當惠成王二十七年。以《訂補》推算威王元年在惠成王十五年,因謂惠成王二十八年‘至此正得十四年’,此條亦成為其二十八年說之佐證!队喲a》推算有誤,說已見前,‘七’不得為‘八’字之訛。馬陵之戰(zhàn)為當時一大戰(zhàn)役,始于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決戰(zhàn)則在次年,《存真》分別錄為兩條,是 《孟子·梁惠王上》:‘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L子為太子申,所云即馬陵之戰(zhàn)!稇(zhàn)國策·齊策一》:‘田忌為齊將,系梁太子申,禽龐涓!嘀甘且!妒酚洝贰ⅰ秶摺方灾^此役擒殺魏將龐涓。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兵法》竹簡,其《擒龐涓》一篇謂:‘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驱嬩冈缭诠鹆曛畱(zhàn)中見擒,與此異。
《史記·六國年表》:‘(周顯王二十八年、齊宣王二年)敗魏馬陵,田忌、田嬰、田□將!短锞粗偻晔兰摇罚骸固锛伞⑻飲雽!狻鞆V曰:嬰,一作□。’《戰(zhàn)國策·魏策二》:‘魏惠王起境內眾,將太子申而攻齊,客謂公子理之傅曰:“……太子年少,不習于兵,田□宿將也,而孫子善用兵,戰(zhàn)必不勝,不勝必禽!薄翘铩鯙辇R之名將,聞于敵國,此役實以田□為主,《紀年》于三田之中特書田□當?shù)闷鋵崱L铩跻喾Q‘□子’,《史記·楚世家》:‘王所以戰(zhàn)勝于徐州者,田□子不用也!踝诱哂泄τ趪,而百姓為之用。’《田敬仲完世家》:‘(齊威王曰):吾臣有□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稇(zhàn)國策·齊策》同。
[八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zhàn)于梁赫,鄭師敗逋!端洝でⅰ
案:永樂大典本作‘穰疪’,朱謀□本作‘穰苴’。戴震校本改作‘穰疵’,云:‘近刻訛作“苴”!俄n非子·內儲說下》:‘鄴令襄疵,陰善趙王左右。趙王謀襲鄴,襄疵常輒聞而先言之魏王。魏王備之,趙乃輒還。’又《呂氏春秋·無義》:‘公孫鞅以其私屬與母歸魏,襄庛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無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ⅲ骸鍘悖喝艘。’畢沅校本即據(jù)《竹書紀年》為說,謂‘襄庛即穰庛’,是!洞嬲妗纷鳌Υ谩瑩(jù)戴校本。《輯!纷鳌凇,誤。
[八四]按《紀年》云:二十九年五月,齊田□伐我東鄙;九月,秦衛(wèi)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wèi)鞅,我?guī)煍】!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錛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水經·泗水注》
《紀年》曰:梁惠王二十九年,秦衛(wèi)鞅伐梁西鄙!妒酚洝ど叹袀鳌匪麟[
[八五]《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水經·濟水注》
[八六]《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衛(wèi)鞅于鄔,改名曰商。《水經·濁漳水注》
《竹書紀年》:衛(wèi)鞅封于鄡!逗鬂h書·光武紀》注
《紀年》云:秦封商鞅在惠文王三十年!妒酚洝ど叹袀鳌匪麟[
案:《輯校》所引《路史·國名紀》己,見本書附錄。
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七云:‘《商君列傳》謂:“鞅既破魏,封之于商十五邑!薄坝凇弊x為烏,當即鄔也。舊名止鄔,今改曰商,故謂之商于!洞嬲妗吩疲骸稘h書·地理志》鉅鹿郡有鄡縣,字亦作“○”,音苦堯反,故城在保定府束鹿縣東,六國時為趙地,非鞅所得封也。只以字形相亂,《水經注》、《后漢書》注于鄡縣并引《竹書》,偽《紀年》亦改作“鄡”,謬矣!
[八七]《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端洝でⅰ
《竹書紀年》云:惠王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遁浀貜V記》卷五東京祥符縣
[八八]《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改名徐州!端洝ゃ羲ⅰ
《紀年》云: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遷于薛,(故)[改]名曰徐州!妒酚洝斒兰摇匪麟[
《紀年》云: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遷于薛,改名徐州。《史記·孟嘗君列傳》正義
案:《訂補》云:‘會注考證本《史記》作“壽”。張文虎《札記》云:“案據(jù)集解、索隱,似即田常弒簡公之壽州!薄睹蠂L君列傳》正義所引當奪‘一’字。
[八九]《紀年》云:與魏戰(zhàn)岸門!妒酚洝で乇炯o》索隱
案: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云:‘《秦本紀》:“孝公二十二年,封鞅為列侯,號商君。二十四年,與晉戰(zhàn)雁門!彼麟[曰:“《紀年》云:與魏戰(zhàn)岸門。此云雁門,恐聲誤也!薄a為‘秦與魏戰(zhàn)岸門’。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郝懿行《竹書紀年校正》卷一四、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四同。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作‘與秦戰(zhàn)岸門’,改‘魏’為‘秦’,《存真》、《輯校》同!妒酚洝ち鶉瓯怼非匦⒐辍c晉戰(zhàn)岸門’,當惠成王三十二年,《考訂》、《存真》、《輯校》系年據(jù)此。案應為惠成王三十一年。
[九0]《竹書紀年》曰:秦蘇胡率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于酸水!端洝ⅰ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三十二年,云:‘此未詳何年事。’《輯!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F(xiàn)姑從《存真》列此。
[九一]古書《紀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洞呵锝泜骷夂笮颉
《汲冢竹書》:魏惠王亦有后元!妒酚洝ば⑽谋炯o》索隱
今案《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妒酚洝の菏兰摇芳
按《紀年》: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未卒也!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紀年》說:惠成王三十六年,又稱后元一,十七年卒!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紀年》:……此時梁惠王改元稱一年,未卒也!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匪麟[
《紀年》當梁惠王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改為后元也!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索隱
《汲冢紀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锻ㄨb外紀》卷二
案:《史記·魏世家》集解、索隱所引作‘惠成王十七年卒’,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后序》作‘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段菏兰摇芳庵Z,出自荀勖,為《紀年》整理考釋之直接參與者,杜預亦曾親見竹書,二人之語當非臆說。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卷一既引《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又引《魏世家》集解,主杜預說。《存真》、《輯!芬鄰亩耪f,列惠成王一至三十六年,又列后元一至十六年,注亦僅引《后序》。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以惠成三十六年當年改元稱一年,其卒則在十七年,云:‘案杜與荀、和同時,得見《竹書》,不應言有同異,《后序》“十六年”,“六”字自是“七”字之訛,乃鈔錄鈐刻者有誤也。……今從和氏說校正。’雷氏改‘六’為‘七’以牽就集解引文,實從荀勖之說。二說之歧異,一為三十六年之次年改元,一為當年改元。案《魏世家》集解云:‘荀勖曰:和嶠云:“《紀年》起自黃帝,終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卑浮短饭珪坊莩赏醯曰萃酰萃踝釉幌逋,襄王子曰哀王;萃跞曜洌逋趿⑹曜,并惠、襄為五十二年。今案《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太史公書》為誤分惠成之世,以為二王之年數(shù)也。《世本》惠王生襄王,而無哀王,然則今王者魏襄王也!松w節(jié)錄荀勖《紀年敘錄》之文!洞呵锝泜骷夂笮颉吩疲骸跤凇妒酚洝废逋踔樱萃踔畬O也;萃趿⑷曜涠逋趿,立十六年卒而哀王立。古書《紀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記》誤分惠成之世,以為后王年也!鳌⒍沤杂谩都o年》以校正《史記》,以《史記》之惠王三十六年為前元,襄王之十六年實為惠王之后元,并無歧異。所不同者,惟一作惠成十七年卒,一作十六年卒而已。案惠成王三十六年采惠施之策,率諸侯朝齊威王于徐州,互尊為王,即所謂‘徐州相王’,見《史記·六國年表》,惠王改元之故實萌于此。其時慣例,如非特殊理由(即不承認前王,如奪位等事),皆逾年改元,惠成王以徐州相王而改元,具有慶祝之意,決無當年改元之理。此事可由秦惠文王之更元為證。《史記·秦本紀》:‘(秦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秦君為王,韓亦為王。(詩銘案:‘秦’原作‘魏’,據(jù)《史記志疑》說改。)……十四年,更為元年!鼗菸耐跏攴Q王,十四年更元。案《周本紀》曰:‘(顯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河窭K《史記志疑》卷三云:‘乃秦惠十三年也,秦惠在位二十七年,改十四年為元年,豈非以稱王之故歟。’荀、杜之異,疑因計算方法不同所致,如從惠成王三十六年稱王、決定改元時起算,其卒應為此后之十七年。以荀勖語較含糊,疑有訛舛,‘改元后十七年卒’之‘改元’二字,似涉前‘改元稱一年’而衍,(索隱所引‘惠成王三十六年,又稱后元一,十七年卒’,即無‘改元’二字。)所謂‘后十七年卒’,實自三十六年起計算,與《后序》所錄《紀年》原文十六年,惠成王卒,其間似無矛盾,F(xiàn)從《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九二]按《紀年》:鄭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妒酚洝ろn世家》索隱
案:《存真》、《輯!妨杏诨莩赏鹾笤。
[九三]王劭按《紀年》云:韓昭侯之世,兵寇屢交,……《史記·申不害列傳》索隱
案:《訂補》云:‘按此乃王劭據(jù)《紀年》為說之詞,當非原文,因昭侯卒事,附于此!
[九四]薛瓚注《漢書》云……《汲冢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端洝でⅰ
瓚曰:……《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史記·趙世家》集解
《漢書音義》云:臣瓚案……《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蹲髠鳌ざü拍辍氛x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后元三年,云:‘諸書未引何年,洪氏補在顯王三十一年(惠王三十三年),陳氏云:“當是趙肅侯十八年事”(惠王后元三年),今從之。’洪氏指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陳氏指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都C》云:‘余考《田完世家》湣王元年至四十年,并無伐趙之事,唯宣王十一年,與魏伐趙,趙決河水灌齊!囤w世家》肅侯十八年亦云:“齊、魏伐我,決河水灌之!贝蠹s俱在顯王末年。’是陳氏亦未確指此役當在肅侯十八年。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系于惠成王后元四年,以推算不同,(《存真》以惠成王三十六年之后一年方為后元元年,《考訂》即以三十六年為后元元年。)有一年之差,F(xiàn)姑從《存真》系此。
[九五](按《紀年》):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五月,梁惠王會威侯于巫沙。十月,鄭宣王朝梁!妒酚洝ろn世家》索隱
案:鄭威侯即鄭宣王,《紀年》亦稱為韓威王(見后)!俄n非子》《說林》、《外儲說右》、《難一》作韓宣王,《史記·韓世家》作宣惠王!妒酚洝で乇炯o》:‘(秦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秦君為王,韓亦為王。’惠文君十三年當鄭威侯八年,此條十月已稱鄭宣王,自不得在七年;蛑^‘七年’不系月,而后有‘五月’、‘
十月’等字,‘五月’上當脫‘八年’二字,疑是!洞嬲妗、《輯!妨杏诨莩赏鹾笤拍。
[九六]樂資據(jù)《紀年》以嗣君即孝襄侯也!妒酚洝ばl(wèi)世家》索隱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后元十一年,云︰‘洪氏據(jù)《衛(wèi)世家》索隱補!轭U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周顯王)四十四年,衛(wèi)平侯卒,子孝襄侯立!疲骸藯l本脫!妒酚洝ばl(wèi)世家》:“平侯八年,子嗣君立!彼麟[云:“樂資據(jù)《紀年》以嗣君即孝襄侯”今據(jù)《年表》補!洞嬲妗繁敬耍印尽刻柌h‘四十四年’外,文與《校正》同!遁嬓!纷鳌l(wèi)孝襄侯’,附于‘無年世可系者’!妒酚洝ち鶉瓯怼凤@王四十五年當‘衛(wèi)嗣君元年’,其立當在四十四年,洪氏即據(jù)此補。顯王四十四年當惠成王后元九年,列此。
[九七](《竹書紀年》):十年,齊田肸及邯鄲、韓舉戰(zhàn)于平邑,邯鄲之師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端洝ず铀ⅰ
《紀年》云:韓舉,趙將。……又《紀年》云:其敗當韓威王八年!妒酚洝ろn世家》索隱
案:《水經注》此條所引《紀年》凡三事,第一事冠以‘晉烈公’,似此三事皆屬烈公,誤。永樂大典本、朱謀□本作‘十年’,戴震校本改作‘九年’,云:‘案近刻訛作十年!洞嬲妗吩疲骸耸隆端涀ⅰ芬鲿x烈公十年。索隱云:“《紀年》敗韓舉當韓威王八年”,計相去七十八歲,不應有兩田□,兩韓舉?肌囤w世家》云:“肅侯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zhàn),死于桑丘。”肅侯元年當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后元十年,為肅侯之二十五年。蓋《趙世家》誤“五”為“三”,《水經注》誤惠成后元十年為晉烈公十年也。至《韓世家》以韓舉為韓將,則更舛矣。’《存真》、《輯校》皆列入惠成王后元十年,是。
《史記·韓世家》:‘(宣惠王)八年,魏敗我將韓舉。’索隱:‘韓舉則是韓將不疑,而《紀年》云:韓舉,趙將。蓋舉先為趙將,后入韓。又《紀年》云:其敗當韓威王八年。是不同也。’《六國年表》韓宣惠王八年亦書‘魏敗我韓舉’。是韓舉明為韓將。司馬貞所據(jù)《紀年》當即《水經注》所引,以有‘邯鄲韓舉’之文,因云‘韓舉趙將’。案《紀年》敘戰(zhàn)役或以師舉,或以將舉。陳夢家謂‘邯鄲韓舉’,‘邯鄲’即趙師,‘韓舉’即韓將韓舉,不得解為‘趙將韓舉’!读鶉瓯怼繁灸暧陧n記‘魏敗我韓舉’。于趙記‘趙武靈王元年,魏敗我趙護’。邯鄲之師其將為趙護,與韓舉顯為兩人。(《六國紀年表考證》,《燕京學報》第三六期頁一三七。)此役實為齊、魏聯(lián)師攻趙,《戰(zhàn)國策·魏策二》:‘犀首、田□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梁君與田侯不欲。……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戰(zhàn)敗也,悉起兵從之,大敗趙氏。’據(jù)《紀年》,是役韓助趙,韓舉見獲。
[九八]《紀年》當惠王之后元十一年,作‘平阿’!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索隱
案:《史記·孟嘗君列傳》:‘(齊)宣王七年,田嬰使于韓、魏,韓、魏服于齊。嬰與韓昭侯、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盟而去!麟[:‘《紀年》當惠王之后元十一年,作“平阿”!w紹祖《竹書紀年校補》卷二云:‘昭侯當為威侯,宣王當為威王!执轰摺吨駮o年補證》卷四同!洞嬲妗纷鳌荒辏鯐n昭侯、齊宣王于平阿!遁嬓!纷鳎骸荒,【會韓威侯、齊威王于】平阿。’
[九九](《紀年》)又云:(梁惠王)后元十三年,會齊威王于鄄!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索隱
案:《史記》諸本或作‘鄄’,或作‘甄’!秴问洗呵铩げ磺罚骸萃醪脊诙杏谯。’高注:‘鄄,邑名也。自拘于鄄,將服于齊也!创耸隆U、鄄通用,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九云:‘甄,齊邑名,即《春秋》莊公十四年會于鄄者。本為衛(wèi)邑,趙成侯嘗取之,此時屬齊。字有涓堅真震四聲!洞嬲妗纷鳌病遁嬓!纷鳌纭。
[一00](《紀年》以為):梁惠王后元十三年四月,齊威王封田嬰于薛。十月,齊城薛!瓔氤醴馀沓!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索隱
案:《輯!妨小畫氤醴馀沓恰诨莩赏鹾笤晗拢疲骸怂抉R貞據(jù)《紀年》為說,非本文!洞嬲妗废涤谑哪辏讓W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系于十五年,F(xiàn)從《輯校》。
[一0一](《紀年》):(梁惠王后元)十四年,薛子嬰來朝!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索隱
[一0二](《紀年》):(梁惠王后元)十五年,齊威王薨!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索隱
[一0三]《竹書紀年》曰: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于勺梁!端洝A水注》
案:《存真》列于惠成王后元十五年,云:‘元文不引何年,今姑附此。’《輯!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队喲a》云:‘今本《紀年》此事在周顯王十七年,當梁惠王十九年。按趙武靈王即位在梁惠王后十一年,此時為趙成侯二十三年,何得云“武靈王”?其誤灼然。雷學淇《義證》四十據(jù)《趙世家》“武靈王二十六年,攘地北至燕、代”語,系于今王十九年,亦乏明證,疑難強定!F(xiàn)姑從《存真》列此。
[一0四]古書《紀年》篇,……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洞呵锝泜骷夂笮颉
案:《史記·魏世家》集解等所引《紀年》,已見前,此不具引。
[一0五]《汲郡竹書紀年》曰: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水經·濟水注》
徐廣曰:《汲冢紀年》云:魏哀王四年,改宜[晉]陽曰河雍,改向曰高平!妒酚洝で乇炯o》集解
徐廣曰:《紀年》云:魏哀王四年,改陽曰河雍,向曰高平!妒酚洝ぺw世家》集解
《括地志》云:……《紀年》云:鄭侯使辰歸晉陽、向,更名高平!妒酚洝し额×袀鳌氛x
案:《史記·秦本紀》集解引作‘魏哀王二十四年’,《輯!吩疲骸浮都o年》終于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毡靖呱剿屡f藏天養(yǎng)鈔本《秦本紀》正作‘四年’(見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五頁五一),據(jù)刪!妒酚洝ぺw世家》集解所引,宋景祐本、蜀大字集解本、紹興本、耿秉本、明游明本、清殿本皆作‘魏襄王’(見《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四三頁四0),宋黃善夫本、晚清金陵書局本皆作‘魏哀王’!遁嬓!纷鳌合逋酢w據(jù)殿本。案徐廣以今王為哀王,作‘魏哀王’者是!队喲a》所引《路史·國名紀》甲,見本書附錄。
[一0六]《紀年》曰:今王四年,碧陽君之諸御產二龍!堕_元占經》卷一一三
案:干寶:《搜神記》卷六:‘周烈王六年,林碧陽君之御人產二龍!敱尽都o年》。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云:‘“碧陽”二字費解,《山海經·東山經》云:“孟子之山,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郝懿行疑碧陽君即斯水之神。’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四0云:‘碧陽,地名;君,僭號也。是時諸國封其臣皆稱君,此碧陽君不知是魏臣否?《山海經》有碧陽山,荒遠,疑非是!
[一0七]《紀年》又云:子之殺公子平!妒酚洝ぱ嗍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妨杏诮裢跷迥。《存真》云:‘《燕策》:“燕王噲既立三年,舉國屬子之。子之三年,燕國大亂,將軍市被、太子平謀攻子之。儲子謂齊宣王曰: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燕王噲死,子之亡。二年,而燕人立太子平,是為昭王!薄洱R策》:“韓、齊為與國,張儀以秦、魏伐韓,齊將救之。田臣思曰: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弗戴,諸侯不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賜我也。王曰:善。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舉燕國(‘三’當作‘五’)!眲t伐燕之為齊宣,本自明白。自太史公作《史記》,于齊之世系奪去兩代,遂使齊宣不與燕噲相當,自不得不以伐燕屬之齊湣。生史遷后者,唯遷是從,于是《荀子》之文可以改,(《王霸篇》齊湣敗燕,蓋劉向所改。)《孟子》之書不可讀。自宋以來,紛如聚訟,若《黃氏日鈔》、(以《梁惠王篇》伐燕,為易王初立齊取十城;《公孫丑篇》伐燕,為湣王乘子之之亂。不知燕文公卒于梁惠王后二年,乃齊威王之二十五年,則取燕十城者,是威王非宣王也。)《資治通鑒》(移宣王之年以就《孟子》),或節(jié)外生枝,或斷鶴續(xù)鳧,豈知真古文《紀年》確乎伐燕者,是宣非湣也。此《紀年存真》之所以不可不輯也。請為讀《孟子》者正告曰:伐燕之役在周赧王元年,燕王噲七年,齊宣王六年。’
[一0八]《汲冢紀年》曰: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也。《史記·燕世家》集解
案:《存真》、《輯!妨杏诮裢跷迥辍
《史記·燕世家》:‘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燕子之亡!猓骸鞆V曰:“《年表》云: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斌S案:《汲冢紀年》曰:“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也!薄妒酚洝匪鶕(jù)者為《國策·燕策》,誤改‘宣王’為‘湣王’。《國策·齊策》亦記是役,見前條!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窊(jù)策文,又改‘齊王’為‘桓公’,以為‘桓公五年’事。或謂‘桓’、‘宣’字相近,司馬遷既以伐燕之役為湣王事,乃以意移于桓公,當時所據(jù)本或有宣王五年之說,又移以為桓公之五年,疑是。
金文有《陳璋壺》,銘為:‘隹主五年,奠□陳○再立事歲,孟冬戊辰,大臧□孔陳璋內(入)伐匽(燕)亳邦之只(獲)!(見陳夢家《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a746)所記為齊伐燕之役,陳璋入燕都,獲此戰(zhàn)利品。器為燕物,刻□乃齊人所加。陳夢家以‘隹主五年’為宣王之五年,所記即是役(同上書)。唐蘭先生則以為齊湣王五年事(見《戰(zhàn)國縱橫家書》頁一四一)。疑莫能定。近河北平山發(fā)現(xiàn)中山國大墓,所出銅器,銘文亦記是役,如方壺銘中有‘郾(燕)故君子徻(噲),新君子之,不用禮義,不顧逆順,故邦亡身死’之語,蓋中山預于是役,‘擇郾吉金,鑄為彝壺’,蓋以俘獲之物改鑄為器者。
[一0九]徐廣曰:《紀年》云:立燕公子職!妒酚洝ち鶉瓯怼芳
徐廣曰:《紀年》亦云爾!妒酚洝ぺw世家》集解
且《紀年》之書,其說又同。《史記·趙世家》索隱
案:《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十年,……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猓骸鞆V曰:“《紀年》亦云爾!薄麟[:‘《燕系家》無其事,蓋是疏也。今此云“使樂池送之”,必是憑舊史為說,且《紀年》之書,其說又同!洞嬲妗窊(jù)此作‘【趙召燕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輯校》作‘趙立燕公子職’。皆列于今王五年。
《國策·燕策一》:‘子之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怨。將軍市被、太子平謀,將攻子之。……太子因數(shù)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已殉國!,燕人立公子平,是為燕昭王!瘲顚捪壬浴畬④娛斜患啊遄譃檠芪(《戰(zhàn)國史》頁一0三),是《史記·燕世家》集解、索隱引《六國年表》云:‘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詩銘案:今本刊去‘太子’二字,誤。)是《紀年》、《國策》、《六國年表》皆稱太子平已死,其后被立為昭王之公子平,自不得為太子平。《國策》簡札訛舛,《史記·燕世家》照錄策文,又有竄改,以致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實則市被本太子平之黨,攻子之不克,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及將軍市被,二人皆‘死已(以)殉國’!堆嗖摺贩Q所立者為‘公子平’,稱‘公子’而不稱‘太子’,其誤當在‘平’字,《燕世家》則改‘公子’為‘太子’,益滋混亂。(《戰(zhàn)國策》鮑彪、吳師道校注本更據(jù)《燕世家》之文改‘公子’為‘太子’,誤。)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四0云:‘《燕策》立太子平句,本是立公子職之誤,《燕世家》又承其訛也!恰 〗莱鐾裂鄧,有‘郾(燕)王職’□,器多出燕下都,亦曾出于山東之益都、臨朐,此‘郾王職’即公子職,亦即燕昭王,兵器之出于山東,當為伐齊時所遺留。
[一一0]《紀年》曰:……周隱王二年,齊地暴長,長丈余,高一尺!短接[》卷八八0咎征部
案:干寶《搜神記》卷六:‘周隱王二年四月,齊地暴長,長丈余,高一尺五寸!敱尽都o年》。今本《紀年》以隱王為赧王,注云:‘《史記》作赧王,名延,蓋赧、隱聲相近。’《搜神記》卷六所記,多錄自他書,按時間先后為次,見于《紀年》者凡五條,屬宣王、惠王、隱王、哀王、烈王。隱王次于惠王之后,哀王之前,當非赧王。東周諸王多異稱,《世本》、《史記》、《漢書·古今人表》、《帝王世紀》所記往往不同,此隱王當為惠、哀之間某王之異稱,今已不詳。以隱王為赧王,蓋始于今本《紀年》,所據(jù)當亦為《御覽》。《御覽》此條所引凡二事,第一事為‘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長十丈有余,高尺半’,第二事即此。輯今本《紀年》者系第一事于周顯王五年,《史記·六國年表》魏惠成王七年當周顯王五年,為輯者所據(jù)。至第二事,輯者之意以為《御覽》既列于惠成王七年之后,則隱王自當為顯王以次之周王。顯王之次為慎靚王,與隱王不似;慎靚王之次為赧王,赧、隱聲近,遂以隱王為赧王。輯者亦非有意作偽,觀注自明。案《御覽》引《紀年》一條兩事者,非有先后之別,如卷九六八所引兩事,第一事在晉昭公六年,第二事在周幽王十年,與此條同。昔之治《紀年》者習于今本之說,皆以隱王即赧王,疑非!洞嬲妗贰ⅰ遁嬓!妨杏诮裢趿。蓋據(jù)今本《紀年》以隱王即赧王,現(xiàn)從舊說,姑系于此。
[一一一]徐廣曰:……《紀年》于此亦說楚景翠圍雍氏。韓宣王卒。秦助韓共敗楚屈丐。又云:齊、宋圍□棗!妒酚洝ろn世家》集解
案:《存真》、《輯!妨杏诮裢跗吣。韓宣王二十一年卒,當魏襄王六年,應系于此。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四0云:‘《戰(zhàn)國策·楚策》曰:“齊、秦約攻楚,楚令景翠以八城賂齊!薄肚夭摺罚骸爸芫^景翠曰:公爵為執(zhí)圭,官為柱國。”蓋翠亦楚之顯者也!洞嬲妗吩疲骸读鶉怼罚骸绊n宣惠王二十一年,秦助我攻楚,圍景痤。”痤,即翠也!妒酚洝ぴ绞兰摇纷骶按洹!洞嬲妗酚衷疲骸浮冻兰摇罚骸皬垉x誑楚,楚攻秦,與秦戰(zhàn)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楚懷王十七年)。”《韓世家》:“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斬首八萬于丹陽(宣惠王廿一年)。”然則《紀年》當云韓助秦,今云秦助韓,傳鈔訛也!跫辞。據(jù)《秦本記》,是役以秦為主,不記韓事,《存真》說是。
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所出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齊、宋攻魏,楚回(圍)翁(雍)是(氏),秦敗屈□,胃(謂)陳軫曰:……今者秦立于門,客有言曰:魏王胃(謂)韓倗、張義(儀):煮棗將榆(渝),齊兵有(又)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支)也!苏乱嘁姟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R宋攻魏’,《世家》無‘齊宋’二字,‘煮棗將榆’作‘煮棗將拔’,說陳軫者為蘇代而非蘇秦。所記是役與《紀年》合。
[一一二]王劭案:《紀年》云:……(齊)宣王八 年,殺王后!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匪麟[
案:《存真》、《輯!妨杏诮裢跗吣。《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威王)三十三年,殺其大夫牟辛!麟[:‘徐廣曰:“一作夫人!卑浮赌瓯怼芬嘧鞣蛉恕M踣堪福骸都o年》云:“齊桓公十一年,殺其君母;宣王八年,殺王后。”然則“夫人”之字,或如《紀年》之說!癖尽读鶉瓯怼纷鳌蠓颉,已為后人所改。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云:‘據(jù)《世家》,桓公稱公,威王稱王,則王后似謂宣王之母、威王之妃矣!
[一一三]《竹書紀年》曰:襄王七年,韓明率師伐襄丘。《水經·濟水注》
[一一四]《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于 蒲膎關。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 ,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端洝ず铀ⅰ
案: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四0云:‘秦王即秦惠文王也。蒲版,舜舊都,其北有長版,為邑之險要,故曰蒲版。魏既獻河西之地于秦,因險設關以備秦寇,故曰蒲版關,此魏之界上關也。后其地入秦,改曰臨晉關!肚乇炯o》曰:“惠王后元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薄段菏兰摇芬嘣疲骸傲,與秦會臨晉。”蓋會在此年孟春,《史記》誤以為前年。’
[一一五]《紀年》云:褚里疾圍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妒酚洝ら死镒恿袀鳌匪麟[
又按《紀年》,則謂之褚里疾也!妒酚洝ら死镒恿袀鳌匪麟[
案:《存真》、《輯校》列于今王八年。
《史記·樗里子列傳》:‘昭王元年,樗里子將伐蒲!麟[:‘按《紀年》云:褚里疾圍蒲,不克,而秦惠王薨,事與此合!河窭K《史記志疑》卷二九云:‘或謂惠王是武王之誤,則事又在武四年,非昭元年矣!队喲a》云:‘考秦惠王后為武王,武王后為昭王。若此信是惠王,則與《史記》不同,索隱不當云:“事與此合!惫蚀恕盎萃酢币墒恰拔渫酢敝`。如此,據(jù)《六國表》紀年推算,事當系在今王十二年,與秦圍皮氏役亦相合!褳樾l(wèi)邑,《史記·六國年表》周赧王四年所記有魏‘圍衛(wèi)’,又秦惠王死,是此年秦、魏均圍攻衛(wèi)國!稇(zhàn)國策·衛(wèi)策》:‘秦攻衛(wèi)之蒲,胡衍謂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為秦乎?以為魏乎?為魏則善,為秦則不賴矣。衛(wèi)所以為衛(wèi)者,以有蒲也。今蒲入于秦,(詩銘案:原作‘魏’,據(jù)《史記·樗里子列傳》索隱改。)衛(wèi)必折而入于魏(又案:‘而入’據(jù)索隱引補)……!薄呶乃浾^衛(wèi)處于秦、魏圍攻之下,秦圍攻蒲急,衛(wèi)必降魏。魏得衛(wèi)則強,即所謂‘為魏則善,為秦則不賴’,樗里疾因解蒲圍去。據(jù)《紀年》、《國策》、《六國年表》,秦、魏圍衛(wèi),秦解蒲圍,以及秦惠王死,均在同年,是《紀年》之文不誤,而誤在‘事與此合’之‘合’字,疑‘合’為‘異’字之誤。胡衍之說樗里疾,《樗里子傳》亦系于秦昭王元年,蓋誤圍蒲與圍皮氏在同一年。秦圍皮氏,《紀年》在秦昭王元年,與《史記》合,詳后。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四0云:‘褚里疾,秦孝公子,惠公弟。褚里地名,疾名也!妒酚洝纷鳌伴死铩、“煷里”。疾居褚里,故曰“褚里疾”。后為庶長,曰“庶長疾”;受封于嚴,曰“嚴君疾”!
[一一六]《紀年》云:八年,翟章伐衛(wèi)!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戰(zhàn)國策·趙策四》:‘翟章從梁來,甚善趙王。趙王三延之以相,翟章辭不受!堑哉卤疚簩,后入趙。
[一一七]《竹書紀年》: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端洝ぢ逅ⅰ
[一一八]《紀年》云:(張儀)梁安僖王九年五月卒!妒酚洝垉x列傳》索隱
案:汲古閣單索隱本作‘安僖王’,宋黃善夫本、清殿本作‘哀王’,宋耿秉本、明游明本作‘令王’。索隱引《紀年》當作‘安僖王’,所據(jù)為束皙本。后人以束皙所云《紀年》終于魏安僖王之說不可信從,因改為‘哀王’或‘今王’!钔酢癁椤裢酢,今本《穆天子傳》荀勖序錄亦誤‘今王’為‘令王’,‘今’之為‘令’形近而誤,F(xiàn)從《存真》、《輯!妨杏诮裢蹙拍。
《存真》、《輯!方砸妒酚洝ろn世家》索隱,為‘集解’之誤。集解引徐廣曰:‘《周本紀》赧王八年之后云:楚圍雍氏。此當韓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紀年》于此亦說楚入雍氏,楚人敗,然爾時張儀已死十年矣!萝残小吨駮o年校正》卷一四以‘張儀已死十年’為《紀年》文,《存真》、《輯!吠。然細繹集解所引,《紀年》文當止于‘楚人敗’,此后為徐廣之語!妒酚洝ち鶉瓯怼罚何喊跏,張儀死,《秦本紀》及本傳同。魏哀王十年迄十九年,正當十年,徐廣所據(jù)當為《史記》。古人記年,非如今人之實算,如據(jù)《紀年》則當為十一年!缎U、《存真》、《輯!芬烧`。
[一一九]《竹書紀年》:(襄王)十年,楚庶章率師來會我,次于襄丘!端洝ⅰ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作‘十年’,趙一清、戴震校本改為‘九年’。戴校云:‘案近刻訛作十年!洞嬲妗贰ⅰ遁嬓!妨杏诰拍,所據(jù)為戴校本。
[一二0]《竹書紀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端洝ⅰ
[一二一]《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孫爰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皮氏圍。疾西風!端洝し谒ⅰ
案:《存真》云:‘疾蓋人名,西風地名。(《魏策》:秦、楚攻圍皮氏,楚背秦而與魏,樗里疾怒,欲與魏攻楚。)’其意蓋以‘疾’即樗里疾。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以‘公孫爰’為樗里疾。陳夢家《六國紀年表考證》亦云:‘《紀年》或稱之褚里疾,或稱之為公孫爰,爰假作緩疾之緩,與疾名字相應!(《燕京學報》第三七期頁一九四)果如此說,則本條‘救皮氏圍’之‘圍’字當屬下讀,作‘圍疾西風’!队喲a》云:‘按此文“公孫爰帥師”,明非樗里疾為將,則“疾”不當指樗里子也。且上文無褚里疾名,此言疾,于文例亦不合。西風地名,亦未見他證。疑此文當讀“翟章救皮氏圍。句。疾西風。句!奔参黠L是記天異,與上“大霖雨,疾風”文相類,可證。本與救皮氏事不相涉,魏史記異在同年遂并書于下,《水經注》引或誤及之!队喲a》之說較長,從其標點。
魏襄王十二年當秦昭王元年。一九七五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所出秦簡《大事記》系‘攻皮氏’于昭王二年。意此役或延續(xù)二年,次年魏‘城皮氏’(見后),即此,非如《史記·六國年表》魏哀王十三年(表當秦昭王元年)所記‘秦擊皮氏,未拔而解’,僅在一年之內。
[一二二](《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三年,城皮氏。《水經·汾水注》
[一二三]《紀年》云:秦內亂,殺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史記·穰侯列傳》索隱
案:《史記·秦本紀》:‘(昭王二年)庶長壯與大臣諸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詩銘案:‘諸’下原有‘侯’字,據(jù)日本藏古鈔本刪。)《存真》、《輯!窊(jù)此列于今王十四年,應為十三年。
[一二四]《竹書紀年》曰: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端洝ひ了ⅰ
《竹書紀年》云:楚及秦伐鄭綸氏。《后漢書·黃瓊傳》注
《竹書紀年》云:楚及秦伐鄭,圍綸氏。《太平寰宇記》卷四西京潁陽縣
案:《存真》、《輯校》、《訂補》所引《路史·后紀》卷一三注及《國名紀》丁注,見本書附錄!洞嬲妗妨杏诮裢跏迥,云:‘元文未引何年,雷氏本移此!资媳局咐讓W淇《考訂竹書紀年》!遁嬓!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今姑從《存真》系此。《訂補》云:‘《黃瓊傳》作“楚及秦伐鄭”。’案《黃瓊傳》:‘瓊至綸氏,稱疾不進!钯t注因引《竹書紀年》‘楚及秦伐鄭綸氏’以釋‘綸氏’二字。如以此屬下讀為‘綸氏今洛州故嵩陽縣城也’,則注引《紀年》失指,亦與他書所引《紀年》不合,疑筆誤!兑了ⅰ罚队喲a》誤為《潁水注》,《存真》、《輯校》不誤。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四0亦列于今王十五年,與‘翟章救鄭’(見下條)合為一條,云:‘《戰(zhàn)國策·周策》曰:“楚師在山南,吾得將為楚王屬怨于周!薄囤w策》曰:“秦有楚而伐韓,有韓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見也!庇衷唬骸扒毓コ,休而復之,已五年矣,攘地千里,今謂楚王茍來,舉玉趾而見寡人,必與楚為兄弟之國,必為楚攻韓、梁,反楚故地!庇衷唬骸扒、楚為一,東面而攻韓。”《楚世家》曰:“懷王二十年,合齊而善韓。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于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于黃棘,秦復與楚上庸!睋(jù)策記諸說與《紀年》皆符,蓋此時秦楚復合,故同往伐韓也!岬贸䦟ⅲ洞嬲妗吩疲骸浮朵緦m舊事》:“張何謂吾得曰:何能令公貴于三柱國,請為公說王曰:吾得出于晉國,好廉而善劍,不如使其掌客。遂言于懷王,王從之!笔俏岬脼閼淹鯐r人也!
[一二五]《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鄭,次于南屈。 《水經·河水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翟章救鄭,次于南屈。 《漢書·地理志》注
《汲冢古文》:翟章救鄭,次于南屈。《太平寰宇記》卷四八慈州
案:《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戊,見本書附錄!洞嬲妗妨杏诮裢跏迥,云:‘元文未引何年,今從雷氏本!咐讓W淇《考定竹書紀年》!遁嬓!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今姑從《存真》系此。
[一二六]《紀年》作晉陽、封谷!妒酚洝の菏兰摇匪麟[
案:《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阪、陽晉、封陵!麟[:‘《紀年》作晉陽、封谷。’《存真》作:‘十六年,秦拔我蒲阪、晉陽、封谷!遁嬓!吠,唯于‘晉陽’前所錄《魏世家》文加[]號。
[一二七]《竹書紀年》云: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水經·河水注》
[一二八]徐廣曰:《紀年》云:魏救山,塞集胥口!妒酚洝ぬK秦列傳》集解
按《紀年》作胥。《史記·蘇秦列傳》索隱
案:《史記·蘇秦列傳》:‘決宿胥之口。’集解:‘徐廣曰:《紀年》云:“魏救山,塞集胥口!薄麟[:‘按《紀年》作“胥”!妒酚洝纷鳌揆恪,《紀年》作‘集胥’,其異不在‘胥’字。疑索隱所引‘胥’,本作‘集胥’!洞嬲妗妨杏诮裢跏吣,云:‘未詳何年事!遁嬓!犯接凇疅o年世可系者’。趙紹祖《校補竹書紀年》卷二隱王元年‘燕子之殺公子平’條云:‘按《戰(zhàn)國策·燕策》蘇代說燕王決宿胥之口下,鮑彪引徐廣注曰:“《紀年》魏救中山,塞集胥口。”不知何年,附識于此!轭U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亦據(jù)鮑彪所引,附于周顯王三十一年下。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則系于梁惠成王十二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F(xiàn)姑從《存真》列此。
《史記》諸本皆作‘魏救山’,無作‘中山’者,且中山在河北,而宿胥在河南,相去遼遠,無由塞集胥之口以救中山。鮑彪所據(jù)亦為徐廣注,非有他本,‘中’字當系臆補。吳師道知此非是,其引徐廣注又改‘救’為‘敖’,刪‘魏’字,作‘敖山塞集胥口’,亦不詞。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云:‘今當從作敖山為是,第上文必有一二闕字,今不可考!喾鞘。此條當有訛脫。
[一二九]《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于釜丘!端洝ⅰ
[一三0]徐廣曰:……《紀年》于此亦說楚入雍氏,楚人敗!妒酚洝ろn世家》集解
案:《史記·韓世家》:‘于是楚解雍氏圍!猓骸鞆V曰:……《周本紀》赧王八年之后云:楚圍雍氏。此當在韓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都o年》于此亦說楚入雍氏,楚人敗!帧陡拭袀鳌罚骸淹踉骨扒財〕诘り,而韓不救,乃以兵圍韓雍氏。韓使公仲侈告急于秦,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麟[:‘按秦惠王二十六年,楚圍雍氏,至昭王七年,又圍雍氏,韓求救于秦,是再圍也。劉氏云:此是前圍雍氏,當赧王之三年!稇(zhàn)國策》及《紀年》與此并不同!麟[引《戰(zhàn)國策》、《紀年》及本傳以證劉伯莊《史記音義》之非。所稱《紀年》當即集解引文,事在魏襄王十九年,即所謂‘又圍雍氏’!陡拭袀鳌罚骸(秦)乃下師于肴,以救韓,楚兵去!c《紀年》合!洞嬲妗贰ⅰ遁嬓!方粤杏诮裢跏拍辍
[一三一]其《紀年篇》……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醵昴俗,故特不稱謚,謂之今王!洞呵锝泜骷夂笮颉
按《汲冢紀年》終于哀王二十年。《史記·魏世家》索隱
【《竹書紀年》魏紀】相關文章:
《竹書紀年》晉紀07-05
《竹書紀年》周紀03-31
《竹書紀年》殷紀07-04
《竹書紀年》夏紀07-04
《竹書紀年》「附 」五帝紀07-04
《竹書紀年》今本竹書紀年疏證07-04
《竹書紀年》前言07-04
《竹書紀年》序例07-04
《竹書紀年》引用書目07-04